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真题+高分技巧!

高考择校指南 2023-05-05 11:04:06

要通知:高考择校君将在2023高考期间持续为大家播报高考资讯、高考真题、高考查分时间及入口、高考分数线,志愿填报等重要信息,敬请关注+点赞!

高考择校君

每天给同学们分享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真题+技巧点拨!

距离2023年夏季高考考试

高考倒计时

33天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夏季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题,分值为:20分,其中翻译文言文文段分值为:8分,所谓提高一分干倒千人,让我们看看往年真题:文言实词真题+技巧点拨。

往年真题-文言实词真题!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意: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参考答案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参考译文:

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2022年文言实词-技巧点拨!

01单音节实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因此要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

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就可以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

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02双音节古今异义

(1)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②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

③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⑥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⑦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

2.偏义复词

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3)通假字

1.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

2.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

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

高考择校君将持续发布广东春季夏季高考的所有相关资讯,为大家介绍更多的升学途径和汇总各科高考知识,记得“关注+收藏+分享”喔!有任何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咨询问题请私信。

0 阅读:77

高考择校指南

简介:发布高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