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若有4个“举动”,不能纵容,必须惩罚!

锦囊课程 2025-04-12 16:40:46

俗话说得好:

“小树不修不直溜,孩子不教不成器。”

孩子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家长的引导,需要形成规则的意识。

就像是树木的生长。

若是没有园丁的修葺,将很难长成参天大树。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呢?

用李玫瑾教授的话来说:孩子若有积极的行为,应该给予肯定和激励。

相反地,当孩子的行为“越界”了。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必须亮出底线,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比如说,孩子若有这4个“举动”。

家长不能选择纵容,必须做出惩罚!因为这些举动中,藏着孩子性格发展的危险信号。

01

动手打长辈,暴力的倾向

你看过这样一幕吗?

孩子索要玩具,遭到家长拒绝之后,孩子挥拳打向家长。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当你的孩子,有了这样的举动,该怎么办呢?

李玫瑾教授指出:

“这种举动若被默许,孩子会认为暴力能解决一切。”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立刻制止。

当然,制止也是有方法的,家长可以要求孩子看着你的眼睛,然后对你说道歉。

如果孩子还在胡闹,可以使用“暂停法”。

让孩子在安全区域内冷静十分钟,让其反省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孩子记住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哲学家洛克也曾说过:

“孩子的第一次暴力得逞,就会种下暴君性格的种子。”

家长别小看了,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

02

爱破坏规则,无情型人格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习惯。

他们在电梯里玩耍,然后乱按楼层。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总说:“孩子还小,不能跟孩子一般见识”。

很显然!

家长若是有这样的观念,就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种下“无情”的种子。

李玫瑾教授曾提醒:

破坏公共秩序的举动,必须及时进行纠正。

这种行为举动,会让孩子无视秩序规则,甚至会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孩子若有这样的行为,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

乱按电梯的话,以后就爬一个星期的楼梯;损坏公物的话,就从零花钱里扣钱赔偿。

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

“规则看似限制了自己,实则是人生的护栏。”

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就要及时纠正孩子的偏激举动了。

03

撒谎成习惯,没诚信观念

伊索说:

“谎言腿短,跑不远。”

当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将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遇到孩子撒谎?

家长不要小看这种现象,而是要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形成诚信的观念。

举个例子来说:

孩子打碎了碗,却将责任推给小猫。

很多家长,可能在第一反应下会直接揭穿孩子的撒谎行为。

但李玫瑾教授建议这样做:

“用温和的追问替代斥责,可以保护孩子在自尊,也能让孩子明白谎言站不住脚。”

比如,家长可以说:

“小猫可不会用碗柜,这只碗怎么会从柜子里掉下来呢?”

换一种方式“揭穿”孩子的谎言,往往更具教育意义,让孩子形成诚信的意识。

04

威胁式索求,潘多拉魔盒

“不给我买,我就不吃饭!”

一些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可能会采用要挟的方式。

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李玫瑾老师也曾强调过:

“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妥协就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以后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

他将不会采用正确的方式,比如跟家长协商沟通。

而是会用“极端”的手段,逼迫自己的父母“就范”,甚至与他人相处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满足所有欲望的孩子,终将成为欲望的奴隶。”

如果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延迟满足”法,让孩子明白收获是需要付出的。

举个例子来说:

孩子想要新书包?要先完成两周的家务活。

通过这样的方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变得更有耐心,懂得付出的意义。

05

写在最后

蒙台梭利认为: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家长管教孩子,并不是压抑天性,而是帮孩子建立行为的边界。

就像园丁修剪枝桠一样。

修剪的过程看似无情,实则是为了让小树长得更直。

所以家长朋友们,请牢记一句话:

“该严厉时别心软,这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护。”

在您看来,是不是这样呢?

0 阅读:0
锦囊课程

锦囊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