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国药一致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总收入为743.78亿元,同比下降1.46%;净利润创下近十年新低,为6.42亿元,同比下降59.83%。
国药一致主要业务是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占业务盘子比较大的分销板块营收表现不错,同比增长1.98%,受应收账款回款延迟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12.74%;但零售板块降幅实在惊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41%,归母净利润更是下降了388.83%,拖累了整体业绩。
国药一致的零售板块,主要就是“中国最大”的连锁药店国大药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大药房不仅是全国门店数最多的连锁药店,而且是销售额的头牌。近几年国大药房陆续被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等追赶,已不复当年勇。不过背靠国药集团这棵大树,国大药房整体的规模还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
然而财报显示:去年一年,国大药房战略性退出并关闭了1270余家直营门店。
这是2024年药店整治风暴留下的痕迹。去年以来,连锁药店大量解除医保定点资格,其中不少就此关门,国大药房也不能幸免。仅简单查询就可知,国大药房旗下的连锁药店,去年在郴州、江门、乌海、长春、莆田等地,都有被解除医保的记录。
老生常谈的线下药店客流下滑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去年医保检查力度加大,不少药店存在医保违规结算等“黑历史”,医保部门不再兜底,药店只能被动解除医保定点资格。
药店减收、关门,让国药一致不得不面对巨额的商誉减值,去年一年因此造成的净利润损失达5.61亿元。不过药店行业也在快速适应医保形势的变化,去年,国大药房的线上O2O销售就有明显的起色。

根据国药一致的年报,国大药房有“直营及加盟”两种经销模式。去年一年,以国大药房为主体的医药零售业务营业收入220.63亿元,同比下降了5.42%。
同样以连锁药店为主的上海第一医药在年报中披露,2024年中国实体药店销售额整体下降2.2%,对比之下国大药房的收缩要比行业更严重。
国大药房门店数量减少是显而易见。年报披露:2024年末,国大药房门店总数9569家,其中直营连锁门店7770家,数量上比2023年底的8528家减少约10%,但公司披露,去年实际“战略性退出”门店超1270家,这表明新开直营门店数量大约500家左右。同时,2024年国大药房加盟店也有所减少,到年底时剩下1799家。

去年第二季度,行业屡屡传出闭店消息,国大药房门店的扩张增速脚步也就此放缓。上半年,国大药房逐步将243家,第四个季度更加雷厉风行,关了近千家。即使在年底,国药一致还对三家连锁药店企业进行了破产清算。去年12月30日,公司宣布安徽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国致药房连锁(河源)有限公司、山东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旗下拥有约15家药店被关闭。
这意味着,国大药房退出“万家药店”的竞争舞台,门店数上已经落后于益丰药房等企业。
据公开资料,国大药房关闭的门店基本都在一、二线城市非核心地段及三、四线城市。在退出一千多家门店后,国大药房反倒在全国各区域市场的坪效都有所升高。其中华南地区日均坪效增长最多,西北地区日均坪效最高达到111元。
有公开资料表明,去年全国90%连锁药店的上门客流量,比以往少了30%。国大药房并未披露相关数据,不过财报显示,国大药房的整体客单价同期相比下降1元,受到了冲击,但整体在可控范围之内。
可以说,2024年国大药房处于“闭店减负”的阶段,核心是想提高单店产出效率。大批关闭药店门店后,国药一致的营销思路更清晰了。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在经历关店潮之后,国大药房的医保定点药店占比增加了。 在公司7770家直营门店中,已取得各类医保定点资格门店虽有所减少为7390家,医保店占比从2023年的91%提高到95.1%。
医保个账收入,一直是药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店覆盖医保范围越大,市场额度就越稳。国大药房减少门店,换来更高比例的医保接入,显然是为了迎接药店领域更大程度的开放做准备。
2024年,国家医保局自上而下推行“药品比价政策”,将线上线下药品价格进行对比。各地迅速跟进,推出了药品价格线上查询的途径,老百姓自己就能知道药品价格。而且,去年8月以来,美团、京东也相继宣布接入医保,线下药店借助互联网渠道扩展市场的趋势越来越强。

京东健康的医药零售业务去年营收增加6.9%至488亿元,占整个公司的84%。医药B2C、O2O的兴起改写了国内医药零售的格局。
年报显示,去年国大药房完成了国药健康商城第三方电商平台资质认证,还取得了互联网医疗器械及药品经营相关备案许可,建立了线上标准化运营流程与直播+短视频"立体营销矩阵。2024年,国大药房创新业务销售额达到18.9亿元,其中O2O为主要营收来源,达到12.1亿元,其次是B2C达到2.3亿元、商保3.6亿元,以及自营为0.9亿元。
今年4月,医保飞检的大幕已然拉开。医保监管、线上医药零售的竞争,正在促使线下零售行业转向更合规、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和方案。国大药房在短暂告别“万店俱乐部”后,能否快速崛起,值得期待。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