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城即将陷落,国民党第103师,一支由黔军组成的部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到撤退命令。
长江如一条血色的分界线,横亘在他们面前。数万名士兵,在惊慌与混乱中,经历了不可名状的苦楚。撤退的命令是撤离,还是放弃一切?
12月12日的夜幕,像一张巨大的网,吞噬了南京保卫战的最后一丝希望。
临近午夜,第103师接到撤退命令,这个决定,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准备的时间。
几乎没有哪个士兵知道,自己即将被迫踏上逃亡的路程。
命令的下达,充满了急切和混乱,时间的紧迫,让一切变得模糊不清。
战斗正酣,阵地前方,枪炮声依旧震耳欲聋,第618团的万式炯团长目光凝重。
万式炯
他与几名参谋商讨撤退方案时,已经隐隐感受到一股不安的气息,传令兵来回奔跑,指挥系统被打乱,每一个指令都带着不可预见的后果。
兵员被命令迅速集合,撤退的行动,毫无章法,无线电还在哔哔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氛。
一声令下,部队开始行动,指挥官决定后,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
南京的街头弥漫着浓烟,民众的尖叫声,刺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士兵们的心里没有未来,只有死神的逼近。
第103师的官兵们纷纷背起行囊,抬脚就走,却不知走向哪里。
整支部队的组织几乎在一瞬间崩溃,失去指挥、丧失纪律的部队,像无头的苍蝇,在南京的街道上四散奔逃。
万式炯团长和他的部队,最终决定穿越下关,朝长江方向推进,战线的混乱依然无法遏制。
敌人是来自对岸的日军,还有来自自身的崩溃,撤退的队伍逐渐分散,彼此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士兵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能停,走!”
“快,带上我!”
这些简短的喊声充满了无奈,士兵们推搡着身边的人,却无法继续前行。
许多士兵在逃离的过程中,与其他部队错开了路线,陷入了敌人的包围,更有些部队在迷茫中,误入了日军的火力范围。
在关键的时刻,指挥官们选择,带着一小部分部队离开,更多的士兵却未能逃脱。
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步伐越来越沉重,原本即将实施的撤退,变成了一场生死未卜的生存战。
第103师的撤退未停止,因为长江这道天然的障碍,变得更加困难。
江边的渡船,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生死线,这个时候,过河的船,只早已被其他撤退的部队占领,剩下的船只,不足以容纳所有撤退的士兵。
长江水面波涛汹涌,远处日军的炮火在空中划过。
看着江面上那几只艰难行驶的小船,士兵们的心中,开始升起一种无力感。
如何渡江?怎么渡江?甚至连求生的希望都开始消散。
渡口的混乱场面,让一切变得更加无法控制,撤退的队伍和民众,在同一时间涌向江边,每一秒钟,都可能成为生死的分水岭。
万式炯团长,率领着自己的部队,终于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找到了过江的机会。
连绵不断的炮火,已经将原本坚固的撤退路线打破。
几艘破旧的渔船和民船,摇摇欲坠地承载着,士兵们的重担,第103师的士兵们,必须分秒必争,要与日军争分夺秒,还要面对江水中强烈的逆流。
很多人选择了跳江求生,试图游向对岸,江水的急流和寒冷的水温,令不少人迅速丧命。
即便有少数幸存者,成功游到了对岸,大多数战友,仍然未能完成这次“救赎”。
部队中,不少年轻的士兵,在恐惧中失去了方向感。
有的士兵因过于疲惫,丧失了希望,或在水中溺水,或因伤势过重,无法继续前行。
那些成功上船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逃过死亡的厄运。
船上拥挤的队伍,甚至连基础的自保,都无法保证,船舱里,黑压压的战士们,彼此无法相识,却依然在同一片水域中漂泊。
在这一过程中,指挥官们几乎无法,再行使指挥权。
万式炯团长的心情,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坚定的指挥官,命令与士兵之间,似乎被一层无形的隔阂隔开,现实的压力,将所有人的决策掩埋。
他站在船头,凝视着江面,感受到来自敌人,和自己的无情逼迫,几乎无法决定,究竟该走向何方。
船上的兵员,已多得难以承载,周围的枪炮声,依旧在不断逼近,来自日军的炮火,几乎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船的最后一段路,未必能安然抵达对岸。
在渡过长江后,第103师的幸存士兵,没有得到片刻的喘息。
他们被迫立即展开了,第二轮的战斗——面对日军从江南,急速追来的进攻。
在江北,撤退的士兵,有了短暂的休整,但压力依然山大,日军的进攻,如潮水般不断涌来,仿佛每一次喘息,都是为下一次,更加残酷的冲击做铺垫。
第103师的官兵,没有放弃反抗,他们失去了大部分的战斗物资,许多士兵已饥肠辘辘,甚至没有足够的弹药,在士气的驱动下,他们依旧竭力顽抗。
尤其是在汤山一带,部队不得不,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街道狭窄,两侧是民房和废弃的建筑,四周没有可以依赖的坚固工事。
士兵们在房屋之间蹿动,一边对抗日军的步兵,一边寻找任何能暂时隐藏自己的地方。
战斗的节奏快得令人窒息,每一个回合的冲突,都可能决定这片土地上,一个小队的生死。
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与恐惧。
几分钟的对峙之后,周围的建筑物,就成了破碎的废墟,日军的迫击炮、步枪和机枪扫射,仿佛一场绝望的洗礼,压得这些已疲惫至极的士兵无力反抗。
一位刚刚加入部队的年轻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体会到了从未想过的残酷。
与他并肩作战的是一名曾经的老兵,这位老兵的眼神,充满了沧桑与痛苦,他对年轻战士说:“不怕,死前能带着枪走,死了也能算是个士兵。”
话音未落,身边的一颗子弹飞过,瞬间将老兵的胸口击穿,他的血洒在了,这片满目疮痍的街道上。
年轻战士没有来得及反应,便在战友的背后仓皇撤退,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不安与惧怕。
就在这场战斗的背后,更多的日军正在紧逼而来,他们的步伐稳健,攻击愈加猛烈。
第103师的阵地,渐渐被逼至死角。
士兵们不再有任何反击的余力,他们疲惫至极,许多人已经无法举起手中的武器,最终,纵然有部分小队突破重围,大部分士兵,还是在这片废墟中无声倒下。
依旧有一些部队,顽强的抵抗着,成功杀出一条血路,前往江北的进一步撤离区域。
汤山地区的战斗结束后,部队的伤亡惨重,这个地区的战斗,也成了第103师艰难突围的写照。
在后来的战斗中,第103师经历了数次。与日军交火的场景,每一次都让他们的生存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部分部队试图,通过燕子矶的陆路突围,依旧无法逃脱日军的围剿,许多战士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失去了所有斗志。
成功逃脱的战士,仍然带着重伤,拼命穿行在南京周围的废墟中,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回首望去,依然只看到队友的尸身,和无尽的废墟。
这一切让他们心中,感到深深的愧疚与无力,也更激起了他们,为生存而战的决心。
他们所处的环境愈发恶劣,逃亡的路上,不断呼喊着自己心底的信念:活下去,活着才能打破这无尽的黑暗。
成功渡江的第103师官兵,没有因为渡过长江而获得休息。
江北的战场,充满了无尽的艰难与困境,渡过长江后,逃生的士兵,迅速汇集在一起,准备进行下一步的行动,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残酷。
缺乏食物、药品、武器和弹药,成为了他们无法忽视的困境。
每一个幸存的战士身上,几乎没有足够的装备,来继续作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他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在大大小小的废墟中,寻找可以稍微充饥的东西。
食物是稀缺的,在长时间的战斗和逃亡中,几乎所有的供应线都已被切断。
士兵们没有充足的补给,只能依靠在敌人的包围圈中不断游走,寻找稍微安全的地方藏身。
一些士兵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甚至开始出现幻觉,误以为看到远处有生机的地方,结果却是更多的敌人和死亡。
疲惫的身躯,时刻在向他们的求生意志发起挑战。
许多人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困顿和折磨,最终因伤重或极度虚弱而倒下,死在了这片远离故土的土地上。
随日军追击越来越近,第103师的残余力量,依然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迫。
士兵们几乎没有时间停留,只能不断前行,寻找可以暂时避敌的地方。
部队的战斗力依然存在,面对日军的不断进攻,他们总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不肯放弃。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撤退,和苦涩生存后,许多士兵也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这场血战中活下来。
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每一场战斗,都可能是走向死亡的最后试探。
只有少数的战士依然坚信,生死之间的那个选择,依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尽管这种信念越来越脆弱。
最终,部队的绝大部分战士,都没有活下去,只有少数幸存者,带着痛苦和回忆继续生活。
这场撤退,无论胜败,最终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幸存的战士们,将继续各自的生活,或许会再度投身战斗,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了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