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哈尔滨南岗区悄悄组建了一支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名为“石井部队”。这支部队由关东军副参谋长远藤三郎负责指导,具体工作则由石井四郎中佐直接管理。他们的目标是开发细菌武器,用来对付中国和苏联的军队,进而实现全球霸权的野心。
日军秘密部队731,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石井部队”,最初的活动基地设在中马城。这个地点成为了他们进行不人道实验的场所。幸运的是,有12名中国人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成功逃脱了中马城。他们的逃脱不仅是一次生命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们亲眼见证了日军的暴行,这些经历成为了揭露历史真相的重要证据。
中马城,正式名称为背荫河细菌实验基地,坐落在黑龙江拉林镇周边的一个小村庄。1932年,日军731部队的指挥官黑田大尉率领一支小队在此处寻找合适的地点进行实验,最终决定在此建立基地。日军随后强制迁移了当地20户居民,并霸占了他们的住所。
日军迅速在村庄周边划定了大片区域,强行征召了上千名劳工和数百辆马车,日夜不停地施工,最终建成了这个军事基地。表面上,这个基地被冠以“兵营”之名,内部却配备了直达背荫河的专用铁路线和一座功能完备的机场,所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日军在背荫河建造的军事设施,历经12个月施工,于1933年夏季正式投入使用。为管理这一重要据点,军方任命中马大尉担任负责人。由于他的长期驻守,当地居民逐渐以"中马城"作为该基地的代称。
中马城实际上是一个隐秘的军事据点,四周布设了高压电网、碉堡和宽达两米的防护沟。一座可升降的桥梁横跨在沟渠之上,桥后则矗立着两扇厚重的大铁门,由日本士兵持枪守卫。任何中国人都被禁止接近此地。即便是火车途经背荫河站,乘客也必须拉上车窗帘,严禁向外张望。
日军对任何违抗指令的人毫不留情,一律处死。在陈家岗,有个年轻人叫王老二,出于好奇,夜里偷偷潜入中马城探秘。结果第二天,他的尸体被人在中马城外发现,全身布满了机枪扫射的弹孔。
中马城建成后,每到深夜,常有黄绿色帆布顶棚的大卡车频繁进出,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不断惊扰附近村民的睡眠。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这是一座大型监狱,因此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北满大狱”。
1933年秋天,中马城刚建成没多久,年轻的小伙子王子扬,也叫王子阳,就被日本兵给抓了进去。他和另外11个被抓的人一起,竟然成功从中马城逃了出来。他们的这次逃跑,让大家知道了中马城里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一天黄昏时分,王子扬和老李正在哈尔滨的街道上散步。突然,街口出现了日军宪兵和警察,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抓捕,而且专门针对年轻力壮的男子。尽管王子扬和老李试图逃跑,最终还是被日军抓住,押上了囚车。
王子扬与其他四十余名青年在香坊车站被捕后,被日军迅速押上火车,连夜转移至背荫河基地。到达后,他们被关进牢房。令人意外的是,日军并未对他们进行虐待,反而提供了大米、白面等食物,偶尔还能吃到肉。每逢节日,他们甚至能喝到酒,待遇与普通囚犯截然不同。
日本宪兵每日三餐按时配送,用推车将食物送到牢房前。尽管这些囚犯并非重罪者,但他们被剥夺了行动自由,双手被铐住,双脚也锁上了铁链。
王子扬等人还注意到一个异常现象:日军频繁提审犯人,但被带走的人大多一去不返。随着牢房人数逐渐减少,新的囚犯又源源不断地被关进来。
守卫总是解释说,那些被带走的人是因病需要外出就医。为了让人相信,日本人还会把几个被带走的人送回来,但他们都被关在单独的房间,看起来病得很重。
不久后,王子扬和其他人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某天,恰逢日本的一个节日,日本看守们忙着喝酒庆祝,于是随手将一名被释放的囚犯关进了王子扬所在的牢房。
这个人当时已经快不行了,连话都说不出来。可没过多久,他竟然醒了过来,开始讲述自己的遭遇。他说,日军把他们偷偷带到了地下室,用墙上的铁钩子把他们一个个绑起来。接着,那些穿白大褂的日本军医拿着粗针管,硬是从他们的动脉里抽血。
部分人因频繁抽血导致体力严重衰竭,失去利用价值后,被强行带离,遭斧头处决,或假借治疗名义注射致命毒剂。部分遇害者遗体被用于提取油脂,其余残骸则投入焚化炉中火化,骨灰就地掩埋。
王子扬和他的同伴们得知日军进行细菌实验的残酷行径后,内心充满愤怒和恐惧。他们意识到继续坐以待毙只会走向死亡,于是果断决定采取行动。经过商议,他们选择在9月30日中秋节这天实施越狱计划,打算趁日军送饭时的短暂空隙逃离。
中秋节的夜晚,尽管是秋季中期,天空却被厚厚的云层覆盖,细雨绵绵。在中马城,除了站岗的日本士兵,其他日军官兵都在餐厅里尽情饮酒享乐。他们甚至忘记了给囚犯送饭的任务。
深夜,日本看守摇摇晃晃地走到牢房,将一桶肉菜和一瓶白酒从栅栏口递了进去。王子扬接过菜桶,趁机与醉醺醺的看守闲聊。与此同时,老李接过酒瓶,猛地朝看守头上砸去,看守顺着铁栅栏瘫倒在地。
王子扬迅速从日本守卫腰间取下钥匙,成功开启了几间牢房。在他的引导下,囚犯们迅速向东墙方向转移。就在这关键时刻,中马城电力突然中断,探照灯熄灭,四周陷入黑暗,岗楼上传来了混乱的声音。
同伴们迅速搭建起人梯,一个接一个攀上墙头,跨过护城河,朝着东边疾奔而去。最终,墙内仅剩下老李孤身一人,缺乏人梯支撑,尽管王子扬等人在墙顶竭力伸手相助,仍无法触及他。老李反复尝试,却始终未能成功攀上墙顶。
就在这时候,日本兵的哨兵察觉到了异常,立即用机关枪疯狂射击,并迅速向这边逼近。当日本兵追上来时,老李和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最终壮烈牺牲。日本兵一路追击,冲出了中马城,导致20多名刚刚逃脱的同胞倒在了他们的枪口下。
两名逃亡者躲进了离中马城约15里的八家子屯,却被投靠日军的伪军自卫团长吴省三察觉。吴省三随即率部追击,最终将两人抓获。其中一人被当场刀杀,另一人被押回中马城。由于这次行动,吴省三得到了日军的表彰,成为民族的叛徒。
王子扬与另外11名同伴成功逃离了中马城,离开后大家各自分散。其中5人逃至新发屯,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解开了脚上的镣铐。
七名囚犯成功逃离中马城,向东行进了三公里,来到程家岗。在当地居民吴泽明和吴化民两兄弟的协助下,他们解开了身上的铁链,摆脱了日军的追踪。王子扬是这七名逃脱者之一。
夜幕降临后,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王子扬一行人成功与抗联部队会合。见面后,他们立即向抗联揭露了中马城的机密,并毅然加入抗日队伍,誓要为抗击日寇贡献力量。
根据王子扬等人的口述,冯仲云将军在其著作《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史》中记录了相关事件。其中提到,老李曾击伤一名叫爪生荣二的看守。战后,爪生荣二的外甥荻原英夫也证实了此事。
爪生荣二,我的舅舅,自1933年开始在石井部队的特殊部门担任警卫。有一次,他在阻止一名被拘留者逃跑的过程中,头部遭受重击,导致永久性伤痕并因此失去了头发。
在王子扬等人成功逃脱后,石井四郎等人并未因此停止活动,反而心存侥幸,进一步提升了警戒措施。与此同时,中马城内的细菌实验依旧按计划推进。然而,到了1934年,中马城内的军火库意外发生爆炸。
关于那次爆炸事件,有两种主要猜测流传。第一种观点认为,爆炸可能是日军自己操作失误引发的。另一种说法则指向王子扬带领的抗联部队,他们可能是为了报复而发动了袭击,最终导致了爆炸的发生。
石井四郎和日本军方高层察觉到中马城的机密可能已经外泄,便利用爆炸事件作为掩护,迅速转移了中马城的设施。研究人员首先撤离,留下一部分警卫人员负责拆卸设备,并将这些设备用帆布遮盖后装上大型卡车,全部运往哈尔滨。
日本军队在撤离前,将中马城内的设备全部拆卸,并将房屋结构、门窗等建材出售给当地居民。随着这些行动的完成,中马城彻底沦为荒芜之地。这座由日军建立的首个细菌战研究设施,最终未能达成其目的,宣告彻底失败。
1934年,石井部队从中马城搬迁至哈尔滨附近20公里的平房镇,并在此地建立了规模更大的细菌战研究设施。该设施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日军“七三一部队”基地,以其恶名昭著而闻名。
平房镇的军事设施持续运作至日本投降前,为避免留下罪证,日军在撤离时摧毁了大部分建筑物。现在人们所说的731部队总部,指的就是这个位于平房镇的核心基地。
位于哈尔滨平房镇的中马城遗址,曾是日军731部队的秘密基地,如今却鲜为人知。这片历史遗迹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日军留下的建筑痕迹,见证了那段不为人知的过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当地仍能看到日军基地的残存部分,提醒着人们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王子扬与四十余名同伴成功从中马城突围,最终仅有十二人幸免于难。这些幸存者成为日军细菌战实验的极少数生还者,他们的逃生过程堪称险象环生,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
王子扬等人的遭遇,成为了揭露日军731部队暴行的铁证。与王子扬一样,吴会民、付连举等人也是当年成功逃脱的12名幸存者,他们在晚年都留下了宝贵的证词。这些证言不仅记录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也为后人了解731部队的罪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怒火中烧。民族遭受的屈辱,我们永远不能遗忘,也不该遗忘。历史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国家蒙羞的往事必须铭记于心。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既是警钟,也是鞭策,告诫后人要时刻保持警惕,维护国家尊严。民族的创伤不会随时间消逝,反而应该成为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国家永远远离屈辱,走向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