印度终归是那个印度:错失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莫迪一脚踩入陷阱

文山聊武器 2025-04-17 10:04:59

近几年,印度经济的“十年翻倍”神话被热炒得沸沸扬扬,但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莫迪老仙这几年的政治路,走得并不平坦。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让印度商品的关税从2%暴涨到26%。

在此之前,莫迪曾急忙飞往美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冲突,可惜,效果甚微。

印度如今正面临错失良机的尴尬局面。

“全球南方领袖”的美梦已然变得遥不可及。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印度的困境,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美印关系蜜月期?

2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风尘仆仆抵达美国,成为继美、以、日、约四国领导人后,第五位与特朗普面对面会晤的首脑。

这场访问行程满档,令人目不暇接。从白宫的庄严会客厅,到国防与情报机构的机密会议室,莫迪的足迹遍布权力核心。

访美期间,他与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国家安全顾问沃尔茨、新设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接连展开密集对话。

次日,2月13日,美印双方郑重发布联合声明,内容包罗万象,涵盖防务、技术、能源等诸多领域,措辞雄心勃勃,目标远大,令人不禁侧目。

表面看,这似乎标志着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步调一致,亲密无间。

可若细究内里,所谓成果不过是印度以巨大妥协换来的短暂荣光。

这场会晤对印度而言,意义非同小可。

它向世界宣示,印度正式跻身特朗普“重点关注”的国家行列,外交筹码陡然加码。

莫迪从特朗普手中接过一连串承诺。

在防务合作领域,双方达成多项共识。印度获准采购“标枪”反坦克导弹、“斯特赖克”装甲车及P-8I反潜巡逻机,甚至有望与美方联合生产这些尖端装备。更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亲口表态,将为印度引进F-35隐形战机铺平道路,这一许诺无疑为印度军力注入强心剂。

不仅如此,双方还计划签署新版《21世纪美印主要防务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及《互惠国防采购协议》,进一步夯实合作根基。

从海陆空到太空、网络,双方誓言在全领域深化军事协同,野心之大,令人咋舌。

防务之外,技术合作同样亮点频现。两国宣布联手组建自动系统产业联盟,绘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宏伟蓝图,锁定关键技术、稀有矿产及民用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力求抢占未来制高点。

特朗普更放出大招,承诺年内回访印度,以巩固这番热络势头。

声明洋洋洒洒,字面上的愿景令人心潮澎湃。

两国似乎正携手迈向战略伙伴的新巅峰,共同勾勒出一幅繁荣共进的图景。

然而,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着印度难以启齿的让步。

莫迪为博取特朗普的青睐,付出了沉重代价。

表面上,美印联合声明洋溢着宏伟蓝图,字面光鲜夺目,印度却为迎合特朗普,吞下了令人瞠目的苦果。

莫迪政府屈从于美方苛刻条件,承诺让美国成为印度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此举绝非小事。

多年来,印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享受低廉价格,稳坐俄油大买家的位置。

如今,美国的要求迫使印度改弦更张,动用宝贵美元储备,以高价采购美国能源,成本陡增,经济压力骤然加剧。

更令人意外的是,印度还点头同意修改国内法律,敞开大门,允许美国企业染指其民用核能项目。

不仅如此,双方还定下了一项目标:到2030年,双边贸易额冲刺5000亿美元。这一数字听来振奋人心,细看却遥不可及。

2024年美印商品贸易额仅预计达到1290亿美元,距离目标相去甚远,宛如天堑。

特朗普的意图清晰无比——强推印度全面开放市场,尤其瞄准农业领域。

然而,农业是印度命脉,亿万农民的生计系于此,莫迪政府深知其中利害,难以贸然松口。

2024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约460亿美元,尚不在美国十大逆差国之列,莫迪自然不愿率先承受特朗普关税大棒的威胁。

为规避短期冲击,莫迪选择步步退让,签下一系列承诺。

这些妥协看似换来了暂时的喘息,实则埋下隐患。

能源转型的高昂成本,恐将挤压印度财政空间;核能合作的开放,可能引发国内争议;贸易目标的虚高,更像是一纸空谈。

特朗普的强势施压,让印度在谈判桌上节节败退。

莫迪政府为稳住局面,不得不频频低头,可这些承诺的兑现,困难重重。

核能项目涉及技术与安全壁垒,短期难以突破;农业市场开放,势必引发社会动荡;贸易额的飞跃,则需两国经济深度融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深究下去,这场外交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美印关系的热络,不过是印度以巨大牺牲换来的短暂幻象。

若长期无法兑现承诺,美印关系恐将从眼下的高调蜜月,滑向信任崩塌的低谷。

特朗普的回访计划,或许能为合作再添一把火,但印度要是找不回战略主动,那么就只能光速“滑跪”。

印度还是那个印度

近些年,印度在“全球南方”频频亮剑,外交攻势如火如荼,颇有自封领袖的架势。它积极奔走在国际多边舞台,力求在全球治理中占据更重席位。

然而,细看之下,这“领袖梦”距离现实尚有天壤之别,印度仍需迈过无数坎坷。

印度的发展路径,吸引力远不如人意。

放眼全球,“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以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的双重成就,令人叹服,而印度与之相比,黯然失色。

尽管经济增速亮眼,但总量仅约3.5万亿美元,体量受限。

世界银行数据揭示,2023年印度人均GDP仅2480.8美元,在190国中位列第143,勉强与刚果共和国(2478美元)、柬埔寨(2429.7美元)比肩,却远落后于巴拿马(18686.4美元)、俄罗斯(13817美元)、阿根廷(14187.5美元)。

更令人唏嘘的是,人类发展指数上,印度在193国中仅排第134,甚至不如孟加拉国等邻近小国,民生短板暴露无遗。

制造业本应是经济支柱,印度却难掩颓势。

莫迪政府接连抛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新印度”等宏伟蓝图,试图重塑产业格局。然而,自2015年“印度制造”计划启动,制造业占比始终徘徊在15%左右,几乎纹丝不动。

制药业虽有亮点,但其他领域乏善可陈。

服装、电气设备出口,印度竟不如孟加拉国和越南,竞争力令人堪忧。近年,印度锁定逻辑芯片代工厂为新目标,试图跻身高科技前沿。

可这目标过于遥远。

营商环境积弊深重,基础设施漏洞百出,印度若想圆梦半导体,需彻底革新方有希望。

印度在电子制造劳动力、物流效率、电力供应、本土化工及设备产业上,远逊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

而印度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犹如命脉般难以割舍。

2023-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进口的电子元件,分别高达120亿和60亿美元,占其电子元件进口总额的50%以上。过去五年,印度从中国大陆进口的电子产品总量,远超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及东盟的总和。

核心零部件的短缺,掣肘印度产业雄心。一旦失去中国供应,印度制造恐将瞬间瘫痪。

说白了,印度正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它心心念念成为“全球南方”旗手,渴望在国际舞台独领风骚。

可现实无情,每迈出一步,都绕不开中国的影子。

经济命脉紧扣中国供应链,技术短板仰赖外部输入,印度越是追逐领袖梦,越发现自身底气不足。

雄心虽炽,根基却浅。莫迪的蓝图描绘得再华丽,终究难掩结构性困境。

错失战略机遇

莫迪初掌大权时,印度被外界热捧为“世界工厂”的接班人,风头无两。

美国推动的供应链重塑、庞大年轻劳动力、西方政治背书,宛如为印度铺设了一条通往辉煌的坦途。

莫迪政府豪掷230亿美元,推出“生产激励计划”,誓言将制造业占比推向新高,吸引苹果、富士康等巨头纷纷落户。

然而,十年光阴流转,印度制造业未能腾飞。

这场雄心勃勃的实验,究竟为何折戟?

症结在于,印度对“中国模式”的理解过于肤浅。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仰仗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物流网络和稳定能源供给。

而印度呢?供应链支离破碎,核心零部件仰赖进口,电力短缺频发,交通瓶颈推高成本,生产效率大打折扣。

印度试图以高关税壁垒和慷慨补贴,掩盖技术积累的缺失。

在高端制造领域,印度难敌中国;在低端产业,成本劣势又让其输给东南亚对手。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对等关税”大棒,威胁加征重税,印度这套“温室模式”彻底暴露无遗。

电子制造业是“印度制造”的明星领域,也承载了“生产激励计划”的厚望。

2024年12月,印度电子产品出口额激增35.1%,达到35.8亿美元,跃升为继工程产品和石油产品后的第三大出口品类。

这一成绩不仅带来可观外汇,还为无数家庭点亮生计希望。

如今,印度已成为苹果全球第二大生产国,10%至15%的苹果手机在此组装。

莫迪政府通过激励计划,为苹果供应商提供高额补贴,雄心勃勃定下目标:2025年承接苹果手机25%的产能。

然而,“对等关税”的阴云骤然笼罩,这份蓝图岌岌可危。

关税重压之下,出口竞争力恐将受创,行业盈利空间被挤压,供应链布局面临全面冲击。

不仅电子业承压,印度其他支柱产业同样惴惴不安。

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全球钻石加工与抛光的心脏地带,正因关税风波陷入焦虑。苏拉特钻石协会数据显示,当地钻石产业雇佣约70万从业者,维系无数人生计。

美国加征关税将推高出口价格,市场需求或将萎缩,威胁这一行业的生存根基。

关税冲击不仅关乎企业利润,更可能动摇整个地区的经济支柱。

此外,印度外交也在现实的冷水中屡屡受挫。

莫迪曾凭借“平衡外交”游走于大国之间,试图左右逢源。

一边,他欣然接受美国的军备与技术支持,巩固西方阵营的信任;另一边,他积极参与金砖机制,意欲抗衡西方霸权。

然而,这番投机算计却在2023年加拿大危机中暴露软肋。

因锡克教领袖暗杀风波,印度与加拿大针锋相对,相互驱逐外交官,关系跌至冰点。美国本应是盟友,却选择袖手旁观,坐视事态发酵。

最终,印度迫于压力,单方面妥协,颜面尽失。

这场风波不仅折损了莫迪的外交声望,更揭示了印度在强权博弈中的孤立无援。

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进一步暴露了印度的战略迷雾。

莫迪政府多年来热衷炒作边境争议,煽动国内民粹情绪,甚至连续7年拒绝中国领导人到访,摆出一副强硬姿态。

然而,到了2025年,风向骤变。

莫迪突然改口,认为“中印竞争应健康有序”“分歧不应演变为争端”。

这180度的转向,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现实。

2024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骤降,卢比汇率一泻千里,股市接连重挫。

大量资本撤离印度,转而涌向中国市场,寻求更稳定的回报。

与中国对抗非但无助于“全球南方领袖”的梦想,反而让印度陷入孤立,隐隐重现1962年尼赫鲁时代的外交溃败。

放眼当下,国际局势为印度提供了罕见的机遇窗口。

若能积极拓展与中俄的贸易合作,印度完全可能实现百年一遇的腾飞。

美西方的资源可助其补齐技术短板,中俄的广阔市场则能为其经济注入活力。

然而,印度却未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

相反,其外交政策短视而反复,频频为小利牺牲长远利益。莫迪的“平衡外交”看似精明,实则四面树敌;对华态度的反复,更让国际社会对其战略意图心生疑虑。

与中国的对抗,非但未能抬升印度的全球地位,反而让其在“全球南方”的话语权日渐边缘化。

参考资料:

印度以“单方面屈服”应对特朗普的“不确定性”

林民旺

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印度在 “全球南方”的进取态势和现实制约

王健 邹小婧

1 阅读:842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