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四川广安市前锋区桂兴镇春木村二组王家塆发现两口清代古井(编号井1、井2),其形制、题刻及家族史料证实为“湖广填四川”移民史的关键实证。该地位于华蓥山中段西侧,海拔602.8米,两井相距仅3米,均依山体崖壁开凿,顶部及四壁以条石砌筑,中部设方形石柱支撑,底部与岩体相连,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
现场图:
井1石柱后侧的楷体阴刻题记显示,此井为“高祖王公讳仁信先君自楚来川”后重修。据《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王仁杰、王仁信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初居白龙洞,后因水源匮乏,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此井,命名“吉地发祥远,醴泉吐秀长”,祈求家族人丁兴旺
历史细节:
王氏家族将白龙洞改称“王家湾”,并以此为据点开垦荒地,形成屏山王氏聚落。
井内水源至今仍可饮用,水质经检测符合清代文献描述的“亘古未出之水”特征。
三、“湖广填川”的历史脉络移民动因:明末清初战乱(如张献忠之乱、三藩之乱)导致四川人口从明万历六年的600万骤降至清康熙初年的不足百万,清廷颁布《垦荒令》,鼓励湖广(今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移民垦殖
移民路径:王氏家族的迁徙路线(麻城→重庆→广安)与“湖广填川”主流线路一致,印证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
文化影响:移民带来南方农耕技术(如梯田灌溉)、方言(川渝方言中的“麻城话”遗存)及宗族制度,重塑了巴蜀社会结构。
对比数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广安人口仅2.3万;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增至18.7万,移民占比超70%
四、考古价值与社会意义实物佐证:双水井是川东地区首次发现的同时期移民自建水井,其题刻时间(道光十四年)与王氏家族迁居时间(1710年)形成完整证据链,填补了“湖广填川”微观史研究的空白
技术细节:井体采用“条石错缝砌筑+石柱加固”工艺,与同期湖广移民在川北地区的水利设施(如达州石梯堰)技术特征吻合,反映移民对川渝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造
族群记忆:王家塆现存32户王姓居民,均能追溯至道光年间重修水井的王育忠一脉,成为“活态移民史”的典型样本。
文献佐证:
《广安州志》(光绪版)载:“王氏自楚迁蜀,垦荒兴水利,民多效之。”
井1题刻与《王氏族谱》中“重修醴泉井记”互为印证,形成双重史料价值
五、现代启示与保护建议文旅融合:建议将双水井与周边移民古宅、祠堂串联,打造“湖广填川”文化线路,开发沉浸式移民生活体验项目。
学术研究:需进一步比对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档案,追溯王氏家族迁出地与入川后的社会组织变迁。
保护措施:建议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采用原址覆土保护与数字化建模技术留存题刻细节。
对比图:
双水井的发现,不仅揭示了“湖广填川”移民群体在川东地区的生存智慧,更以一口水井串联起家族史、移民史与生态史。它如同一面时空棱镜,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坚韧迁徙、重建家园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