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朱元璋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有一回他外出巡游呢。就在这巡游的过程当中啊,出现了这么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只见一个老妇人,竟然直直地指着朱元璋的鼻子,毫不留情地把他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呐。这可真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朱元璋可是皇帝呢,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也着实是出人意料啦。
那一幕,真的是挺吓人的呢。要知道朱元璋这人,一旦狠下心来,那可是不管是谁,他都敢痛下杀手,所以出现那样吓人的一幕也就不奇怪啦。
大家可能会好奇,那老妇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去骂朱元璋呢?而且啊,面对老妇的责骂,朱元璋是不是被气得不行,一下子就急眼了,然后干脆直接就把这老妇给杀了?
高阳郡侯韩成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经有过当和尚的经历,在他当和尚的那段时期呢,要是有人骂他,他也就忍了,没怎么计较。但更过分的是,后来他出去要饭的时候呢,那可真是遭遇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那些人对他说的那些风凉话、挖苦的话,可真不算少呢。
朱元璋对此向来是毫不在意的。在他心里,当下自己连饭都还填不饱肚子呢,哪有闲工夫去理会那些个流言蜚语,去管那些事儿纯粹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嘛。
不过呢,后来的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他,居然当上了那至高无上、有着九五之尊地位的皇帝呢。这时候要是还有人敢去骂他,那可真就是嫌自己命太长了,分明是临死之前想找点刺激、找点事儿干呢。
要知道啊,可不单单是朱元璋这一位皇帝,其他的皇帝要是被人骂了,那也是绝对忍受不了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皇帝们可都是自认为自己是这天下的老大,在他们心里,自己那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都把自己看得这么尊贵了,又怎么能够容忍得了那些污秽不堪的话语来辱骂自己呢?
要知道,可不单单是皇帝有着高高在上、瞧不起人的做派,那些在朝堂之上已然位极人臣的官员们,同样是一个个把自己看得极为了不起,对他人满是轻视的态度。仿佛这种瞧不上别人的情况,都渐渐快演变成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之中的风气了呢。
朱元璋呢,大家都知道他有残暴的一面。不过呢,有时候他也还挺讲理的。就像有这么个事儿,开头碰到一位老妇人,这老妇人做了啥举动呢?她对着朱元璋骂了起来。按说一般人被这么骂,那不得火冒三丈嘛,可朱元璋呢,他没生气,反而是一脸懵的状态,心里直犯嘀咕呢:“这老妇人怎么就突然骂我,为啥不骂别人,这里头到底是啥缘故呢?”
当时出现的这种状况表明朱元璋身上存在的问题着实不小。面对这样的情形,朱元璋心里也有点打鼓,不过他还是很谨慎、很小心地开口询问道:“大娘,我想问问您,我到底是做了啥错事,竟然惹得您这般生气、这般震怒呢?”
那老妇听闻相关情况后,满心悲伤地诉说道:“我那儿子可是为了你才丢了性命。可结果呢,你在事情过后,就仿佛这一切压根儿没发生过似的。难道我儿子的这条命就不是命了吗?”
朱元璋听闻之后,愈发觉得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我啥时候还做过这样不地道的事儿?”
就这样,老朱又一次十分小心谨慎地开口询问道:“大娘,我想问问您,您的儿子是哪位?”
你知道吗?有个人叫韩成。想当年,那可是发生过极为感人的一幕呢,韩成居然舍身救下了另外一个人。而被救的这个人,此刻却好像把当年那惊心动魄、饱含着韩成巨大牺牲精神的一幕给忘得差不多啦。朱元璋在听到旁人这么一说之后呢,这才一下子反应过来,如梦初醒一般。他仔细一琢磨,可不是嘛,确实是怪自己,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疏忽了,把人家韩成如此大的恩情都给抛到脑后了呢。
那么,这个韩成到底为朱元璋做过哪些事情呢?而朱元璋在之后又是怎样去回报韩成的呢?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有那么一个男人叫韩山童。这人可不简单,他宣称自己是大宋王朝皇室的后裔呢。为啥姓韩呢?原来是当初啊,他的先辈们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没办法就把原来的姓氏给改了,改成了韩姓。而韩山童呢,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他说要发动起义,目的就是要为自己那些先辈们重新夺回这片原本属于大宋王朝的土地。
那时候,距离南宋灭亡仅仅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隔了三代人左右呢。毕竟时间还不算太过久远,所以在人们的心里,对南宋灭亡这件事,多多少少还是留存着那么一点儿仇恨情绪的。
话说韩山童当时那么一说,好多人就都被吸引过来了,纷纷响应他的号召呢。就因为这样,在元末时期,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便正式开始了,就如同拉开了一场大戏的序幕一般,自此开启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篇章。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郭子兴毅然起兵,以此来响应其他人发起的起义行动。而就在郭子兴的这支起义队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后来被视为天选之子的朱元璋,自此,朱元璋也加入到了这支起义军当中,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征程。
史学家们经过研究后有了这样的发现,在当年的时候,韩成似乎是和朱元璋一同参加的起义军呢。
虽说大家是一同参与相关事宜的,可这级别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就拿起义之后来说吧,仅仅过去没几年的时间,朱元璋的军职那晋升速度,就如同潺潺流淌的溪水一般,蹭蹭地往上升,快得很呢。这么一来,韩成也就变成了朱元璋的手下啦。
在朱元璋那个时期,他对手下的士兵们真的是相当不错呢。怎么个不错法呢?首先,他设立的奖罚制度那是非常公平公正的,绝对不会出现偏袒或者不公的情况。士兵们只要立了功,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奖赏;要是犯了错,也会按照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一切都明明白白的。而且,朱元璋治军可有一套了,特别有方法。他可不是那种只知道指挥士兵去打仗,自己却躲在后面享清福的将领哦。他会和士兵们一同经历艰难困苦,同甘共苦呢。比如说在行军途中,士兵们风餐露宿,他也一样和大家一起吃苦;遇到粮食短缺的时候,他也不会搞特殊,和士兵们一起挨饿。正因为朱元璋对士兵们这么好,奖罚分明又能同甘共苦,所以在那个时候,他打仗可出名啦,名声在外呢,很多人都知道他打仗特别厉害。
正是由于朱元璋毫无架子,并且十分爱戴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们,就因为这样的缘故呢,使得很多人都听闻了他的这些情况,纷纷慕名而来,主动申请要成为朱元璋的手下呢。
差点被杀的朱元璋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韩成在当时对朱元璋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那种忠诚的程度都差不多快达到不离不弃的状态了呢。
在那个时候,韩成一直追随着朱元璋呢。他们面对的局势可不简单,西边有像猛虎一般凶猛的张士诚,南边则有似蛟龙那般厉害的陈友谅。这两人可都不是好对付的角色。但朱元璋和韩成可没怕过,不管是谁,只要敢出来阻拦他们前进的道路,他们的态度那是相当坚决,就俩字——“揍他”!反正就是毫不客气,只要有人碍事,那就得动手收拾,绝不手软呢。
在最初的时候,朱元璋所拥有的势力其实并没有多么强大呢。但是呢,当他接手了主帅这个关键位置之后,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整个军队从上到下,那状态就如同换了一副模样似的,一下子就变得焕然一新啦。
可以看到,大家的状态非常不错,一个个都显得特别有精气神呢。而且,在这样良好状态的带动下,整体的战斗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哦。
在过去啊,像张士诚、陈友谅这样的人物,那可都算是“大人物”,势力不小呢,所以在当时,还真不敢轻易去招惹他们。不过呢,随着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实力变得越来越强啦,到了这个时候,也就该是着手去收拾他们的时候喽。
朱元璋一开始就与陈友谅的部队展开了极为激烈的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呢,朱元璋这一方并没有占到什么优势哦,在战场上可以说是和对方打得有来有往,难分高下呢。但是随着双方交手的时间不断推移,情况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啦。这朱元璋他们,在战斗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主动,占据了优势地位呢。而陈友谅的部队呢,就只能是不断地往后退,被打得节节败退,一退再退呢。
就在那样极为关键的时刻,出现了一个突发状况。在后方的“小明王”韩林儿,竟然遭到了张士诚的袭击。这可不得了,毕竟“小明王”韩林儿的情况关乎着局势的发展呢。于是呢,朱元璋果断地做出决定,立刻带领着大军迅速回援,去帮助韩林儿应对张士诚的这次袭击。
韩林儿乃是韩山童的儿子,在当时的情形下,他被众人推选出来做了皇帝呢。而朱元璋呢,在那个时候其实就是韩林儿的手下哦。
老朱那时候之所以会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地,其实是有着很重要的原因的。他就是想要做到名正言顺,您想啊,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这一伙人可就会被天下人直接给定义成土匪流寇啦。一旦被这样定义了,那情况可就糟糕啦,到时候根本就不会有人敢去拥护他们,所以老朱才选择了寄人篱下这条路呢。
话说当时,朱元璋率领着大军回援去了。这情况被陈友谅瞅见了,他心里顿时就觉得自己这边又有了底气,一下子又觉得能行了。这不,随后他就果断地带着足足60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朱元璋所占据的南部城市洪都奔去,打算对洪都展开围攻呢。
朱元璋实在是别无他法,只能吩咐守将一定要坚守住。毕竟当时的情况是,得先把这边张士诚的事情彻底解决掉,之后才能够抽出兵力回援去解救他们呢。在那种形势下,也只能让守将先苦苦支撑着,等待后续条件允许了,再赶去给予支援啦。
那时候,负责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以及名将邓愈。在这二人的有力指挥之下,仅仅凭借着两万人的兵力,硬是成功抵御住了陈友谅所率领的多达六十万的大军,而且这一挡就将近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呢。
有这么一个数据,说是60万,但不少专家都觉得这个数据不太靠谱,有点假。他们经过分析和判断后认为,真实的数据最多也就是10万左右的样子。
在朱元璋成功解决掉张士诚的相关事宜之后呢,朱元璋亲自率领着多达20万的大军,回师前来进行支援了。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对陈友谅而言至关重要、堪称生死之局的鄱阳湖大战了。这场大战在后续的局势发展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直接关系到了陈友谅的命运走向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那场仗对于陈友谅来说至关重要呢。要是他在这场仗里输了的话,那可就惨啦,别说是去实现称霸天下然后当上皇帝的美梦了,就连他们家的祖坟恐怕都保不住,估计都得没了呢。
在这场意义重大的战争当中,双方的主帅那可都是极为重视的呢。就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吧,他俩在这事儿上还挺有默契的,都做出了相同的决定,那就是亲自率领着各自的大军奔赴战场,开启了这场双方主帅都高度重视的亲征之旅。
在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双方的主帅都已经来到了这里。要知道,在这样的局势下,对于士兵们而言,他们所肩负的重要目标就变成了去击杀敌方的主帅。为啥要这么做呢?因为一旦把敌方的主帅给成功击杀了,那么敌方阵营就相当于没了那个最为关键的主要将领。没了这个主心骨,剩下的其他人也就没那么让人担忧了,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好应对啦。
在这场战役当中啊,朱元璋所率领的部队那表现得可太给力啦。战斗的时候呢,他们直接就采取了乱箭齐发的战术。您猜怎么着,这一通乱箭射出去,居然还有个意外的大收获呢。啥收获?就是这漫天飞舞的箭雨当中,竟然把陈友谅给射死了,这可真算得上是战场上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陈友谅已然离世了,然而有意思的是,他手底下那些士兵的士气居然依旧保持着高昂的状态。这是为啥呢?原来啊,那些冲锋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一心只顾着往前冲呢,压根就不知道他们的首领陈友谅其实已经不在人世,而是可以说是“上天观战去了”,所以他们还是保持着那股子一往无前的劲头,士气未受丝毫影响呢。
陈友谅手底下有个太尉叫张定边,这人可不得了,是一员特别厉害的猛将呢。他在陈友谅这边所起的作用,就和常遇春在朱元璋那边差不多哦,都是极为勇猛、能征善战的那种将领啦。
话说张定边,尽管之前没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可他,并没有就此作罢。不仅如此,他还带着手下的那些士兵们呢,依旧一股脑地紧紧追在后面,丝毫不肯放松,大有不追到目标誓不罢休的劲头。
朱元璋看到当时的那种情形,心里明白,实在是没别的办法啦。要是还不赶紧走的话,那可就真的彻底没办法脱身,再也走不掉喽。
纵身一跃只为救君
然而,想要撤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朱元璋他们在造船这件事上,跟陈友谅相比那可就差远了。就这么直接开跑的话,肯定是没办法跑过人家陈友谅的。那这可咋整呢?这时候自然得有一部分人留下来,设法去吸引住陈友谅他们的注意力才行咯。
在那个时候,韩成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大声地说道:“大帅,就让我去办这件事吧!”
想问问你这是打算去做什么?
您看啊,咱俩不管是身高方面呢,还是样貌这一块儿,都特别相像。要是我穿上您的衣服,那肯定能把那些敌兵的注意力都给吸引过去呢。如此一来的话,您不就可以平平安安、毫无阻碍地脱身啦。
瞧着眼前这位跟随自己好些年的老将,朱元璋心里那叫一个纠结。他是真的狠不下心来让这位老将去赴死啊,毕竟一起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感情还是很深的。可事到如今,却又实在是没别的法子了。要是这位老将韩成不去面对这必死之局,那死的可就轮到朱元璋自己喽。没办法,权衡再三之后,老朱也只能咬咬牙,让韩成去了。
话说当时,韩成毅然决然地穿上了朱元璋的衣服,而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朝着敌军所在的方向奔了过去。当他逐渐靠近敌军,达到了比较近的距离之后,只见他猛地一下纵身跃起,紧接着便直直地跳进了水里,最终不幸淹死在了水中。
您瞧啊,当时那情况是这样的。陈友谅的那些士兵们看到了某种状况后,竟然真的以为是朱元璋跳河自尽啦。就因为他们这么认为,随后便停止了追击的行动,全都掉头回去了呢。
不得不承认,这韩成那可真是极度忠诚呢。您瞧瞧,他居然心甘情愿地主动去替自己的主人赴死。像他这样忠诚无比的将领,真的是太难得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恐怕八百年都未必能碰到这么一位,实在是罕见至极呢。
要知道,鄱阳湖大战持续的时间可是相当长的哦,据相关说法,这场大战的时长居然都超过了一个月呢。
通常情况下,论功封赏这件事往往是安排在战争结束之后进行的。也就是说,当一场战争画上句号,各方会根据参战人员在战争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大小等来给予相应的赏赐、封赐等,这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了,一般都是遵循着战后才开展论功封赏这一惯例。
话说那一场仗打完之后,就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啦。这朱元璋呢,在忙活着给众多将士们按照功劳大小进行封赏。可谁能想到,他居然把自己的救命恩人韩成给忘到脑后去了。
当然啦,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哦,有人觉得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把某些事情给忘掉呢。据说,他还追封了韩成一个名号,是个大将军的头衔哦,不过呢,在有些人看来,这个所谓的大将军好像也没什么实际用处。
大家都知道老朱这个人的秉性,那可是很有自己做事风格的。就拿鄱阳湖之战来说吧,韩成在这场战役中立下的功劳那可是相当大的。按照常理来讲,以老朱平时的行事风格,对于立下如此大功的韩成,他怎么可能仅仅就给安排一个将军闲职呢?这显然不符合老朱一贯的做法。所以呢,那种说韩成在鄱阳湖之战立了大功后只被老朱给了个将军闲职的说法,根本就不可信嘛。
朱元璋这人啊,在历史上有时候表现得挺残暴的呢。不过呢,他也还是明白知恩图报这个道理的。
话说朱元璋听完韩成母亲的一番哭诉之后,那心里可别提多愧疚了。只见他抬手就朝着自己脸上狠狠地扇了两巴掌,嘴里还念叨着,自己居然把这档子事儿给忘得一干二净啦,这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怎么能这样呢,越想越觉得对不住韩成一家呢。
就这样,朱元璋先是把韩成母亲的生活给妥善安排好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就是为了能让老人家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心无挂碍地安享自己的晚年时光。
接下来要说的是,朱元璋对韩成进行了追封,封其为高阳郡侯。这一追封举措,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靠谱、合乎情理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初在鄱阳湖展开那场大战的时候,朱元璋自己可是明确说过这样的话:“鄱阳湖这一战,韩成那可是立了头等大功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给他追封高阳郡侯,也算是对其功劳的一种认可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特意拿出钱来,安排相关人员为韩成修建了郡府。待郡府修建完成之后,韩成的母亲以及他的儿子们便住进了这新修建好的郡府之中。
从这些情况就能够很容易看出来,老朱并非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想着大开杀戒的皇帝呢。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老朱还是比较克制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会采取极端的杀戮手段来处理事情的帝王哦。
在那之后啊,韩成的儿子韩观也是极为忠诚之人呢。这一点,朱元璋心里可是明明白白的。也正因如此,韩观便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啦。虽说呢,他没能像自己的父亲韩成那般做到舍己为人的程度,不过在工作这件事儿上,他可是一直都完成得相当不错呢,表现可圈可点哟。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对不少功臣可是大开杀戒。那场面,真的是挺残酷的,好多曾经跟着他打天下、立过功劳的人都没能逃过这一劫呢。但是呢,有这么一家人,就是韩家人,在那样的局势下却很特别哦。人家压根就没被这波残酷的清洗给波及到,就拿韩观来说吧,他在那个时候依然能够像往常一样,在朝廷里稳稳当当地当着官呢,没受到什么影响哦。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位期间,那些曾经对他有恩的名臣良将的后代啊,很多都没什么好下场呢。要么就是被朱元璋下令给杀了,要么就是被流放到偏远之地,总之是命运凄惨。但有一家人却不一样,那就是韩家人。你看啊,在那样一种普遍对功臣后人不太友好的大环境下,韩家人当时却能够安然无恙,和其他那些被杀被流放的情况比起来,真的可以说是太幸运啦。
在那之后,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当时,韩观率领着士兵前去抵挡朱棣的军队。然而,这场对抗的结果却是韩观一方未能取胜。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在那个时候,朱棣的势力极为强大,各方面的实力都不容小觑,所以韩观在与之对抗时难以占到上风也是情有可原的。
朱棣成功把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登上了帝位之后呢,并没有去追究韩观的责任。韩观依旧能够留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任职,要知道在那样的局势变动之下,韩观能有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来讲,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幸运的啦。
朱元璋这一辈子,确实有过杀害不少功臣的情况。不过呢,也存在一部分功臣是被他真心对待、尽心照料着的哦。就他这知恩图报的这一方面来讲,咱们还真得对他抱有一份敬佩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