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八年(943年),南唐先主李昪因病去世,太子李璟继位。
李昪和养父徐温一样,长于理政,短于军事。
在爷俩的治理下,南唐弭兵休战,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口达到500余万。
这个人口规模虽不及五代政权的一半,但比之同时期的南方各国,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李璟接班后,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又认为南唐缺乏战略纵深,遂一改老爷子的保守政策,开始对南方邻国大规模用兵。
而李昪生前,一直主张与周边各国搞好关系。邻国有灾不发兵,有叛不纳降。只待时机成熟,再发兵淮上,直取中原!
李昪和李璟的对外方针,无所谓谁优谁劣。
毕竟史书由胜利者书写。
如果李璟有能力把邻国都灭了,重现三足鼎立之势,自有大儒为他辩经。

假设南唐统一江南
况且,南唐的核心江南地区紧邻吴越国。而江南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倘若南唐大举北伐中原,吴越趁虚而入,那岂不是要鸡飞蛋打?
所以李昪的设想,过于理想化了。李璟的主张也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李璟的执行力和应变力,实在太拉胯了。
开运三年(946年),趁闽国内乱,李璟出兵拿下汀州、泉州、漳州、建州。闽国大半地盘短暂纳入南唐版图。
然而由于执行力和应变力太差,李璟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只捞到了贫瘠的建、汀二州。闽国相对富庶的沿海地区,分别被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和吴越国笑纳。
最尴尬的是,由于南唐军主力深陷闽地,以至于辽国灭后晋时,李璟无力北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辽军退走后,刘知远如同游行一般,轻松入主汴京(今河南开封)。
一手好牌打稀烂,很多人在背后对李璟指指点点——不听老人言,吃亏了吧!
李璟心有不甘,急于证明自己,随即又盯上了西边的马楚。

广顺元年(951年),马楚内乱,李璟派信州刺史边镐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马楚政权灭亡。
但这次出兵,李璟又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南唐军耗尽国库,结果愣是一寸土地也没占到。马楚的地盘被南汉和武平军节度使周行逢瓜分。
两场战争都是先胜后败,地盘没打下多少,李昪攒下的家当,倒是花了个七七八八。
现实的挫败令李璟从大国之梦中略微清醒过来,有人劝其数十年不要再用兵,以图休养生息。李璟感慨道:“将终身不用,何数十年之有!”
但李璟只是清醒了一会儿,没多久,他又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柴荣发兵攻打后蜀。
蜀后主孟昶感觉天都要塌了。
为求自保,孟昶派人向北汉和南唐求援。
李璟够意思,有事真上,派人走海路,打算与辽国夹攻后周。
柴荣得知消息,转头攻打南唐。
这场战争持续三年。后周大胜,夺得南唐江北十四州,居民近百万。
李璟被打懵了,彻底清醒,主动削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奉后周正朔。

南唐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
现在长江以北的扬州丢了,长江之南的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
李璟觉得柴荣随时都会打过来,便想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政变,建立宋朝。
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不服赵匡胤,遂于同年七月在扬州起兵。
赵匡胤亲率大军征讨,很快就灭掉了李重进。
宋军饮马长江,李璟夜不能寐,遂率文武百官前往洪州。
临走前,李璟册立第六子、吴王李煜为太子,留在金陵监国。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李璟抵达洪州。
一看到又小又破的洪州城,李璟顿时后悔不已。
随行的很多官员见自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也都是嫌弃不已,纷纷李璟返回金陵。
李璟也有意回去,可刚来就回去,未免太丢人了。
于是,李璟就暂时住了下来,计划过一阵子再走。
但或许是舟车劳顿,伤了元气,还没来得及启程,李璟就突然得病,卧床不起。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死,时年46岁。
同一个月,李煜在金陵登基。

作为老六,国主之位原本轮不到李煜。并且李煜原本也不愿意继位。
他早年为了避嫌,醉心经籍、不问政事,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储。
奈何五个哥哥都死了,他不想继位也不行。
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加之李璟志大才疏,留下一个烂摊子。李煜继位时的南唐,已经没有国策空间了。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被宋朝吃掉。唯一的悬念,无非是还能再撑几年。
开宝元年(968),赵匡胤讨伐北汉受挫,遂采纳赵普的建议,重新把攻略重点移向南方各国。
在此之前,宋军先灭荆南,后定湖南,又灭后蜀。这会儿南征,有两个选择。
一是南唐,二是南汉。
但还没赵匡胤出手,南汉就先打过来了。
赵匡胤擅长以小搏大,便让李煜致信南汉皇帝刘鋹,表示只要刘鋹让出当年夺取的湖南土地,再上缴一些保护费,自己可以既往不咎。
这一招,可谓一石二鸟。
如果刘鋹认怂,宋朝可以凭空得到地盘和保护费。
倘若刘鋹继续硬刚,赵匡胤也可以借此出兵讨伐。

李煜接到任务,心想一旦南汉玩完,南唐估计也快了。便当即修书一封,劝刘鋹割地赔款,让赵匡胤满意。
刘鋹是个二世祖,无知且自负。在回信中,刘鋹不仅耻笑李煜是胆小鬼。还说自己乃玉皇大帝敕封的“太子皇帝”,岂会怕区区赵匡胤?
李煜很无语,只好把刘鋹的回信送到汴京。
赵匡胤见信后,决定收拾刘鋹。
开宝三年(970年)九月,六万宋军浩浩荡荡杀向番禺(今广东广州)。
宋灭南汉期间,辽国趁机出兵包围定州,被宋军击退。
消息传到金陵,南唐沿江巡检使卢绛向李煜进言:“吴越国是我们的世仇,将来宋朝一旦对我国开战,吴越肯定会帮忙。不如趁早灭之,以绝后患。”
卢绛的建议,如果搁在李璟时代,倒还有操作空间。
可现在的南唐,哪还有实力灭吴越?
因此,李煜以吴越是宋朝附庸、有老赵撑腰为由,果断拒绝。
不久,南唐名将林仁肇又秘密上表,提出一个更大胆的建议。
林仁肇说:“宋朝既要防辽国,又要攻伐南汉,驻守在淮南各州的宋军并不多。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就能收复江北故土。如果陛下害怕得罪宋朝,可派人前往汴京,宣称是我发动叛乱。这件事如果办成了,则国家得利;如果办不成,我一人承担责任!与陛下无关。”
为了南唐社稷,林仁肇可以说是豁出去了。
但李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死不如赖活着,亦否决了林仁肇的建议。

开宝四年(971年),宋军俘虏刘鋹,南汉灭亡。
李煜得知消息,担心宋军顺势进攻江南,便以祝贺王师灭掉南汉为由,给宋朝打钱三十万贯,输送米麦二十万石。
同时,李煜还自降一级,将自己发出的诏书改称“教令”。
南唐的各级衙门,也一律降低规格,不与宋朝机构同名,以避“僭越”之嫌。
做完这些表面工作,李煜又派人向赵普行贿,试图影响宋朝国策。
李煜带着忐忑的心情,悄悄试探着赵匡胤的反应。
还好,宋军灭亡南汉后,主力便经湖南北返,一时看不出有对南唐用兵的迹象。
这让李煜觉得自己办法奏效了。觉得只要把头叩得更响一些,把腰弯得更低一些,把钱塞得更多一些。就能继续混日子。
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务虚措施,毫无意义。
用赵匡胤的话说:“天下大事,不是几个读书人能决定的!”
至于南唐各级衙门是什么规格,无足轻重。顶多可以作为出兵的借口。而借口这种东西,很难找吗?只要有需要,赵匡胤随时找到一箩筐。
赵匡胤暂时没有找茬,只是因为他一贯处事稳重。觉得时机不成熟罢了。
那么,什么才叫时机成熟呢?
赵匡胤表示,至少也得除掉林仁肇!

李煜拒绝林仁肇的建议后,对他其实还比较器重,委以要职,统辖一方军政。
但由于林仁肇出身行伍,常与士卒同甘共苦,作风比较另类。引起南唐另一位大将、向来喜欢克扣军饷的皇甫继勋的不满。欲除之而后快。
皇甫继勋的禁军同事、神卫统军都虞候朱令赟觉得林仁肇挡了他的晋升之路,也想除掉林仁肇。
这两人臭味相投,便在李煜面前经常诋毁林仁肇,说林仁肇早已暗中私通宋朝,打算割据江西。
赵匡胤知道这事,通过情报网搞到一幅林仁肇的画像。
开宝五年(972年),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到汴京进贡,赵匡胤命人故意引导李从善看到画像。还说画像就是林仁肇送来的,林将军早已答应要投奔宋朝,先送一幅画像为信。
李从善大为震惊,急忙遣人将消息告知李煜。
这哥俩都是一根筋,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李从善不加辨别,直接上报。李煜也没有调查,直接就命人将林仁肇暗中鸩杀。
除掉林仁肇,仅仅是宋军南征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为了以最小代价平定江南,赵匡胤还想得到更详尽的情报。最好是一张将江南山川地形、人口分布、城池要塞、军队驻防等重要信息标注清楚的官方地图。
那要怎么得到地图呢?
之前讨伐后蜀,赵匡胤派间谍潜入蜀地,绘制蜀地的山川地理图。
现在李煜怕事,也就不必那么麻烦了。赵匡胤直接派人找李煜要。
结果李煜还真给了。
不过,长江天险可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否则曹老板也不会饮恨赤壁。
因此得到南唐的官方地图后,赵匡胤又为如何渡江犯愁。
正当赵匡胤为此苦恼之际,一个叫樊知古(本名樊若水)的人,主动求见。

樊知古是南唐落地进士,因仕途不顺,就决定到宋朝发展。
但空手而去,显然得不到重用。他知道北宋攻灭南唐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渡江。
于是,樊知古就以钓鱼为幌子,每天乘着小船,装载丝绳,把丝绳的一头系在南岸,然后迅速划到北岸,用以计算江面的宽度,选取最佳渡江地点。
经过数月实地考察,樊知古发现采石江面(今安徽当涂北,采石矶附近)是最佳渡江地点。便前往汴京,向赵匡胤献上“浮桥渡江”之计。
在长江上搭建浮桥,在当时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所以不少大臣反对冒险。
不过,赵匡胤认为可行。
宋军随即在荆湖地区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千艘,以备架设浮桥之用。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准备工作完成,赵匡胤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赵匡胤以此为由,发兵十余万,从五个方向进攻南唐。
这五路大军中,曹彬、潘美指挥的西路宋军是此次作战的主力。
按照计划,曹彬率水师从江陵顺江东下,待拿下采石矶后,在采石江面搭建浮桥,接应潘美部过江。然后与东路宋军会师于金陵城下。

十月,曹彬率大军离开江陵。
从江陵至采石矶,中间要路过南唐重兵把守的湖口。
如此大规模行动,按理说应该会引起南唐军的警惕。
可湖口守将偏偏是朱令赟。
这小子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竟然以为宋军只是例行巡江,命令湖口守军紧闭营门,以免妨碍宋军的“正常”军事调动。
等到朱令赟回过味来,宋军早已经走远。
而就在这时,宋朝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王明带领地方部队进驻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阻止湖口方面的南唐军回援金陵。
十月下旬,曹彬率军抵达池州。
池州守将戈彦的表现更加夸张,不但关闭军营,避免冲突,甚至还派人送去酒肉,犒劳宋军。
曹彬见状,派兵登陆长江南岸,拿下峡口寨,消灭守军一千余人。
戈彦发现宋军不是来友好访问的,立即弃城逃跑。宋军随后兵不血刃地夺取池州。
闰十月十八日,曹彬又率军攻破铜陵。
随着宋军高歌猛进,南唐的将领们纷纷考虑要不要继续给李煜卖命。
毕竟南唐在李煜的治理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前途。早投降说不定还能立功,成为有功之臣。
于是,当涂守军不战而降。

拿下当涂后,宋军前锋直逼采石矶。
采石矶号称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金陵城附近最重要的长江渡口。自古以来,中原政权要想平定江南,大多会在这里渡江。
李煜虽然不懂军事,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他还是知道的。
所以李煜老早就在采石矶部署了两万守军。
但南唐军士气萎靡,刚一交手就作鸟兽散,宋军轻松拿下采石矶。
十一月初九,赵匡胤下令将浮桥由石牌口(今安徽怀宁西南石牌河注入长江处),移至采石矶。
为了缩减搭建浮桥的时间,宋军工程兵早就在石牌口将樊知古设计的浮桥组装出雏形。
只待宋军占领采石矶,就正式开干。
李煜得知宋军准备搭建浮桥,咨询大臣张洎,如何看待宋军此举。
张洎没见识过世面,说:“陛下放心,臣遍查古书,自有典籍以来,长江上从来没有架起过桥梁。这事要能成,长江之水都能倒流。”
李煜听完张洎的分析,放心地说道:“咱也觉得宋军是闹着玩呢。”
就在李煜君臣摆事实,讲道理,逻辑严密地论证长江上不可能架桥的同时,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在采石建成,施工周期仅用了三天。

现代化设备搭建浮桥
采石长江浮桥建成后,集结于和州的数万步骑在潘美的率领下,从江北顺利渡江。与曹彬的水军在长江南岸会师。
消息传到金陵,李煜惊呆了,急忙下令反攻,摧毁浮桥,打算截断宋军的后援。
但李煜只出动了一万步兵和一万水师。这点人给潘美、曹彬塞牙缝都不够。
一场大战下来,南唐陆军打得七零八落。南唐水师见陆军被击溃,掉转船头,光速逃离战场。
反攻失利,李煜采纳张洎和陈乔(南唐光政院使,也就是枢密使)的建议,令皇甫继勋统帅水陆军十万余人,以秦淮河为防线,背靠金陵城进行防御。
他自己则一头钻回后宫,终日与和尚、道士诵经论道。不再过问政事。
可皇甫继勋是个驴马蛋子。
先前反攻采石矶,皇甫继勋曾极力反对。
他直言反对,并非是有什么先见之明。纯粹就是怂。
当前线传来凶讯,皇甫继勋不仅不担心,反而面露喜色地说道:“看我说得多准,我们就是打不过宋军!早点投降吧。”
很明显,皇甫继勋没想过打退宋军。他早认定南唐肯定要亡,希望早点投降,好在新朝廷继续自己的荣华富贵。
为此,皇甫继勋让侄子皇甫绍杰向李煜报告战况,说宋朝强大,我军不敌,只有投降才能免祸。
李煜读过《三国志》,知道鲁肃的名言:官员投降,不过换个老板打工,说不定更有前途。而老板要是投降了,那就是“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皇甫叔侄见大老板不想投降,便开始摆烂。
当时有人组织敢死队,想借助夜色袭击宋军。皇甫继勋得知消息,居然把人抓起来,一顿鞭子伺候。
摊上这么个玩意,本就人心惶惶的南唐军,更加不堪一击。
开宝八年(975年)二月,曹彬率军在金陵城外的白鹭洲大败南唐军。
三月,宋军攻下金陵城阙,南唐军退入金陵城内固守。
就在金陵方面陷入困境时,吴越王钱弘俶应赵匡胤的要求,出兵数万,包围了常州。
李煜曾亲自致书钱弘俶,希望吴越国不要出兵。
钱弘俶并非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是天下大势已定,吴越单凭一己之力,已难以与宋朝抗衡。
加之,其祖父钱镠也留下的遗训:“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
所以,钱弘俶扭头就把李煜的亲笔信交给了赵匡胤。
开宝八年(975年)四月,驻守常州的南唐军向吴越军投降。
常州失守后,江阴及长江诸寨的南唐守军纷纷投降,接下来只要再拿下润州(今江苏镇江),金陵东面的防线将彻底崩溃。

李煜急命侍卫都虞候刘澄率军增援润州。
刘澄接到命令,把家中的金银珠宝搜罗一空,装上大车,慷慨激昂地对身边人说:“这些都是国主赏赐给我的,如今国家蒙难,我还留着这些东西干什么?应该全部用于国事,发给建立功勋的将士!”
李煜听说此事,感动不已,直夸刘澄是大忠臣!
刘澄前脚刚到润州,后脚吴越军就杀了过来了。
众将建议刘澄出击,打对面一个措手不及,掌握主动权。但刘澄不同意。
不同意的原因和皇甫继勋差不多。
所谓忠肝义胆,都是演给李煜看的。私下里,刘澄早就做好了投降准备。
就这样,润州守军错过有利战机。
不久,东路宋军也杀至润州城下。
张洎和陈乔听说润州告急,慌忙派遣卢绛率八千人救援。
卢绛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一出手就打破了吴越军的围困。
刘澄见卢绛坏了自己的好事,便假传旨意,骗其回援金陵。

卢绛走后,刘澄马上让副将秘密出城,联系宋军,商讨投降事宜。
副将吓了一跳,迟疑地问道:“我们的家人还在金陵呢,一旦投降,他们怎么办?”
刘澄不以为然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关键是先保住咱们自己的命!”
开宝八年(975年)九月,刘澄召集众将开会,说不是我老刘贪生怕死,你们也知道当初楚州(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守军死守四十余日,援兵一直未至。城破后,全城惨遭后周军屠戮的事。如今主上自身难保,肯定不会再有援军了。所以我们投降,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润州的父老乡亲!
众将一想,是这个理儿,遂献城投降。
消息传到金陵,李煜再次大怒,下令将刘澄的家属全部斩首。
为什么说“再次”呢?因为三个多月前,李煜离开后宫,登上城墙,发现原本遍布在金陵城外的南唐军营都不见了。举目望去,城外全是宋军的旗帜。
战况恶化到这个程度,为什么没人告诉自己?
李煜立即把皇甫继勋叫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皇甫继勋心想,老子就是逼你投降啊,还问怎么回事。
当然,这话不能明说。
于是,皇甫继勋只好搪塞道:“这不是怕陛下您担心吗?反正您就算知道战况,局势也不会变好。”
欺人太甚!李煜随即大怒,下令将皇甫继勋、皇甫绍杰一并处斩。

南唐金陵府城三维数字复原图
大战之前,李煜将南唐军主力分别部署于湖口、金陵、润州。
现在金陵被围,润州守军投降。李煜唯一能依靠的,也就只剩朱令赟了。
好消息是,朱令赟对李煜还是忠心的。
坏消息是,朱令赟不敢回去。
金陵刚刚被围时,李煜就命令朱令赟回援。
朱令赟扯各种理由,反正就是不动身。
李煜见朱令赟不来,旋即派吏部尚书徐铉、给事中周惟简(实际是个道士),前往汴京求和。
徐铉见到赵匡胤后,大声抗议道:“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接着,徐铉又说:“陛下如同苍天、慈父。我国主继位十余年来,年年进贡纳赋,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从来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还要被讨伐?”
徐铉常以张仪、苏秦为榜样,此番出使,自然是做足了功课。

但不料,赵匡胤马上抓住了他的逻辑漏洞,答道:“既然我和李煜如同父子,那父子应该分成两家吗?我要见我儿子一面都不行吗?”
怼完徐铉,赵匡胤又看向周惟简。
周惟简不敢说话,哆哆嗦嗦地将李煜的亲笔书信献上。
内容无非就是请赵匡胤退兵,如果同意退兵,他愿意退位谢罪。
赵匡胤看罢,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国主写的都是些什么啊?与现在的事有关吗?”
当即无视之。
求和不成,李煜又派使者紧急进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只求大宋天兵稍稍缓师。
宋军收了钱和绢。缓师的事嘛,免谈。
李煜没招了,只得严令朱令赟回援,不得推诿。
朱令赟见拖不过去了,遂率湖口守军沿江东下。
王明察觉到朱令赟动向,立刻奏报朝廷。
赵匡胤一面令王明想办法拖延朱令赟,一面令曹彬派人大将刘遇率军增援王明。

是役,宋军在皖口(安徽安庆西南部的皖水入江口)伏击朱令赟部。
朱令赟发现宋军处于下风方向,便以火油进攻宋军战船。宋军差点就被打崩了。
但天不遂人愿,就在朱令赟准备发动进攻时,风向突然变了,大火反过来烧向南唐水师。南唐军不战自溃。
朱令赟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李煜得知朱令赟战败,派徐铉再度出使汴京。
这一次,徐铉的口气缓和了很多,毕竟一去一回之间,南唐方面的谈判筹码更少了。
徐铉说:“我们国主是因为身染疾病,才无法入朝谒见,并不是有意抗命。乞请陛下让大军的行动稍微缓一缓,江南的百姓没有罪,请陛下保全一下他们的性命!”
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徐铉言辞恳切,据理力争,赵匡胤怎么也说不过他。
一怒之下,赵匡胤抽出宝剑,厉声喝道:“不用再多说废话!李煜并没有什么罪。只是天下必须归于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赵匡胤的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已经表明了态度——李煜愿不愿来朝见,是否退位、根本无所谓。大宋就是要灭了南唐,一统天下。
徐铉无话可说,黯然回到金陵。

此时,宋军围困金陵已达九个月。
能坚持这么久,一方面在于南唐军的抵抗太过激烈。另一方面在于赵匡胤吸取了蜀地降而复叛的教训,不想江南经济遭到较大破坏。
但相比一天灭荆南,一个月灭武平政权,两个月灭后蜀,半年灭南汉。宋军征伐南唐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赵匡胤的预期。
而北方的辽国一直虎视眈眈。打持久战,对宋军不利。
于是,赵匡胤让曹彬给李煜下达最后通牒:“十一月二十七日前,不管是否投降,宋军都将进入金陵城,你最好早做准备!”
赵匡胤的态度很明确,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就是最后期限,没有讨价还价余地!
但李煜仍不想束手就擒。
李煜赶紧找来陈乔、张洎商议对策。
陈乔、张洎认为赵匡胤六年前亲征北汉,不了了之,是因为有辽国帮忙。
因此,陈、张二人建议李煜休书一封,密封于蜡丸内,遣使携蜡丸到辽国求援。
这个计划一听就不靠谱。
且不说宋军将金陵围得水泄不通,使者难以潜出城外。就算能跑出去,从当时的情况而言,远水也救不了近火。
果然,使者在半路上就被宋军截获。
求援无望,李煜命人在宫中堆积柴火,并对左右发誓说:“倘若他日都城失守,孤将亲自持弓箭,披戎服,督率将士,背城一战,以保社稷!如若不胜,孤就举火自焚,绝不受降俘之辱。”

见李煜还想顽抗,曹彬的脑壳都要炸了。
拿下金陵并不难,难得是如何以最小代价拿下金陵。
思来想去,曹彬决定装病。
决战在即,主帅却“病”倒了。众将都很忧虑,便一起赶来探望。
等将军们到齐,曹彬一脸愁容地说:我的病,非药石所能治。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
大家一看,原来大帅是心病,便一起焚香发誓,表示攻进城去,一定会约束士卒,绝不烧杀掳掠。
十一月二十七日,李煜拒绝开城投降。宋军与吴越军按时对金陵城发起总攻。
具体的战斗经过缺乏记载,也可能真没什么好说的吧。
因为看似坚固的金陵城,当天即被攻破。
除了少部分人顽强抵抗外,大部分南唐军都是望风而逃。
见大势已去,陈乔找到李煜,说:“臣无能,辜负了陛下的信任,请陛下现在将臣明正典刑!宋人要是追问抵抗的责任,陛下就告诉他们,全是臣自作主张,与您无关!”
李煜哭着说:“国家气数已尽,爱卿纵然一死,又有何益?”
陈乔说道:“纵然陛下不杀臣,臣又有什么脸面再见国人?”
说罢,陈乔回到办公室,自缢而死。
不得不说,南唐还是有忠臣良将的。
奈何忠臣良将太少,奸臣佞贼太多。
张洎就是典型。

陈乔死后,张洎对李煜说:“臣也理应殉国。但臣想到陛下即将前往中原朝廷,如果臣也死了,谁能替陛下诉说这一切的是非曲直呢?所以臣不能死!”
张洎这话,李煜肯定是不信的。
真去到汴京,你张洎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还有闲工夫替我诉说是非曲直?
不过,李煜这时候也顾不上张洎了。因为宋军已经攻入城内。
李煜想起自己先前吹过的牛,便让左右侍从点火,打算自杀。
左右赶紧苦劝,一起痛哭阻拦,李煜也跟着大哭。
在哭声中,点火自焚之事,也就没了下文。
不一会,宋军推进至宫城。
李煜不敢自焚,又无路可逃,只得打开宫门,跪拜迎降。
十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南唐,至此灭亡。
李煜投降后,与兄弟、官员一起登上宋军的船只,前往遥远的汴京。
望着渐渐远去的故乡,李煜无尽感叹,写下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抵达汴京。
赵匡胤宣布赦免李煜一行人的罪过,并分别有所赏赐。
为了让李煜安心,赵匡胤还派大将郭守文安慰他说:“国家用兵只是为了恢复一统,重建太平。岂会对归降之人大加责罚?”
李煜听罢,才稍稍安心。
两年后,李煜死于汴京,死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