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威胁——胆囊萎缩!
胆囊萎缩在医学上称为“萎缩性胆囊炎”,是一种由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胆囊壁纤维化和肌肉层退化的病变。随着病程的发展,胆囊的功能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导致胆汁无法正常储存和排放。
萎缩性胆囊炎主要是因为胆囊结石反复发作局部的炎症,也就是慢性的胆囊炎反复发作,炎症刺激胆囊黏膜,导致了胆囊纤维化、瘢痕化,整个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整体胆囊缩小,胆囊壁明显增厚,解剖的层次消失。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为胆囊逐渐萎缩,失去了浓缩胆汁的功能,所以萎缩性胃炎大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上腹部不适。同时因为胆汁排泌紊乱会导致消化不良、厌油,部分人会有腹泻的表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石性胆囊炎。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胆囊萎缩,胆囊壁增生变厚,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明显,失去原有功能,胆囊正常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
胆囊萎缩后还能恢复吗?
胆囊一旦发生萎缩基本不可能恢复如初!
胆囊萎缩是指胆囊的长,宽小于正常值(胆囊一般长约6-9cm,宽约2.5-3cm)。临床在诊断胆囊萎缩前,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如检查前晚餐是否油腻饮食,检查当日是否空腹等。无干扰因素,胆囊在超声下显示缩小即诊断为胆囊萎缩。
胆囊萎缩常伴随着胆道功能下降,初期由于病理性胆汁的长期刺激,高胆固醇浓缩胆汁从胆囊内排出时,胆囊被迫增大压力方可将胆汁排入肠道,久而久之,形成了胆囊代偿性萎缩。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时的萎缩是功能性的,及时改变胆道内环境,提高胆汁质量,这种萎缩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干预,胆囊功能持续下降,胆汁流量、质量继续下降,胆囊内极易形成结石,进一步发展为萎缩胆囊伴胆囊内结石时,胆囊的功能基本丧失了。
而判断胆囊萎缩是否有功能,一个比较简单的检查是通过B超看胆囊是否还有充盈的状态,如果胆囊没有胆汁成分的充盈,则可能没有功能。
胆囊会出现萎缩,通常是因为反复的炎症刺激,导致胆囊的血运循环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随着日积月累的影响,胆囊就出现萎缩的状态,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萎缩到<3cm,也称为小胆囊。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常情况下胆囊是一个充盈状态,如果空腹状态下,在做体检B超的过程中发现胆囊呈萎缩状态,而且里面没有胆汁样成分,说明这个胆囊基本没有功能了。这个胆囊的保留就没有太大意义,而且萎缩胆囊的癌变率比较高,可以达到70-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