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子朱标离世之后,朱元璋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当中。毕竟这关乎着大明江山未来的传承走向。经过一番慎重的考量,反复权衡诸多因素,朱元璋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把大明的万里江山交付到自己的长孙朱允炆手中,让他肩负起统治这偌大王朝的重任。
朱元璋在位之时,十分担心各地藩王会起兵造反,毕竟这对于王朝的稳定来说可是极大的隐患。于是呢,他精心地谋划了好些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把那些可能会引发叛乱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掉,为的就是能够给自己的孙子在未来继承皇位、安稳统治王朝的道路上扫平一切障碍,好让孙子能顺顺利利地把这大明江山坐稳喽。
谁能想到呢,建文帝在登上皇位之后,居然把朱元璋曾经对他的那些告诫全都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要知道,朱元璋的告诫那肯定是有其深意的,可建文帝却没当回事儿。结果呢,就因为他这样的做法,最后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就好像是引来了一场大火,把自己都给烧到了,落得个挺糟糕的下场呢。
朱元璋精心布局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一位帝王,他有着极为独特的出身经历,那便是朱元璋。他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乞讨作为出身的帝王,这样的经历着实罕见,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面也难有来者能够与之相比呢。
在那样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动乱年代啊,要想上位登帝,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得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才行呢,得能看得长远,对局势有着清晰且深邃的洞察,知道未来的走向,提前做好谋划布局。而且啊,还得拥有杰出的智慧,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纷繁的争斗以及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的时候,能够巧妙应对,想出高明的策略来化解危机,把握机遇。要是没有这样长远的眼光和杰出的智慧,那根本就别指望能在那个动荡不安、人人都在互相算计的年代登上皇帝的宝座啦。
朱元璋一生征战沙场,历经无数战事,向来都是战无不胜,在军事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谓是戎马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赫赫战功、能力非凡的帝王,到了晚年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当朱元璋步入花甲之年以后,他明显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天比一天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便把自己全部的心思与精力都倾注到了儿子朱标身上。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啊,就在自己已经六十五岁的这一年,居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是他根本就没办法去接受的。
在那一年的八月,天气格外爽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彼时的朱元璋,正在精心筹备着马皇后十周年的忌日相关事宜呢。
按常理来讲,这件事情原本是应该交给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去操办的。
话说太子从洛阳返回南京之后,就不幸生了一场大病。这病来势汹汹,使得太子只能躺在东宫安心调养身体。如此一来,原本应该由太子负责去祭奠马皇后的这件事儿,也就只能落在朱元璋的身上了。
当朱元璋正忙着处理诸多事宜之时,从东宫那边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那就是太子竟然因病离世了。
在朱标的葬礼之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下来,那痛哭流涕的模样实在是令人动容。可不管他如何伤心难过,终究还是得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事情已然发生,任谁也没办法去改变这既定的事实了。
在太子的丧事得以妥善处理完毕之后,朱元璋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思索起关于储君的相关事宜来。要知道,那时的朱元璋已然年事颇高,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随时都存在着离世的可能,所以这储君之选的事情那可是迫在眉睫,必须得尽快考虑周全才行呢。
然而,当朱元璋将身边仔细环顾了一圈之后,却一下子陷入了为难的境地。
想当年,大明江山刚刚打下那会儿,局势还不是十分稳固呢。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强化朱家的军事力量,让朱家的统治更加安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的儿子们纷纷派到全国各地去。让他们在各地肩负起守疆御敌的重要职责,以此来保卫刚刚打下的大明江山,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天下。
就如同他心里所设想的那样,让长子朱标继承皇位,留在中原地区进行统治。而其他的儿子们呢,则分别被安排去守护各处的封地,以此来拱卫整个王朝的安稳,确保各方都能处在一种有序的治理之下。
大家都知道,理想往往是那种特别美好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脑海中勾勒出的一幅无比绚丽的画卷,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憧憬和期待,真的是特别丰满呢。然而呢,现实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啦,它常常会给我们来个措手不及,把那些美好的想象击得粉碎,毫不留情地展现出它残酷的一面。
彼时,朱标不幸离世了。这一下,朱元璋环顾四周,心里猛地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在自己身边,居然找不到一个能够让他放心地把身后诸多重要之事托付出去的人。
而且呢,自己派出去的那些儿子们,没一个是好惹的。他们长期待在军营里头,结果就养成了满身的戾气,各个都是那种特别爱争强、喜好斗狠的人呢。
不管是让他们之中的哪一位登上皇位继承大统,那几乎是必然的情况,这位新登基的皇帝肯定会对其余的几位藩王采取极为狠辣的手段,非要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一个都不放过,直至将他们赶尽杀绝为止。
就在他内心陷入纠结状态的时候,目光不经意间落到了一个人的身上,此人正是年仅十五岁的皇孙朱允炆。这个年纪的朱允炆,浑身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气息,整个人看上去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昂扬的斗志。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的哦。曾经就有太子突然离世、骤然暴毙的状况发生呢,而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让皇太孙来继承皇位的先例。
在古代皇位传承有着严格的规矩和讲究,一切都得讲究个名正言顺。朱元璋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各方面条件都合适了,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将朱允炆封为皇太孙。这一封,可就意味着朱元璋是打算着重去培养朱允炆,要把他当作是下一代皇位的储君来好好栽培呢,期望着他日后能够顺利地继承大统,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朱元璋做出这一决定,原因主要有一点。那就是他想要通过此举向自己的几个儿子明确地传达出他的态度。意思就是告诉这几个儿子,别再争来争去啦,要知道皇帝的位子那是绝对不可能传到你们手里的。
其二呢,是相中了朱允炆那种不喜欢与人争斗的性情,他对权力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
要知道,他可是从小就在京城这个地方长大的,身上满满的都是那种书生气质呢。和自己的那几个儿子可完全不一样哦,那几个儿子成天就只知道打打闹闹,喊着打杀的,他可没那样,就是一副文文雅雅、带着书生气的模样呢。
要知道,朱标原配常氏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按照常理来讲,在朱雄英年纪轻轻就突然夭折离世之后,本应当册立朱允熥为皇太孙才是呢。
当我们去翻看史书的时候,就能够从中找出那么一些蛛丝马迹来。
朱允熥的母亲是常氏,这常氏的关系网那可是相当庞大呢。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常氏的父亲可不是一般人,正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开国名将常遇春。
她的舅舅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的,此人正是明朝的又一位大将,名为蓝玉。
朱允熥的身份背景那可是相当深厚。要知道,他的外祖父家是常家呢,常家在当时可是有着不小的势力,就如同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在背后稳稳地支撑着他。而且,他还有老舅蓝玉呢,蓝玉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在诸多事务当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有这样的老舅坐镇,也为朱允熥增添了不少底气呢。
我们都知道,朱允熥的背景相当深厚,而且出身那也是极为正统的。可让人有些疑惑的是,到最后呢,朱元璋却并没有选择朱允熥,而是选择了朱允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里面肯定是有诸多缘由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的。
朱元璋四张底牌
实际上,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够得出答案啦。那答案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负责挑选储君的人是朱元璋。在这件事情当中,选储君这么重要的决策,决定权就掌握在朱元璋手里呢,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情况。
在他成功称帝以后,心里一直有着深深的担忧,那就是害怕手中的权力会出现旁落他人的情况。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颇为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全都安排到边境地区,让他们在那里掌握一定的权力,以此来确保权力始终能够牢牢把控在自家人手中,避免出现意外而致使大权旁落。
朱元璋一心想着要把权力牢牢掌控在朱家一脉手中,哪怕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出现类似周朝以及汉初实行分封制时所产生的那些弊端,他也执意要这么去施行,就是坚决不肯让权力旁落他人。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选择朱允熥的,要知道朱允熥可是处在被两大外戚势力重重包围的状况之中呢。
确实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就在朱允炆被确定为下一代皇位继承人的第二年,朱元璋便发起了一件在朝廷内外都引起极大震动的事件,那就是“蓝玉案”。
这一回,朱元璋可是第一次在朱允炆面前展现出了帝王所具备的那种雷霆手段啊。也就是说,朱元璋要让朱允炆好好见识见识,作为帝王,在处理一些事情、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那种如同雷霆般迅猛、果决且极具威慑力的行事风格到底是怎样的。这对于朱允炆而言,无疑是一次极为直观的“教学”,让他能亲身感受到帝王手段的厉害之处呢。
他一开始采取的做法是,不动声色地去对蓝玉一系展开调查,在这个过程中细致地收集关于他们的犯罪证据。等证据收集得差不多了,就借助锦衣卫这个渠道,通过锦衣卫来把蓝玉一系所犯下的那些罪行进行举报。
就在蓝玉都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的当口,相关人员迅速采取行动,一下子就把蓝玉给捉拿归案了。之后呢,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对他展开审问以及细致的调查工作。不仅如此,凡是和蓝玉关系密切的好友,也一个都没放过,全都被一一捉拿归案,以便彻查清楚所有相关事宜。
从那些文臣武将,再到诸多远亲近戚,就连蓝玉身旁的各类大小将领也未能幸免,这一系列的人加起来,总共被诛杀的人数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人。
朱允熥原本在争帝之路上还有些许可能,然而这关键的一杀,就把他所有的希望都给彻底断绝了。如此一来呢,却恰恰为朱允炆的称帝之路起到了清扫障碍的作用,使得朱允炆在通往称帝的道路上少了一大阻碍,更加顺畅了呢。
朱元璋在行事方面,给人的感觉是杀起人来那叫一个雷厉风行,每次有这样的举动,往往就会弄得满城风雨的,搞得大家都特别害怕,人人都觉得自身处境危险,整日里都提心吊胆的呢。
要知道,这些事情其实早就已经在私下里进行布局安排了,在真正采取行动之前呢,那可是一直都保持着不动声色的状态,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而一旦到了该出手的时候,那速度简直就如同闪电一般迅猛,快得让人猝不及防,根本不会给对手留下任何能够进行反抗的机会呢。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有过一次十分精彩的举措,只可惜呢,他的孙子朱允炆仅仅是学到了些表面的东西而已,并没有真正把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精髓之处给看透、领会到位呢。
朱元璋曾经有过一次杀伐之举,他的本意呢,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子孙们一个威慑。就说朱允炆吧,面对朱元璋的这番举动,并没有真正把其中的深意给学会领会到呢。不过呢,这次朱元璋的杀伐手段倒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那些心里头正蠢蠢欲动、有别样心思的儿子们,可都被这阵仗给震慑住了,一时间都不敢再有什么轻举妄动的行为啦。
不管是身处北方的燕王朱棣,还是那以善于运用计谋而著称的宁王朱权,对于立皇孙作为储君这件事情,都不再发表什么多余的看法了,全都选择了保持沉默,不再对此事多言多语啦。
一直到朱元璋离世,他们始终都安安分分地守在各自的封地之中,压根就不敢做出任何违背、忤逆的举动,就这样一直老老实实的呢。
就这样,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八年,来到了洪武三十一年的春天。
朱元璋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便把朱允炆唤到身旁,关切地询问他,在自己离世之后,要怎样去应对那些分封在各个地方的藩王叔叔们。要知道,这些藩王手握一定的权势,分布在各地,日后朱允炆要顺利治理国家,如何妥善处理和他们的关系可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呢,所以朱元璋才会在此时郑重地向朱允炆问起此事。
朱允炆心里很清楚,当下有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正摆在他的面前,而且这恐怕是他马上就要去应对的最大的困难了。要知道,如今祖父在京城稳稳坐镇着呢,有祖父的威望和权势在,在这京城之中,根本就没有人敢冒出头来,公然对自己表示反对。
然而,祖父一旦离世,那些手中掌握着庞大军队的叔叔们,又怎么会甘心安安静静地待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呢?毕竟他们手握重兵,有着相当的实力和野心,在祖父去世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他们安分守己地安居在一处,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
于是呢,他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之后,便对祖父朱元璋讲道:“祖父,这第一步,我打算凭借德行去抚慰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温暖与善意,从而心悦诚服。与此同时呢,还要运用礼制法度去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合乎规矩,有章可循。”
朱元璋提出反问:要是他们根本不理会你所遵循的礼节,还硬是要刻意为难你,那可怎么办呢?
朱允炆提出,他是可以对那些藩王削减其封地的。要是这些藩王在这之后仍然不知悔改,依旧继续犯错的话,那么他将会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也就是直接废除这些藩王的职位,以此来对他们进行惩处,以正纲纪。
朱元璋先是满意地轻轻点了点头,接着又进一步开口询问道:“要是他们不遵从调遣的命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应当怎么去处理呢?”
朱允炆脸上故意做出一副痛苦的神情,说道:“要是他们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听从劝告,一意孤行的话,那也就没办法了,只能派出军队去讨伐他们啦。”
当朱元璋听到朱允炆说出那应对之策的时候,他心里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对朱允炆的悉心教导可算是没有白白付出。在过去的许多日子里,朱元璋一直都在用心地教导朱允炆,就是希望他能有所成长,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应对各种情况。而此刻朱允炆所给出的应对之策,让朱元璋切实地感受到,那些年花费在教导上的心血都有了回报,没有付诸东流呢。
确实啊,朱允炆口中提到的这四部底牌呢,其实就是朱元璋在这么多年里精心谋划、苦心经营所产生的结果。
要知道,朱元璋心里其实是很清楚分封制存在诸多弊端的。这分封制要是在实行过程中没能处理妥当的话,那可就必然会对皇权产生极大的威胁呢。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他始终致力于维持他那几个儿子之间的权力平衡状态呢。他采取的做法就是让儿子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制衡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各方面的稳定与平衡哦。
只要有其中的一个藩王萌生出造反的念头,那么其余的那几个藩王是必然会出兵对其进行制约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个藩王有不轨之举,妄图造反,其他藩王出于种种因素考虑,比如维护整体局势稳定、保障自身利益等等,就一定会出动兵力来对这个想要造反的藩王加以限制和约束,使其难以顺利实施造反的计划。
在这样一种平衡的局势之下,朱允炆是能够在那些藩王之间巧妙地周旋的。他凭借着各种政治方面的手段,逐步地去削减各大藩王所拥有的力量呢。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允炆在登上皇位之后,竟然把原本可以作为有力依仗的这四张底牌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压根就没把它们当回事儿。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导致他陷入了极为凄惨的境地,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建文帝一错再错
在朱元璋离世之后,朱允炆登上了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期。也就是说,随着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生命的终结,皇位传承到了朱允炆手中,他由此成为了新一任的君主,开始履行其作为帝王的职责,在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在操办朱元璋葬礼这般重大的事情上,朱允炆其实是应当亮出他的第一张底牌的,而这张底牌就是以合乎礼仪规范的方式去处理相关事宜。也就是说,面对如此重要的场合,按照常理和规矩,朱允炆理应凭借遵循礼仪这一做法来应对,让整个葬礼能够在符合相应礼仪要求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呢。
就好比主动下达诏书,吩咐各地的藩王前往京城,参与朱元璋的丧葬仪式。
据说,朱允炆心里头对那些藩王叔叔们是存有惧怕之情的呢。也正因如此,他居然下达了一道命令,禁止所有的藩王进入京城。而且呢,在举行了相关的埋葬事宜之后,他也不允许这些藩王叔叔们前来吊唁,就是把这条路给彻底堵死了。
按常理来讲,先帝驾崩之后,本应该是新帝拉拢各方人心的大好时机呢。毕竟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都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安,都盼着新帝能有一些安抚人心的举措。可建文帝呢,他却做出了那样的行为,结果,是把所有藩王的心都给彻底伤透了,让藩王们一个个都寒了心呐。
就这样,第一张底牌毫无作用地直接被作废掉了。还没等其他藩王有什么举动呢,建文帝就凭借自己的做法,主动地把自己摆到了所有叔父的对立位置上。
原本大家都觉得之前的那一步棋就已经是糟糕得很了,可谁能想到啊,建文帝登上皇位之后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呢,居然又弄出了一系列让人觉得离谱、很是奇葩的操作来。
此次行动完成得相当干净利落,这一番操作下来,对其他藩王确实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呢。不过呢,要说这朱橚啊,他的实力其实真不算强哦。要知道,他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去领兵打仗,就这么着,在众多藩王当中,他压根儿就没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实力,几乎可以说是没什么存在感呢。
表面上看好像是采取敲山的举动来震慑老虎,让其不敢轻举妄动,给对方一种威慑力。但实际上呢,这么做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就如同打草的时候不小心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一样,原本可能潜藏着、未被发觉的一些情况或者对象,因为这看似有威慑力的行为,反倒被惊动了,使得局面可能变得更加复杂或者难以掌控起来。
或许是因为建文帝之前在削藩一事上尝到了甜头,深切体会到了那种能够掌控藩王生死的巨大权力所带来的滋味,于是在此之后,他便越发频繁地对藩王采取制裁行动了。
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仅仅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接连对五位藩王采取了行动,把他们的职位都给剥夺掉了呢。这其中,湘王受到这样的对待后,感觉实在是遭受了莫大的屈辱,最后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实在是令人叹息。
除此之外,他还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派遣军队,把燕王朱棣当作接下来要去进行制裁的对象。也就是说,他通过派兵这种方式,准备对燕王朱棣采取制裁行动,让朱棣成为其下一个要去对付、要去给予制裁举措的目标人物。
在那个时候,建文帝手里原本还有第二张、第三张底牌呢,可这两张底牌最终都没能派上用场。没办法,他干脆直接打出了最后一张底牌,也就是选择出兵去进行讨伐啦。
当时啊,朝内有一部分臣子在那儿一个劲儿地鼓吹呢,他们撺掇着建文帝。这建文帝呢,就听信了这些臣子的话,开始召集并且集结起了大批的军队。为啥要这么干呢?他心里可是打着小算盘呢,想着要凭借着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下子就把燕王朱棣给拿下,让燕王彻底没了反抗的能力。
朱棣遭遇了多次削藩之事,这可真的是让他倍感煎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呐。要知道,在他之前已经有五位兄弟经历了削藩,而他们的下场那可都不怎么好。朱棣眼睁睁看着这些情况,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自己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呢,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下定决心,选择起兵造反了。
在之前的那段时间,燕王心里其实一直都没敢生出造反的念头哦。为啥呢?这是因为,在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宁王存在呢,宁王就像是在那儿盯着燕王似的,让燕王有所顾忌,所以他才一直不敢有那种造反的心思。
宁王的封地位于北方的大宁,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内蒙赤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要是燕王率领着他的骑兵往南进发的话,按照当时的局势和各方关系来看,宁王那肯定是会带兵往南去攻打燕王的北平的,毕竟各有各的利益考量和战略布局呢。
然而,说来也真是凑巧,就在这个时候,宁王居然也遭到了制裁。这一制裁可不轻,直接就被剥夺了军权呢。没了军权之后的宁王,日子一下子变得清闲起来,每天都无所事事的,也没什么正经事儿可干啦。
在那个局势复杂的时期,燕王朱棣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他打算赌上一把大的。怎么做的呢?他安排自己的儿子朱高炽留在北平坚守,而他自己呢,则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朝着北方进发,去攻打宁王。这一步棋可以说是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但朱棣就这么毅然决然地行动了。
宁王的权力被剥夺之后,自身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在面对朱棣前来收服的情况时,基本上就没能够展开多么有力的抵抗,就这样较为轻易地被朱棣给收服了。
宁王眼见自己沦落到这般田地,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宁王经过一番考量后,最终选择接受朱棣的这番拉拢,进而萌生出了要推翻建文帝统治的想法,并且开始着手为此做打算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燕王和宁王可是所有藩王里面实力最为强盛的两位呢。当这两大藩王联合到一起之后,出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朵颜三卫都非常心甘情愿地听从朱棣的调遣,为朱棣所用哦。
就这样,燕宁两地所集结的两支大军开始大规模地向南进发啦。这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在行进过程中那可真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各种抵抗力量在他们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就这样,一路顺畅地,他们直接就攻打到了大明的京都金陵城之下啦。
建文帝面对当时的那种局势,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只见他命人放了一把大火,熊熊烈火瞬间就将宫殿吞噬。火势凶猛,浓烟滚滚,而建文帝呢,在这之后就没了踪迹,也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就这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留下那被大火焚烧后的宫殿废墟见证着曾经发生的这一切。
建文帝朱允炆原本可是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局面,就好比手里握着一手绝佳的好牌呢。朱元璋,也就是朱允炆的祖父,那可是精心谋划、用心布局了一番,为朱允炆的皇位之路可以说是做了诸多安排。然而呢,朱允炆却因为自身所带有的傲慢这一毛病,愣是把祖父精心布置下的这一切都给毁掉啦,最终导致局面急转直下,令人不禁为之惋惜。
他当时急切地想要进行削藩之举,结果就把四张原本可以作为依靠的底牌全都给弃之不用了。其实呢,如果他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处理相关事宜,说不定就不会落得个成为短命皇帝的下场啦。
要知道,不管做哪一件事情呢,都得具备足够的耐心才行哦。可千万不能心急火燎地就想着马上把事情做成,急于求成往往是做不好事情的呢,只有保持足够的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