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乱世,命如蝼蚁。但个别人,注定为乱世而生。只有生在乱世,混迹于江湖,他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li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钱谬出生在杭州临安的一个普通农家。
相传钱镠出生时,天降异象,红光满屋,他的老爹钱宽见状,认为此子不简单,将来定会光宗耀祖。
可当钱宽从接生婆手中抱过小钱镠后,发现此子相貌丑陋,让人厌恶,态度又来了个大反转,竟打算将其弃于屋后井中。
幸亏奶奶心软,将孙儿捡回家中,钱镠这才保住一条命。
因此,钱谬得小名“婆留”,即“阿婆留其命”的意思。
而钱家屋后的那口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

长大后的钱镠不喜欢读书,整日舞枪弄棒,善使一条大槊,到处游手好闲。
钱宽认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读书怎么行呢?便经常对钱镠耳提面命。
老爹时不时唠叨,钱镠听烦了,又看到贩卖私盐的利润极高,就铤而走险,成了一名私盐贩子。
凭借一身武艺和乐善好施的豪爽性格,钱镠很快成为当地盐贩子中的老大,混得那是风生水起。
赚到钱后,钱镠用贩私所积之财,组建了一支乡团武装。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同为私盐贩子的王仙芝、黄巢在河南聚众造反。
同年,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因不满长官赏罚不公,也发动兵变,攻掠浙东、浙西诸州。
由于王郢叛军没有具体诉求,走到哪抢到哪。浙西、浙东豪强只得招兵买马以求自保。
当时,临安石镜镇守将董昌在杭州招募乡勇。
钱镠听说有机会吃上皇粮,便“带资入股”,投入董昌麾下,担任石境镇土团偏将。协助朝廷平定王郢之乱。
乾符五年(878年),王郢兵败被杀后,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黄山)一带又冒出朱直管、曹师雄、王知新等势力,聚兵劫掠。
钱镠主动请缨,率军讨平朱直管等人。
凭借一系列的战功,钱镠混出了名堂。他也因功被封为石镜镇衙内都知兵马使、镇海军右职。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进攻宣州受挫,于是转攻浙江,准备借道去福建。

据《临安县志》记载,听说黄巢杀过来了,大家不知所措。
这时,钱镠说道:“今镇少兵而贼兵多,难以力御,宜出奇兵邀之。”
说罢,钱镠亲率二十名勇士埋伏于敌军必经之山谷。
待黄巢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山谷,钱镠下令放箭,山谷内顿时大乱。
钱镠趁机率二十名勇士冲入阵中,一通乱砍,戮敌数百人。
但黄巢势大,先头部队的后面还有十几万人马。
钱镠心想,一时侥幸取胜,断不可轻敌。若贼兵大至,我军皆为齑粉矣。
于是,钱镠马上跑路,撤退到一个叫“八百里”的村子。
当时村子里有一个老奶奶,钱镠对其说道:“如果有人追来,问前面的人跑哪去了,您就说他们屯兵八百里。”
不多时,黄巢军主力追来,领头的将领看到老奶奶,便问道:“刚才那帮人去哪了?”
老奶奶就按钱谬说辞的答复。
将领马上将情况上报给黄巢。
黄巢人生地不熟,一听“屯兵八百里”,不知道“八百里”是个地名,还以为朝廷的官军前后扎营了八百多里地,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连忙下令收兵。
之后,黄巢不敢久留浙江,下令开山辟道七百里,直趋福建。
凭此一计,钱谬又赚了不少军功,其在江湖上的名头更响了。
2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弃城逃跑。
各地节度使见皇帝跑了,黄巢在长安称帝,心想大唐估计要倒闭了,便纷纷拥兵自重。
在这种大背景下,钱镠的上司董昌也开始居功自傲,觉得庙小供不起大神,于是带兵闯进杭州。
时任镇海军节度使周宝拿董昌没辙,只好封董昌为杭州刺史。
正职领导高升,钱镠这个副职也跟着沾光,当上了都指挥使。
得知董昌占据杭州,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很不爽。
刘汉宏非常自大,经常以汉高祖刘邦自居。
既然碰瓷刘邦了,那就得做点刘邦该做的事吧?
于是,刘汉宏就盯上了董昌的地盘,打算一统浙东、浙西。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刘汉宏派弟弟刘汉宥率两万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兵前往西陵(今杭州市萧山区西郊)扎营。打算一战拿下杭州。
董昌实力不如刘汉宏,有点慌。
钱镠见状,让董昌先别慌,且看小弟前去破敌。
是役,钱镠命人假扮成越州兵,偷袭刘汉宥的营寨。
刘汉宥也很自负,他觉得对面不敢袭营,以为来人是援兵,便大开营门,不做防备。
结果当营中大乱时,刘汉宥又尽显草包本色,抬腿就跑。其部群龙无首,损失惨重。
得知刘汉宥兵败,刘汉宏一连派出四路人马进攻杭州。
钱镠来多少灭多少,前后歼敌十几万。
中和三年(883年)十月,刘汉宏又拼凑十几万大军,誓要置钱谬于死地。
钱谬则亲率敢死队偷袭。
刘汉宏的十几万人,大多是临时抓来凑数的壮丁,士气萎靡。
见钱镠勇猛,越州兵一哄而散。刘汉宏瞬间沦为了光杆司令。
仗打成这样,赶紧跑吧。
逃命期间,刘汉宏脱去官服,拎了把菜刀,假扮成屠夫。
钱谬及部下都不认识刘汉宏,遇到盘问时,这老小子号啕大哭道:“我是被刘汉宏抓来做饭的,长官,我上有八十老娘,下有八岁小儿,放我回去吧。”
众人见刘汉宏说得可怜,便将其放走。
吃了这么大的亏,刘汉宏无力再战,遂以大将钟季文守明州、卢约守处州、蒋瑰守婺州、杜雄守台州、朱褒守温州,摆出防御姿态。
这时,董昌有了扫平浙东,统一两浙的想法,便给钱谬画大饼:灭了刘汉宏后,杭州让给你,我去越州。
光启二年(886年)十月,钱镠率军出平水。

刘汉宏得知消息,派大将曹公汶带兵两万相据。
钱镠没有硬碰硬,而是分兵两路。
一路负责正面牵制。一路每人手持砍刀,带着干粮和饮水,由向导带路,开山路五百里,避开曹公汶的阻击,直趋曹娥埭(今绍兴市区东南约四十余里)。
两路人马一前一后,攻灭曹公汶部。
随后,钱谬又在水战中击败了朱褒。
连战连败,刘汉宏已无兵可用,只得仓皇逃跑,连家小都顾不上带。
由此,钱谬轻松拿下越州,将刘汉宏家眷和亲将斩于军门外。
时任台州刺史杜雄见刘汉宏失势,立马反水,将刘汉宏活捉,派人押到越州。
董昌下令将刘汉宏斩首。
刘汉宏知道难逃一死,行刑时提了个条件,说:我是被钱缪打败的,只能让钱谬来了结我。其他人不配!”
钱谬敬刘汉宏是条汉子,提刀上前,亲自了解了他。
灭了刘汉宏后,董昌没有失言,果真把杭州让给了钱谬。
朝廷下诏封钱谬为杭州刺史、领左卫大将军。
钱谬拼杀了十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3光启三年(887年),浙江西道、淮南道先后发生兵变。
镇海节度使周宝被部下薛朗驱逐,逃到常州。
周宝治下的苏州也被六合镇将徐约攻取。
淮南节度使高骈则被部将毕师铎囚禁。
钱镠得知消息,派兵攻破常州,俘虏周宝,仍给予其节度使待遇。
奈何周宝没命“享福”,不久便因病而死。
光启四年(888年)正月,钱谬又派人攻下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活捉薛朗。
钱缪下令处死薛朗,祭奠周宝,借机拉拢人心。
同年二月,饱受颠沛流离生活的唐僖宗李儇驾崩。他的弟弟李晔继位,是为唐昭宗。
江南天高皇帝远,朝廷管不着。于是钱谬继续攻城拔寨,接连拿下润州、苏州。
但没多久,润州又被杨行密夺取。
杨行密还想继续拿下杭州,只是忌惮钱谬,始终没敢下手。
之后几年,杨行密集中力量攻取准南。钱谬则在杭州积蓄实力。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年),钱缪升任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不论实力还是名头,都称得上是乱世一霸。
第二年,唐昭宗又下诏拜钱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身份领军节度。
昔日小弟都是挂名宰相了,那大哥董昌应该封什么官爵呢?
此时的董昌担任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陇西郡王。
无论官职还是爵位,都不算低。
但董昌仍不满意,向朝廷请求进封越王。
唐昭宗不同意,董昌大为不满,说:“朝廷有负于我,我奉献的财物数不清,为什么还舍不得把越王给我?你不给,我就自己去取。”
乾宁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
称帝后,董昌封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希望钱镠能辅佐自己,共谋天下大业。
钱镠认为董昌难成大事,加之朝廷对他不薄,犯不上冒险,便拒绝了董昌的任命,并劝其回头是岸。
董昌不听,钱镠遂率军前往越州,武力迫使其退位。
事后来看,钱镠此时已有吞灭董昌之意。毕竟杨行密势大,若不能据有两浙,扩充实力,早晚会被大鱼吃小鱼。
所以这次进军,钱镠做好了开打的准备,一旦董昌负隅顽抗,就当场吃掉他。

但董昌外强中干,见钱镠亲自前来,马上就认怂了,站在城头上表示忏悔:“具美善心,我今悟矣。我会上表向朝廷谢罪的,公请回吧。”
钱缪旋即将情况上报朝廷。
昭宗闻讯,拜钱镠为彭城郡王、浙东招讨使,讨伐董昌。
有了皇帝的诏令,钱镠再次出兵攻打越州。
董昌打不过嘛,赶紧向杨行密求援。
杨行密担心钱谬打着朝廷旗号做强做大,立即派部将安仁义攻打苏州,牵制钱镠。
唐昭宗这时也回过味来,以董昌有功为由,下旨赦免其罪,并令钱镠退兵。
临门一脚,岂有不抽之理?
因此,钱镠据理力争,坚持认为董昌罪不可赦。
昭宗见钱镠态度坚决,于是收回成命,又下诏削董昌官爵,令钱镠再次讨伐。
乾宁三年(896年),钱镠派部将许再思防御安仁义,又派心腹顾全武进攻越州。
不久,顾全武攻破越州,俘获董昌。
安仁义就是来看热闹的,见董昌被俘,随即退兵。
后来董昌在押赴杭州途中,受顾全武胁迫,投江自杀。
同年十月,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其九死。
钱镠的这块“免死金牌”是现存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乾宁四年(897年),钱镠前往越州,正式接受镇东军节度使的任命,而后返回杭州,以越州为东府。
从此,钱镠基本控制如今的浙江全省、上海市、江苏东南部,形成割据势力。
天复二年(902年),钱镠进封越王。
不久,武勇都左右指挥使徐绾、许再思趁钱镠出巡衣锦城,起兵叛乱,攻打杭州内城。
徐绾还派人向杨行密的结拜兄弟、宁国军节度使田頵求援。
钱镠得知消息,惊出一身冷汗,他害怕杭州保不住,又担心杨行密会插一脚,便假扮成百姓,潜回杭州,指挥守军抵御叛军。
同时,钱镠采纳顾全武的建议,派第六子钱元璙随顾全武前往扬州,向杨行密请求联姻。
钱镠统一两浙后,主要对手便是杨行密。二人屡动干戈,互相视为仇敌。
杨行密让人用大索做成钱贯(穿钱的绳子),称之为“穿钱眼”。
钱镠也不甘示弱,每年都让人用大斧砍柳树,称之为“斫杨头”。
按理说,杨行密不落井下石就对得起钱镠了,还能同意联姻?
但由于杨行密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麾下都是拥兵自重的草头王。
如田頵就曾指着扬州城门说道:“吾不复入此”。
扬州是杨行密的大本营,田頵说这话,意思就是杨行密算个球,他以后不听招呼了。
因此,杨行密同意了这门婚事,与钱镠结盟,共同对付田頵。

杨行密不插手,钱镠缓过劲来,迅速扫平叛乱,处死徐绾。
田頵起兵反叛,也被杨行密镇压。
至于许再思的下场,史料没有明确记载。
事后,杨行密不再让人“穿钱眼”,钱镠也不再“斫杨头”。两家和好。
但仅仅过去两年,杨行密的部将陶雅又联合衢州制置使陈璋搞事,起兵攻破东阳(今浙江省东阳市)。
钱谬再次惊出一身冷汗,大骂杨行密背信弃义。
好在杨行密此时突然病死了,其长子杨渥袭位。
因杨吴内部形势不稳,陶雅不敢在浙江久留,遂暂且撤军。
钱镠趁机围攻衢州,打跑了陈璋。
此前,钱镠一度很膨胀。不仅在临安扩建豪宅,每次回乡还都前呼后拥,大搞排场。
部下连续叛乱后,钱镠猛然惊醒,明白了安定内部的重要性。
于是,钱镠停下了扩张脚步,全心经营两浙,力求保住基业。
关于钱镠在内政建设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四点。
一是修筑钱塘堤。
说起钱镠与钱塘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钱王射潮”的故事。

钱塘江的北岸,潮患惨烈,每当海水倒灌时,农田就会被海潮侵蚀。
如果不治理,久而久之,土地盐碱化,就无法再耕种了。
并且,潮患还会威胁到人畜的饮水安全。
早在唐穆宗年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就想治理钱江潮患。
但钱塘江潮水宛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沿江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坍。
看到汹涌的潮水,白居易只能望江兴叹,写下: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打欲何如。

钱镠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动员二十多万兵民,采用“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的修筑方式。大规模修筑钱塘江沿岸的捍海石塘,保护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
同时,钱镠又组织兵民修建龙山闸、浙江闸,阻止海潮内灌。基本解决了潮患。
这条捍海古塘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长338593丈,外加土塘,内筑石堤,总耗资近一亿钱。
经过八百年的海潮冲刷,到雍正年间,钱镠主持修筑的海塘,还有一部分屹立在海岸上。
百姓们为了纪念钱镠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塘”。
二是疏浚西湖。
白居易曾大力治理西湖。但到了唐末,西湖又变成了一片沼泽地,农民在附近开垦的田地,常遭水患,加上政局动荡,民不聊生。
为此,钱镠组建了一支名为“设撩湖军”的施工队,使得西湖很快得以恢复原貌。
当时曾有江湖术士建议钱镠把西湖填了,扩充杭州城。
钱镠认为百姓靠西湖水灌溉,无水即无民,没有同意。
如果钱镠当时听了术士的鬼话,估计西湖就不存在了。
另外,钱镠还在太湖地区设置“撩水军”四部,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三是改造杭州城。
唐朝之前,江南的政治中心在南京,浙江的政治中心在绍兴。杭州只是一个经济比较好的县城。
钱镠在位期间,以杭州为都城,三次扩建杭州城。将杭州建设成为浙江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杭州如今能成为浙江省会、七大古都之一,得感谢钱镠打下的基础。

杭州地图(吴越国时期)
四是广建佛寺塔。
钱镠及其子孙信崇佛教,在杭州城内和城外建造了许多寺庙、宝塔、经幢、石窟。
其中杭州四塔——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白塔,都是闻名遐迩。
西湖三十景中的雷锋夕照、六和听涛、宝石流霞,也都与此有关。
钱镠对杭州如今的旅游产业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李枳,改年号为开平,建立后梁政权。
割据河东的李克用,割据凤翔的李茂贞,割据四川的王建,都不服朱温,继续沿用唐朝的天祐年号。
为了拉拢人心,朱温遣使封钱镠为吴越王。
当时有人劝钱谬:“朱温篡唐不得人心,你要是接受册封,难免落个贼名,不若仗义讨贼,为唐尽忠。”
钱镠认为:“李克用等人难成大事。而浙江和后梁又不接壤,自己没必要得罪朱温。”
于是,钱镠奉后梁朝为正统,改用后梁年号。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钱镠正式建立吴越国。他改府署为朝廷,设置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礼制皆按照皇帝的规格。
不久,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改元同光。钱镠又遣使向后唐进贡。
之后,无论谁主中原,钱镠及其子孙都一贯称臣。这种外交政策为吴越换来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当然,“保境安民”也是有代价的。
正如后来苏轼所言,吴越国为了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需要进贡大量金银珍宝。这势必会导致苛捐杂税名目众多,吴越百姓税负沉重。
但话又说回来,比起一年一小乱,三年一大乱的中原地区,鲜有战乱的吴越国,简直就是桃花源一般的存在。

长兴三年(932年),钱镠病重,将王位传于第七子钱元瓘。
临终前,钱镠留下十条遗训,告诫钱元瓘:一定要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凡是量力而行,要识时务,如果遇到真主,应该立刻归附,免动干戈。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由于钱镠的谥号是“武肃”,这十条遗训又称“武肃十训”。
另外,钱镠虽然不爱读书,但对子孙教育非常重视。要求“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元瓘在位期间,也一直告诫子孙,要谨记祖训。不得称帝。始终尊奉中原为正朔。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钱元瓘去世。
此后,吴越国又历经三任国君,直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末代吴越王钱弘俶非此识时务地“纳土归宋”,这才结束了钱氏割据两浙72年的历史。

纳土归宋,北宋未动一兵一卒,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这与兵临城下再出降,有着本质不同。
钱弘俶如此懂事,赵宋对其也给了其应有的体面。
常有人讲:“宋朝善待柴氏后人”。
据说赵匡胤还曾留下祖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然而事实上,柴荣的子孙在宋朝,待遇很一般。
如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也就是北宋立国一百年之际,仁宗皇帝想起“柴氏子孙”,下令寻找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结果愣是找不着。
这就离谱,说好的善待,人却找不着了。那这大几十年,到底在善待谁呢?
不得已,宋仁宗只好命人找来柴氏族谱,从柴家的旁支找来一个叫柴咏的人,赐予“崇义公”爵位,让其奉祀后周。
但这个操作更离谱,堪称鸠占鹊巢。
因为柴咏并非柴荣后人,此“柴氏”非彼“柴氏”。
二者的区别在于:柴荣及其后裔继承了郭威的皇位,应该姓郭,在后周属于皇族,有继承权。其他柴氏,包括柴荣的老爸柴守礼,只能姓柴,在后周属于外戚。没有继承权。
宋仁宗赐予柴咏爵位,他老人家得了面子,柴氏旁支得了里子。而正宗的后周皇族啥也没捞着。并且人也找不到了。
如此看来,说宋朝善待“柴氏”。貌似有点牵强。只能说没有直接噶掉罢了。

相比之下,宋朝对吴越钱氏才是真正的善待。
钱弘俶入宋后,各种好吃好喝、赏赐不断。晚年封南阳国王,出居南阳。死后追封秦国王。而他的后代也活得十分滋润。
其长子钱惟濬封萧国公,历任淮南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中书令等职。死后追封邠王;
次子钱惟治历任镇国军节度使、右武卫上将军、左神武统军等职。死后追封彭城郡王;
三子钱惟渲官拜潍州团练使,死后追封彭城郡公;
四子钱惟灏官拜昭州刺史,死后亦追封彭城郡公;
五子钱惟溍恩荫武卫将军。累进左龙武卫大将军,演州刺史。钱弘俶就国南阳后,钱惟溍长期在家侍奉老爹,晚年隐居于今天的邓州市钱集镇钱集村。
六子钱惟漼出家为僧;
七子钱惟演封英国公,历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枢密副使、同平章事等职,是有实权的宰相;
八子钱惟济官拜平江节度使。
还没完,想在北宋成为“赵家人”,就得与赵氏通婚。
柴氏从未与赵氏通婚,所以他们不是“赵家人”,充其量算“吉祥物”。
而钱氏因为钱惟演的操作,成功跻身“赵家人”之列。
宋真宗时期,钱弘俶的女儿嫁给章献太后刘娥的义兄刘美。
插一句,刘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刘娥的前夫。
关系有点乱......

《大宋宫词》中的刘娥
这桩婚事由钱惟演推动,钱惟演还让其长子钱暧娶了郭皇后的妹妹,又让次子钱晦娶了宋太宗赵光义第九女献穆大长公主之女。
宋仁宗时期,钱惟演的孙子钱景臻娶宋仁宗的小女儿庆寿公主,封太子少师、安武军节度使、康国公,死后追封太师、会稽郡王。
庆寿公主身板硬朗,活了86岁,历经七朝。
靖康之变时,金兵虏走了在开封的大部分帝姬、宗姬、族姬。庆寿公主运气好,逃过一劫。
后来宋高宗赵构继位,庆寿公主带着儿子钱忱,扈从高宗的车驾南渡到临安。
由于辈分太高,宋徽宗见了庆寿公主都得叫一声姑祖母,宋高宗就对老太太很客气。平时有什么需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
于是,庆寿公主便趁机帮钱忱讨求官、求爵、求禄。
大臣们觉得匪夷所思,凭什么啊?
高宗顶着压力,封钱忱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少师、荣国公,累赠太师、汉国豫国公。
钱忱之子钱端礼以荫庇入仕,曾代理参知政事(副宰相),并掌管枢密院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行在会子务”,就是钱端礼代理户部侍郎兼枢密都承旨时,负责创立的。
能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钱端礼,说明宋高宗对他的信任。

南宋 “行在会子库”青铜钞版
后来,由于女儿嫁给了宋孝宗的嫡长子赵愭,而赵愭又被册封为皇太子。钱端礼出于避嫌,改任资政殿大学士,随后转任提举洞霄宫。
如果不是赵愭早亡,钱氏估计就当上宋朝的皇后了。
后记两宋三百余年,钱氏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
元朝灭宋后,赵氏风光不再。
钱氏秉承“社会变好坚持读书,社会变差玩命读书”的理念,在元明清三朝依然是人才辈出。
近代以后,钱氏更是人才井喷,钱学森(杭州钱氏),钱伟长、钱穆、钱钟书(无锡钱氏)、钱三强(湖州钱氏)等众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都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一部流传千年的“武肃十训”,影响了一代代钱氏后人,也塑造了一批批钱氏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