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达明摄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以天姥山为代表的浙东山水,成为唐代诗人向往的精神家园。450多位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留下1500多首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奇特景象。
新昌县境内的天姥山和古驿道,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
浙东唐诗之路是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新昌县境内的班竹村,又名斑竹村(村因多斑竹而得名),更是位于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精华路段。
近年来,新昌县班竹村依托一条穿村古驿公路积极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古路文化,让乡村旅游搭上发展快车。
古道盘活了班竹村的旅游资源,该村更是成为了新昌县南明街道唯一的“3A”旅游村。据介绍,2015年前,该村人均年收入约23500元,2016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0000余元,2017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40000余元。借助旅游产业,依托这条古道,班竹村的旅游规划全景图全面铺展。
踏春访古,走唐诗之路,在此发悠悠古思,怀悠悠古人,励志励人,催人奋进。——谢公古道
说起谢公古道,不得不提起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该道路最先为晋朝诗人谢灵运开拓,长约1000米,宽2米左右,由鹅卵石铺成,饱经沧桑,历久弥新,是“唐诗之路”的最精华地段之一,历史上有名的“班竹铺”就设于此。据记载,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清代诗人袁枚、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等名人雅士或在班竹投宿,或在班竹驻足。
历经沧海桑田,谢公古道已经与班竹村“血肉相连”,成了一条穿村而过的乡村道路,但谢公古道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功绩仍无法抹去。一条农村古道,似一条狭长的带子,一端串联着风景,另一端联结致富的希望。
古道让文化会讲故事
沿着鹅卵石铺成的谢公古道向前,一路美景,一路风情。惆怅溪:清澈见底,向世人讲述寻仙问道的传说故事;太白殿:古色古香,留存古代名人风骨;司马悔桥:常年绿荫,章家(状元)祠堂:彰显村庄文化底蕴。
太白殿:村民自发集资100多万元建立,现已成为全国唐诗文化研究重要基地
司马悔桥
纪念古人,本身就是谢公古道的组成部分
惆怅溪
山水映趣,听传说的同时,
也提醒世人珍惜当下,惜取眼前人
章家(状元)祠堂深挖状元及第文化文化遗产不仅是修缮名胜古迹,更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唐诗成为一种现代故事,让历经千年的古代文化智慧滋润当下.在班竹村家家挂灯笼,户户贴唐诗已成为一种常态。400余首关于该村的唐诗静静地向游客们讲述着千年前班竹村的悠久历史。
古道让旅游产业如鱼得水
李小男
在山腰上也有“公路”?
王小五
各位客官请往下看~
一条5000多米的银色“长龙”------玻璃滑道,已在班竹山山腰“安营扎寨”,这是班竹村村民在“人人参股、户户分红”新模式下,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一期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之一。
据悉,班竹村积极响应上级政府部门“致富路上不掉队”的全面致富政策,创造性提出“人人参股,五五分红”的旅游投资新模式,充分挖掘山林资源,建设高空玻璃漂流、高科技玻璃滑道以及高空玻璃展台等旅游项目,其中,高空玻璃漂流全长2000米,落差150余米,将于今年7月份正式营业,运用5D等高科技实现魔幻视觉效果的玻璃滑道和高空玻璃展台也将于今年10月正式“亮相”。通过这些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的投资建设,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0万元。
这些旅游项目都是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加上谢公古道,村里的旅游产业前景不可估量,今年我们努力突破全村人均年收入5万元,我们有这个信心!
班竹村党支部书记 章必才
古道让回乡创业成为时尚
班竹村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催生了民宿经济的腾飞。2017年“十一”黄金周,约7万游客随着谢公古道来到了班竹村,游客数量同比增长50%。游人如织,如何安置庞大的游客数量,成为了班竹村发展旅游产业的“瓶颈”。于是,班竹村村民再次依托谢公古道,在古道两侧发展起了民宿产业。
现如今,在谢公古道两旁,一家家民宿正办得风生水起。娄正行,去年刚从杭州某大学毕业,今年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创客”一起当起了“慕仙楼”民宿的老板。
该民宿集休闲、农家乐、住宿于一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遇上旅游旺季,一个月的收入十分可观。另外,民宿办“火”了,也带动了班竹村板栗、小京生等土特产的销量。娄正行说,像他这样选择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今年就有10个,他们认为,这条乡村古道就是他们的根,“根”在召唤他们,回到这里创业是最佳选择。
如今的班竹村,充满特色的民宿产业是村民致富的有力抓手,古村落喜迎八方客,村民口袋鼓囊囊,乡村古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