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李利敏,袁丽雯.益生菌结合灵芝多糖对高血脂小鼠脂质代谢和抗氧化的影响[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5
[2]宋添乐.依洛尤单抗治疗高血脂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5
[3]李璐冉,邢鑫林,张恺欣,等.加氏乳杆菌对高血脂小鼠降脂功能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5
提到我国血液病研究的先驱,王振义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100岁的王振义院士,凭借其多年来在医学领域的卓越科研成就,成为了国内外医学界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不仅改变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轨迹,也为我国医学领域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尤其是在血液病、白血病及血脂研究领域的突破,铸就了我国医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在上海呱呱坠地。家境优渥的他从小便就读于当时法租界的萨坡赛小学,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王振义由祖母一手带大。7岁那年,祖母感染了风寒,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祖母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种至亲之人离世的无力感对王振义触动很大,也为他日后走上学医道路埋下了种子。
果不其然,1942年,王振义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上海震旦大学,而他后续也毅然选择了医学院。除了受到祖母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王振义心中有一个热血沸腾的理想,他希望通过医学改变世界,帮助更多的病人。从年轻时的梦想,到后来的不懈奋斗,王振义的人生轨迹就此和医学研究紧密相连。
1948年,经过六年的寒窗苦读,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彼时刚满24岁的他凭借出色的医学知识和临床能力,迅速成为了主治医师。虽然年纪轻轻,但王振义迅速靠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医学水平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甚至还被冠以“小神医”的称号。

而年轻的王振义又是如何让患者心悦诚服的呢?当时,曾一位60的女性患者前来看病,彼时她已患有严重的贫血,并且因长期失血而出现了昏迷。王振义初步诊断后怀疑患者的贫血可能是由于血液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缺铁性贫血。尽管患者的家属并不相信这么年轻的医生能解决问题,甚至要求更资深的主治医生来诊断,但王振义坚持自己的判断,迅速进行了血液检查,最终发现了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血细胞。
最后,经王振义的诊断和治疗,这位女性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并最终逐渐恢复了健康。而这次经历不仅让患者打破了年龄与医术的刻板印象,也让王振义名声大噪,迅速积累了更多患者的信任。正是通过这些一线临床工作,王振义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时间一晃来到1953年,彼时广慈医院恰好刚刚成立了血液专业,而王振义毅然选择投身于这当时这一相对较为冷门的学科。由于此前国内血液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料和临床经验这块完全是一片空白。在这个过程中,王振义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从未退缩。特别是在遇到多种科研和技术难题时,他总能通过创新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案。

而其中一项重大的发现便是对血液凝血因子的研究。在一次拔牙操作中,王振义发现不同患者的出血情况差异明显,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出血的程度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密切相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但通过文献查阅深入了解凝血机制,还通过自己的创新,成功利用石蜡代替硅胶捕捉血浆中的凝血活酶,开启了血液凝血因子的研究新纪元。这一发现不仅为血液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血液学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血液专业领域,王振义院士最重量级的科研成就体现在白血病的治疗和血脂异常的研究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白血病一度成为困扰全球患者的重大疾病。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放疗和化疗为主,这些疗法不仅无法根治白血病,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巨大损伤。而王振义院士率先提出了“诱导转化”这一理论,将恶性细胞比作“坏孩子”,他认为通过诱导转化的方式可以引导这些细胞恢复正常。而这一理论最终帮助王振义院士发现了维甲酸与氧化砷联合治疗的疗法,并成功治愈了成人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将原本仅30%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95%。
在血脂研究方面,王振义院士也有着深远的贡献。他不仅在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深刻洞察到饮食习惯与血脂异常的紧密关系。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血脂升高仅仅是由于过量食用肉类,王振义院士则在研究中发现,除了肉类,许多素食也可能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隐形因素。因此,他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药物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案,帮助无数患者控制和降低了血脂水平,改善了身体健康。

在如今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高血脂已经成了困扰现代人的一大健康难题,多年前王振义对血脂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也显得愈发弥足珍贵。尤其是他提出的“素食也能导致血脂异常”的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是血液科医生指导高血脂患者饮食的重要依据之一。
而王振义也是在公开场合经常呼吁大家:“很多人认为调控血脂只要长期吃素,远离油荤就行了。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有3种素食同样能引起血脂飙升。遇到它们一定要保持忌口,少吃或不吃是最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血脂平平稳稳......”
那么,王振义所说的3种升高血脂的素食是什么呢?
首先,大豆及其制品是王振义院士提到的第一类升高血脂的素食。大豆和豆制品一直被视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它们富含植物蛋白,很多素食者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然而,王振义院士指出,尽管大豆制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其中含有一定的植物脂肪和植物雌激素成分,如果大量食用,可能会影响脂肪代谢,进而导致血脂水平的升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已有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来说,过量食用大豆及其制品可能会加剧血脂问题。因此,在饮食中,大豆及其制品应适量摄入,避免过量。
其次,油炸素食是王振义院士提到的第二类需要注意的食物。油炸食品,尤其是素食油炸食品,如素炸春卷、素炸食品等,通常含有大量的油脂。在制作过程中,食物吸收了油炸过程中释放的油分,这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如果频繁食用,容易增加体内脂肪的积累,最终导致血脂的升高。
许多素食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即便是看似健康的素食食品,只要经过油炸处理,其热量和脂肪含量都会大幅度提升,长期摄入无疑会对血脂造成影响。因此,避免过多食用油炸素食,是保持血脂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最后,高糖素食也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许多人认为素食甜点就一定是健康的,但事实上,很多素食甜点往往含有大量的精制糖和甜味剂。素糕点、素糖果等虽然不含动物性脂肪,但却含有丰富的糖分,过多摄入糖分会被转化为脂肪,导致血脂的升高。尤其是在一些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人群中,过多的糖分会直接影响血脂水平,增加血糖和血脂的双重负担。因此,王振义院士强调,面对高血脂问题时,除了减少油腻和荤腻食物的摄入,也应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含糖的素食。
总的来说,王振义院士的研究揭示了血脂异常的多重因素,提醒我们不仅要减少肉类的摄入,还需要注意素食中的潜在隐患。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定期健康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保持身体的健康。王院士的这一观点,对于广大人群尤其是素食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注:《纪实:100岁王振义院士谈血脂,除了肉类,3种素食也尽量少吃》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