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遗体变成塑料模型?徐静:真实存在,没减体重,外形没缩小

文山聊武器 2025-01-15 05:19:26

“永镇午门,不可重生”,有关于毛泽东遗体安置的坊间传言,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是也能理解,毕竟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教员本人生前,也说过自己死后,葬回老家。

但事已发生,这些过去已成之事,也难以改变,不如从中发掘些有益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浅谈一下,教员遗体安置的前后故事,以及为何能多年不腐不变。

一、遗体安置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在中国,人死后通常会选择土葬,但并不是说,其他的火葬、天葬以及悬棺而葬,就不存在了,只是相比土葬而言,范围较小。

那作为一国领袖,身后事该如何安排呢?这是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其生前,曾说明过死后将自己火葬,送回家乡。

可其身份地位之尊贵,很难如此去简单的安排,所以在几十年前,诸位高层领导,就为此问题发生过争论。

1976年是中国农历龙年,这一年,中国的政坛遭遇了“美国式龙卷风”一般的灾难。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向周恩来敬过最后一个军礼的总司令朱德元帅走到了人生的终点,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溘然长逝。

同一年内,伟人的相继离世,使得1976年的中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人民何去何从,只有天知道。

毛泽东逝世后,他的遗体保护的情况以及修建纪念堂的经过,一直以来很少为外界所知晓。

人们只知水晶棺,那难以置信的功效,以及首都北京的毛泽东纪念堂。

在教员逝世后,华国锋第一时间得知的消息,并立即在中南海住地202室召开政治局会议,紧急磋商治丧事宜。

会议上重点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主席的后事;二是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保护主席的遗体,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会议决定,从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和专家,共16人成立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办公地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九号,为对外联系称叫“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遗体保护的决策和一切组织措施、工作的落实。

“九办”经过研究,责成卫生部部长刘湘屏马上组织力量对遗体进行保护,任务下达后,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迅速成立,成员是刘湘屏、黄树则、吴阶平、林钧才、徐静、李志绥。

出了中南海,刘湘屏和徐静直奔医科院,徐静向党委书记杨纯作了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

研究决定,徐静牵头负责此事,张炳常和陈克铨参加,组成三人小组,三人共同商定了遗体初期防腐的方案,当日10时左右,徐静、张炳常、陈克铨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

经过专家小组的讨论商议,他们一致决定,为教员遗体,做长期的防腐处置,而且要快,不然能用的手段,所产生的效果会大大的减弱。

那么这几十年不腐不变的防腐,是如何处置的呢?

二、“供人敬仰”

徐静博士说:毛主席逝世后的遗体防腐处理是及时的、科学的、可靠的,为长期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

毛主席遗体的保护,除吸取了以往医学中有关尸体保存的经验外,还吸收和借鉴了西汉古尸的保存方法和研究成果。

当然,我们所采取的低温、避光、避氧等措施,是通过先进的现代化仪器仪表来实现的。

她介绍说,遗体保存方法主要有液态保存、固相保存和气态保存,三种方法各自独立使用,都不是最为理想。

遗体保护工作者经过周密的探讨和科学的论证,最终为主席遗体选择了一种最可靠、最科学的保存方法,是气态与液态结合的方法。

当这个方法也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的,是参考多位他国的国家领导人的尸体防腐方法,再集思广益,商讨出来的。

遗体暴露的部分在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在液态中,瞭仰时在气态中,非瞻仰时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

每当纪念堂开放时,毛主席的遗体处于水晶棺中可瞻仰的位置,不开放时,遗体则降到一个特殊卫生保护间保护起来。

卫生保护室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对环境对遗体保护状况定期进行远、近距离监测,监视、照相比较,与掌握设备运行的主控室密切联系。

交接班制度很严格,每天都有详细的值班纪录,在负责遗体保护工作的同时,专家们都承担了课题研究任务,比如,防腐、防千、防分解、防变色、防霉、防菌,各“防”都设计了若干课题。

并且,在纪念堂内专司遗体保护设备,纪念堂内一切设备,都是由我国制造的第一流设备。

为什么所有设备都用国产的?我想这是个不难明白的问题,毕竟国外的设备偷偷留后门,已是世人皆知的答案。

所以一般我国的绝密之处以及一些不能出任何差错的地方,用的都是自家产的顶尖设备,为的就是安全。

有些人在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后,觉得主席的遗体似乎“缩小”了,面部的颜色有些改变,猜测这是化妆方面的原因。

就此徐静博士告诉我们,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视觉差异引起的。

例如空间距离,高度以及内外投光等因素,容易对遗体产生“小”的感觉,而实际上,遗体的身长体重并没有变化。

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是能否将遗体长期保存下去,就此徐静告诉我们:毛主席遗体保护采取的是低温、避光、避氧等措施,是通过先进的现代化仪器仪表来实现的,采用的方法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全可以将毛主席的遗体万无一失地保存下去。

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思想和业绩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通过遗体保存,毛主席安息的形象永远的供世人瞻仰也成为可能。

三、水晶棺

对毛泽东的水晶棺人们曾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曾有国内报刊杂志报道,制造水晶棺用的是水晶之乡-一江苏东海县产的水晶,用量30几吨……

据当年参加研制的有关人士讲,陈列在纪念堂里的水晶棺,不是天然水晶做成,而是人造石英玻璃的。

它比天然水晶要贵重得多,因为它的纯度比天然水晶高,通常,人们用“K”来表示黄金制品的纯度,“24K”金即为含金量达99%的十足赤金,行话叫“两个九”。

假如用这个标准去形容水晶棺上石英玻璃的纯度,足有“六个九”以主,开始,使用江苏东海产一级天然水晶制作棺体确是方案之一,因为天然水晶纯度不够而最终没有被造用。

不过,根据辞典上“纯粹的与英叫做水晶”的定义,人们称其为水晶棺,应该说也是无可非议的。

承担研制水晶棺任务的人,除去由北京玻璃总厂及下属单位六零五厂、六零三厂、六零八厂、玻璃研究所等共同组成的水晶棺研制主体之外,全国有上千家单位上万名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工作。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研制水晶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有关资料记载,共制作出5个棺体:一号棺,样品,用光学玻璃制作,1976年12月初面世;二号棺,试验品,材质同一号棺,1977年2月制成;三号棺,是正式备用的光学玻璃棺;四号棺,为石英玻璃棺,作为全国石英行业协同会战的象征,它选用了北京的两块和其它省市的3块共5块石英玻璃板组装而成;五号棺,亦是石英玻璃棺,是现在纪念堂陈列的水晶棺。

另外,据参加研制的有关人员回忆,当年六○五厂还为一个试验用的复合防弹棺提供了全部石英玻璃板。

作为样品的一号棺一面世,人们便把它抬到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模拟纪念堂的布局摆放。

政治局的委员们,前去看了都觉得做的不错,没有辜负毛主席他老人家,几十年的励精图治。

叶剑英、华国锋当时还具体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未用最好的材料、最新的技术做出正式使用的水晶棺;二是一定要消除玻璃上的反射影像。

在以后的研制当中,一切工艺试验,都用的是一、二号棺,这样,确保了水晶棺制造的万无一失。

在研制水晶棺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遗憾的是7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实行技术专利制,不然的话,许许多多的技术环节都可以获得发明或设计专利。

听当初参与“一号任务”的有关人士介绍,历经19度春秋,他们当年的设计与制作基本都经受住了考验——采用真空镀膜方法解决了水消棺反射倒影的问题。

当初,列宁、胡志明的棺体都没能解决这个难,,因此俄式棺体只能做成上大下八的倒样形。

水晶棺的照明系统设计得更是绝妙,用玻璃光导纡维制成传光束,把距水晶棺4米开外的光源传输进棺体。

经传光束传输的光被滤掉紫外线、红外线,对遗体没有丝毫损伤,设计尤为巧妙的,是通过照明灯光加颜色对其面部整容,使人看上去栩栩如生。

使用传光束为水晶棺照明,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此后于1982年,这项研制荣获了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奖。

水晶棺5块石英玻璃板之间的粘接,由中科院化学所和玻璃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承担。

他们搞出300多个配方,进行过上千次实验,发明了一种高强度且化学、物理性能俱佳的胶,粘接效果至今良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水晶棺真相 《现代农业科学》·1996年第11期35-36

2.毛泽东遗体是怎样保护的 《河北图苑》1993年第04期p11

3.毛泽东同志遗体能否长期保存下去? 《山西档案》北大核心·1994年第2期54-54

4.毛泽东遗体保存始末 《党史纵横》2009年第07期5-9

24 阅读:12403

评论列表

树军

树军

30
2025-01-16 16:42

伟大领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你猜我是谁

你猜我是谁

9
2025-01-16 18:20

中国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世界奇迹。

八厘米

八厘米

8
2025-01-16 21:19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春秋

春秋

6
2025-01-16 18:16

为当时这个决策的让赞👍👍👍👍👍👍👍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