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将军,为蜀汉续命19年

佳霖谈历史 2024-10-09 21:32:41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有一种人,大字不识几个,平时因为自轻,话不多,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但每到关键时刻,却能展现出惊人的实力,担得起事,让大家刮目相看。

蜀汉“平安三侯”之一的王平就是典型代表。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人。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宕渠地区生活着一群被称为賨(cóng)人的少数民族。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賨人民风彪悍,经常被朝廷征召,充当前锋,东征西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袭取成都。

正常情况,这股力量应该为刘备收编。

但由于曹操先下手为强,趁孙刘火拼,派张颌进攻巴东、巴西二郡,将当地的巴夷、賨人迁往洛阳。因而王平也就随族人归顺了曹操。

在洛阳期间,因出身不高,加之目不识丁,王平一直未得到重用,仅仅只是代理校尉。

不出意外的话,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不过,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后,很快就发动了汉中之战。而这场战争改变了王平的命运。

公元219年三月,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

一时间,汉中曹军惶恐不安。

为稳定军心,曹操率领大军进驻阳平关。王平当时也参加了此战。

得知曹操前来,刘备踌躇满志,表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事实证明,刘备没有吹牛。

双方相持近一个月,曹军后勤出了大问题,不少士兵逃亡。

见此情形,曹操下令撤退,并故技重施,将汉中及武都郡的百姓迁走。

但这一次迁民,事发仓促,引起了民意的巨大反弹。

王平心生不满,遂率众投降刘备,获得升迁。

当然,此时刘备麾下猛将如云,重要位置轮不到王平这个降将来坐。

因此直到街亭之战前,王平都只是牙门将、裨将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

消息传到洛阳,魏帝曹叡亲征至长安,令大将军曹真率军防御箕谷方向的赵云,又令右将军张郃率五万骑兵翻过陇山,支援陇右。

诸葛亮派马谡前往街亭阻滞张颌,坚持到主力平定陇右诸郡

王平由于生性谨慎,被任命为马谡的前锋将军。

马谡出发前,诸葛亮再三叮嘱:要在当道下寨,拖延时间。

但马谡不听,执意舍水上山。

王平认为不妥,又连连规劝,马谡还是不听。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放火烧山,惨遭大败。

蜀军溃散之际,王平颇有当年于禁的风范。

他临危不乱,指挥千余士兵鸣鼓自持,做出要攻击的假象。

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

趁此机会,王平收拢溃兵,脱离战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蜀军遭受更大损失。

战后,由于表现优秀,诸葛亮提拔王平为参军,封亭侯,统领由南中蛮夷组成的强弓部队——无当飞军。

王平也因此成为蜀汉一次北伐失利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将领。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伐魏。

蜀军先发制人,包围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己方大营。

当时,由于曹真病重。于是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迎战诸葛亮。

得知司马懿前来,诸葛亮留下王平继续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前往上邽,打算破坏上邽附近尚未成熟的麦田。

司马懿军为了保护麦田,日夜兼程。

待魏军抵达上邽之东后,已是疲惫之师。

不得已,司马懿只好下令凭险坚守,原地休整。

你不打,我就撤。

见司马懿不动,诸葛亮下令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日后成了魏军与蜀军对峙的资本。

司马懿用兵素以“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

所以坚守一段时间后,司马懿立即采取攻势,率军进至卤城。

与小说不同,历史上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交手并不多,仅两次。此役是两人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张郃认为蜀军长途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建议大军不动,分出一支奇兵,截断蜀军后路。

但估计是首次交锋,司马懿极为谨慎,并未采纳。

这导致魏军诸将十分不满,暗中讥笑司马懿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

善战者,都视把握主动权为第一位。

事后复盘来看,司马懿的决策没什么毛病。

面对诸葛亮摆在明面上的围点打援,司马懿的拆解很到位,一直都在为己方累积优势。

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决定豪赌一把,命令王平解除对祁山堡的围困,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

司马懿见机,派张郃打通了卤城与祁山堡之间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蜀军。

四年前,正是张郃的突击,打败马谡,让蜀军丧失大好局面

而此次作战,魏军的胜负手又是张郃。只要他能打败王平,蜀军危矣。

好在王平不是马谡,他再次临危不乱,扛住了张郃的进攻。

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如果当初街亭主将是王平,历史是否能改写?

另一边,诸葛亮也用事实告诉司马懿:我诸葛孔明的学习能力很强,今非昔比了。只要你司马懿敢出来,必败无疑!

据《汉晋春秋》记载,是役,蜀军大胜,斩获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

不过,这段记载与《晋书》所述内容存在出入。

并且战后魏军一众将领皆有封赏,而蜀军无人封赏。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魏军才是胜方。

然而史书可以糊弄人,战线不会。

同年六月,李严因督运军粮不力,派人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以为是刘禅的意思,只好引军退回汉中。

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中了埋伏,死于木门道。

木门道在卤城的北面,如果魏军不是先前大败,何至于以往北跑?应该往南推进才对。

所以,整个逻辑应该这样的:蜀军北伐,先发制人。

司马懿为稳住军心,下令固守,并布局围困诸葛亮。

对峙两个多月后,司马懿自觉时机成熟,与诸葛亮决战,但没打赢,只能退后,再次凭险自守。

又对峙一段时间,诸葛亮收到退兵“圣旨”,布置好埋伏,反杀张郃。

此战,司马懿虽败,但临危不惧,退敌有功,因此战后获得封赏。

诸葛亮虽胜,但也有失职失责,因而功过相抵,继续筹备北伐。

可惜,留给诸葛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伐期间,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与杨仪不合,率部作乱。

常有人说:诸葛亮故意打压魏延,最终酿成悲剧。

这明显是胡扯,事实上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不仅给他独立领兵权,甚至到自己快死了,还非常信任魏延,让他负责断后。

只是魏延自视甚高,认为诸葛亮虽死,但还有我魏延呢,克服中原的大业怎能因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废呢?

并且,魏延还不甘心给杨仪垫后。这才率本部人马日夜兼程,赶在了杨仪大军前面,烧毁了回去的阁道。

杨仪见魏延竟敢断绝大军归路,派人回成都告状,说魏延谋反。

魏延不甘示弱,也派人回成都告状。说杨仪谋反。

刘禅拿不定主意,便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谁在造反?

董允、蒋琬一致认定魏延谋反。

从这就可以看出,魏延平时心高气傲,与同僚关系极差。

也就是诸葛亮能勉强镇住他,换作别人,只有受气的份。

相比之下,杨仪不过是长史,威胁性不足。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诸葛亮钦定接班人的蒋琬,才会支持杨仪扳倒魏延。

但魏延能在军中做到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必然有两把刷子,谁能制他呢?

关键时刻,又是王平救场。

听闻魏延作乱,王平率兵进攻。

两人一碰面,魏延正准备厮杀。

不想王平凭借嘴遁,竟让魏延的部下当场倒戈。一场危机就此平定。

魏延死后,汉中太守一职空缺。

王平因平乱有功,继任汉中太守,后任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

公元237年,吴懿病故。王平接替吴懿,继续镇守汉中,并进封为安汉侯。

这表明,王平在加入蜀汉集团18年后,跻身一线将领之列。

不过平心而论,王平此前在街亭收拢败兵,在卤城硬抗张郃,以及平定魏延之乱,都是以下属身份执行上级命令,缺乏独当一面的表现。

而真正体现其大将之才的,则是击退曹爽的兴势之役,这一战才是王平的巅峰之作。

公元243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

第二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攻汉中。

曹爽选在春季出兵,其实很有讲究。

当年他老爹曹真大举伐蜀,把时间选在秋天八月,结果遭遇延绵月余的大暴雨,无功而返。

这一次,曹爽充分吸取教训,避开雨季。

关于进军路线,曹爽也和当初曹真多路分兵不同,他选择集中兵力,走傥骆道南下。

听闻曹爽来犯,汉中诸将惊慌失色,纷纷主张固守汉、乐二城。

理由很简单:蜀军主力已随蒋琬移至涪县,此时汉中仅三万兵力,难以硬抗,不如固守待援。

汉、乐二城建于公元229年。

其中的汉城位于定军山附近,乐城则位于汉中盆地东部的城固县一带。

这两座军事要塞,一西一东,保卫着汉中盆地的安全。

但论地势,汉、乐二城并不算险峻,起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它们只是临近河流,补给便利,不易被攻破。

鉴于此,王平反对固守待援。

他倒不是认为汉、乐二城守不住,事实上,这两座城池非常可靠,后来司马昭三路伐蜀,钟会死活都没攻下来,直到刘禅投降,二城守军才放弃抵抗。

王平只是担心涪县距离汉中太远,前来救援至少也要一个月。

如果曹爽抽出部分兵力对汉、乐二城围而不打,主力攻打阳平关,阻断金牛道,那蒋琬将无法从涪县前来支援。

并且魏军来得太快,也来不及坚壁清野了。如果采取守城战法,等魏军进入汉中,战线必然崩溃。

王平说的有道理,可除了蒋琬的表弟刘敏外,没人支持。

所幸,王平此时已是主帅,用不着再看别人脸色。

于是,王平力排众议,命刘敏和杜参军(姓名不详)驻守兴势山。

兴势山在今天的洋县境内,守住这里,即可扼住傥骆道的南端出口。御敌于国门之外。

为什么王平不亲自守兴势山呢?

因为魏军兵多,可以分兵进攻。王平只有驻守在二线,才能临机调配预备队,阻击从其他小路包抄来的魏军。

从部署上不难看出,在防守方面,王平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保守,但也不冒险。

蜀汉这点家业,经不起折腾。除非对方出现巨大失误,否则稳字当先,永远没错。

不久后,魏军穿越傥骆道,来到骆谷口。

刘敏自知兵少,便事先派人将军旗插满山上,绵延百余里,虚张声势。

曹爽不知蜀军底细,还以为对面是大部队,只好按兵不动。

由此就能看出,曹爽不是领兵打仗的料。

行军作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搜集情报。

倘若曹爽做足情报和调查工作,知道蜀军虚实,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坐失良机。

一个月后,费祎率援军赶到。曹爽则因为走傥骆道,运粮困难,后勤补给人员怨声载道,纷纷放声痛哭。

这时候,其实胜负已分。

但曹爽却因为要面子,没有第一时间撤退。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就别怪对手下手狠了。

摸清前线形势后,费祎果断派兵绕到魏军身后,布置了三道封锁线。

傥骆道本就狭窄难行。现在主道又被蜀军占领,魏军可谓进退不得。

曹爽得知后路被断,慌忙下令撤退。

为了杀出包围,魏军拼死力战,损失惨重。

兴势之战后,车骑将军、武亭侯邓芝在东,防备东吴;镇南将军、彭乡侯马忠在南,坐镇南中;镇北将军、安汉侯王平在北,抵御曹魏。

三人保卫蜀汉边境十多年的平安,被百姓称为“平安三侯”。

公元248年,王平病死在汉中前线。

王平死后,曾任诸葛亮主簿的胡济出督汉中。

但胡济似乎没有得到诸葛亮真传,能力远远比不上王平。

公元258年,姜维一改御敌于汉中之外的旧战术,提出诱敌深入,拉长魏军补给线,关门打狗的新战术。

这其实就是当初汉中诸将主张的打法,如果王平还在,肯定坚决反对。

可胡济却不仅不反对,反而支持姜维。

而也正是这一策略,后来让钟会轻取汉中,并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试想,如果此时王平还在,蜀汉就不会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汉中不失,邓艾偷渡阴平是找死。或许蜀汉也能多活几年。

而当初若非王平力排众议,后果不堪设想。说王平为蜀汉续命十几年,并不为过。

纵观王平一生,虽然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然觉悟颇高,对用兵有深刻独到的理解,终成大器。

2 阅读:2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