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绰墓柳公权墓(西安路过)

何为道 2023-04-03 10:53:35

铜川有座柳公权墓我早早就在一次无意中发现了,那还是十多年前去照金游玩的路上,当时是需要走楼耀路从铜川经过柳林才能到达,在过关庄镇前不远的路边就看见一块指示牌,上面明确写有“柳公权墓”四个大字,于是也就知道了柳公权墓在耀州关庄一带。当时带队自然无法分身前往,随后一次和朋友自驾再次经过这里,还专门跑去问了问该墓的情况。在公路边一排房屋中间一缺口路就是去柳公权墓的村道,道路是黄色的土路,迟疑中转悠半天才等到一个拉架子车的老农经过,告诉我们有五六公里远。以当时的路况实在太差劲,进去了一点就不敢走了,只能放弃,主要原因还是当时我对走陵仿古信心不大,想去看看也只是冲着对“柳公权”大名的慕名而做出的脑热决定,自然没有现在这样的热情。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就十多年过去了,一次次从关庄路过却再没有去一探究竟?最近又忙于以走帝陵为主,也自然不会专程来此看望一下这史上有名的一代书圣。随着旅游的大力发展,百姓对文化遗产的接受以及经济建设的大力建设,乡乡通道路已经基本覆盖陕西全省山区道路,现在去照金已经是专属的高速道路直达,就是普通道路也不需要在走关庄绕道而行。借着这次我又去照金游玩的机会,我果断选择了先去看看柳公权墓的决定,然后再往照金游览。

导航直接就能搜索到柳公权墓的标注,比导航到让义村在问柳公权墓还方便。驱车顺着村道过了让义村不远一个左转就来到了柳公权墓大门口,和来时想的大致一样,大门紧锁,没有人看门不能进去。门口两侧是不同时期所立的两方文保碑,同来的几位同事也只能同我站在门口透过铁制大门的栏杆向里面张望。常年的走陵对这样吃闭门羹也早就司空见惯了,张望了一阵我就顺着围墙自西向北开始寻找缺口,以方便进去看看。五月的麦子绿油油的长的正高,为了不去踏坏庄家也只能尽量紧贴着墙走,一边也尽量注意观察,有没有别人翻墙留下的缺口可以爬入。

柳公权陵园并不大,也就两个篮球场大小,绕着墙壁走几分钟就绕道陵园后墙,透过一片果园缝隙,看见一家农户,女的正在劳动,我两步从地里跳过树林,快步跑去和村民打了个招呼。正和女的说话间就看见从房内又走出一个村民,两个人年纪都已经不小,大概有60开外的样子,交谈了一会也就亲切起来,原来两个人就是柳公权墓的文管员,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和村民交谈自然有村民的语言,很快熟悉的文管员立即打开后门让我们进去参观,还亲切的指着西侧的陵墓告诉我,那个就是“柳公权墓”,东侧的是他哥柳公绰墓,原来这里竟然埋葬着两位名人呀,只是他哥柳公绰没有柳公权名头响亮罢了。

两个墓冢大小相似,陵墓封土均为圆丘形,陵墓底边直径均约10余米,高约4米不到。墓前立有清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公权墓”及“唐兵部尚书柳元公公绰墓”神道碑两方”。我照例是和朋友一起先跑去看柳公权墓碑,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时至今日书法尤其受人喜爱,而历史必定是文人记载的,自然柳公权更为后人所乐道。

东侧的柳公绰墓(763年—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大臣、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稠桑乡柳家塬)人。柳公权之兄,长公权十三岁。性格庄重严谨,喜交朋友豪杰,聪敏好学,颇有才略。累官州刺史,侍御史,吏部郎中,御史丞。宪宗时为鄂岳观察史,讨吴元济有功,拜京兆尹。后迁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检校左仆射。公元832年卒,赠太子太保。既然是哥哥,职位又远高于弟弟,自然埋在上首位置。

大家一边看,一边评说着柳公权的事迹已经绕着陵墓走了两圈,又和文管员闲聊起来。此时文管员嫂子也早回家拿来大门钥匙把大门打开,以方便我们出入,大家自然少不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又说了一回,就去门口和文保碑合了影总算结束了今天柳公权墓的游览活动。随后直奔小丘而去,我出门旅行自来都是以游览沿途景色为看点,以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为题材,那么到了这里就必须去小丘镇品尝下当地特色刀剓(li)面,当然味道的确非同凡响,百吃不厌,不经意间老大一碗面就依然下肚。

备注;

关于柳公权墓真伪的说法;最近看见报道说柳公权墓在蓝田,并且有家谱传世。当然一般来说如果有家谱作为证明已经是很有力的证据了,但是我不认可蓝田的是真墓。铜川的柳公权墓早在明朝就已经有明确的记载了,在说柳公权本来就是铜川耀县人,其祖父柳正礼官至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历代都是当官的,自然死后会葬在出生地的家族墓里。尤其是其兄长柳公绰官至兵部尚书,按目前的官职来看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的高官,死后也是赠太子太保,显然柳公绰权位要远大于柳公权。而柳公权虽然名气大,但是在老了的时候并不受人待见,满朝大小官员没有几个喜欢他的。孔子也曾说过;老而不死即为贼!想想88岁的老头柳公权自然是没有人待见的,大家唯恐离他不远哪。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此时的他唯一的去处也就只能是埋回老家祖茔一条路。而柳公权的儿子柳仲宪历史基本就没有啥记载了,估计只能跑去蓝田自己老子的封地混点吃喝而已。当然了在蓝田柳公权也就只是一个食邑二千户的大官僚而已,唐朝的分封制度已经和汉朝的分封有着“质”的根本变化。更关键的是其后代也是默默无闻,更无出色者超越祖先者,最多也只能给自己的老子起一座衣冠冢以便祭祀而已。当然其他证据更多,我这里就不在罗嗦,毕竟不能把一篇游记写成考古报告罢。

0 阅读:28

何为道

简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