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去世后,楚青向中央提出其另一个遗愿,为何20年后才得以完成

历史学馆 2024-01-04 20:25:21

前言

1984年2月5日早上9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办公室里,一名专家对身边的老太太说:体温降低只是一种错觉,病不退反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从那以后,解放军解放军总医院大院就被军用车辆堵了半个小时。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和王震,还有其他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匆匆进入了一个房间。

众人围在一张小床前,望着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者。没想到,这个老头,曾经也是纵横沙场,令敌军胆寒,就算是毛主席,也对他赞不绝口:“领兵第一!”可现在,他却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了下来。他就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将粟裕。

2月5日,四点半,纵横沙场,所向无敌的粟裕将军,最终还是敌不过病魔,含恨而去。

数日后,粟裕的妻子楚青,也就是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关心地问他:“楚青同志,你还需要些什么,尽管说,我们会尽量满足你!

"楚青严肃地说:“杨副主席,这次我只求你一件事,希望你能应允!”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皆惊讶不已,因为楚青花了二十年时间才达成这个心愿。"

楚青在中央那里,究竟想要什么?中央那边有什么反应?

毛主席对粟裕的器重

1954年12,所以毛主席就让粟裕去中南海开会。

粟裕一看见毛主席,就说:“您好,我在这里!”

“你好啊!”毛主席同粟裕握手,并向沙发一指,“坐下,坐下!”

“这次叫你过来,主要是通知你一声,上面已经做出了决定,让你担任总参谋长一职!”

粟裕听说了聂荣臻的调动,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他,他急忙说道:“我怕我不行。”

毛主席缓缓摆摆手,说道:“你是可以的,但是牡丹花也要有绿叶相助,加油!”

粟裕深知军令如山,不得不遵从,粟裕自从担任了总参谋长之后,就和陈赓、黄克诚等人一起,一心一意地工作,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有一天,毛主席对总参的同志们说:“你们首长做事很认真,应该向他学习。”

粟裕在总参工作时,曾多次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情况报告给毛主席。

毛主席曾对粟裕说过几次,要把国防建设搞上去。

为了实现毛主席的嘱托,粟裕走遍大江南北,走遍大江南北,从渤海湾到舟山,从东北到台湾,亲自指挥作战。

1958年五5月至7月间,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北京扩大会议,会后,肖劲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向肖劲光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粟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他怎么样呢?”

肖劲光回应毛主席:“粟裕忠诚正直,毫无二心,确实是个人才。”毛主席听后,微笑着点头赞同。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肯定粟裕,并不是因为他问了肖劲光一个问题……

周恩来的亲兵韩福裕有这样的记忆:

“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我跟周总理一起去中南海理发,正巧毛主席也在这里,毛主席知道我是周总理的警卫员,就很随意地询问我的姓名,我说我是韩福裕,但又担心毛主席理解不了,就加了一句:"韩信的韩,福姓的福,粟裕的裕。毛主席称赞道:“好名字,韩信、粟裕皆为我国家卓越的军事家,你命途多舛,却优于他们。”"

毛主席的这番话,在韩福裕听来,就像是一句玩笑,但就是这么一句无心之言,却让毛主席对粟裕

这位“大军事家”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淮海战役之后,所有参与淮海战役的将领,无一不是居功至伟,但是粟裕的功绩,毛主席却另有评价。

毛主席又问:“淮海战役结束后,谁对革命贡献最大?” 李银桥不假思索地回答:“粟裕。” 毛主席满意地笑了:“粟裕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李银桥是毛主席的贴身保镖,他曾听毛主席谈及粟裕。多年后,李银桥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他坦诚地说:“若非我提及,无人知晓! ”

在1953年,毛主席乘火车自南京回京,途中经过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所在地,他常向周围的人赞誉粟裕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指挥功绩。

火车还经过了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战场,火车经过这里的时候,毛主席感慨道:“粟裕是个人才,是个好将军,更是一个好帅才。”

陈毅站在毛主席旁边,替毛主席回答道:“粟裕就是现在的樊哙。”毛主席听了陈毅的话,觉得有些不对劲,连忙改口道:“首先,粟裕不是樊哙,也不是韩信,更不是刘邦。粟裕不愧是粟裕,不愧是我们人民的将军,更是我们人民的好儿子!”

毛主席这句话,并不是对陈毅说的,而是对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说的,也是对着整个世界说的,毛主席的贴身保镖李银桥,当然也听到了毛主席对粟裕的那句话。

不过,这些消息并没有流传开来,直到李银桥在一次访谈中,才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这才让人们明白,毛主席是如何看待粟裕的。

2006年5月,华东野战军作战参谋秦叔瑾在《粟裕年谱》发表研讨会上,在军事科学院等单位发表讲话。

“1960年代,毛泽东曾对访问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说,粟裕是他手下最能打的人。”

他把这句话看作是毛主席对一生军旅生涯的最高褒奖。

很多老兵都说,六十年代初期,英国大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跟他提起过粟裕,还说过,粟裕是手下最会打仗的人。

毛主席在什么时候提到过这一点?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从师哲那里得来的。

师哲自苏联回国后,先后为毛主席和朱德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当俄文秘书,还担任过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

他是毛主席的心腹,对于这件事情,自然是有发言权的。

1997年,《佩剑将军》的编剧石征先为《张思德》写了一部戏,张思德在延安时代,是毛主席的贴身保镖,师哲对他并不陌生。

两人一见面就聊到张思德的事迹,聊着聊着,师哲忽然提到了粟裕。

“毛主席经常讲到跟他一起工作的两个人:张思德和粟裕。”

石征先对这个叫粟裕的人很有兴趣,早在 1983年合作编写的《淮海战役史》的时候就听过粟裕的名字,现在听到师哲说到粟裕,立刻来了兴致。

“粟裕,井冈山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护卫队长,头脑灵活,胆识过人,是个很好的统帅,是个很好的战士。”

粟裕于1927年参与南昌起义,担任起义指挥部警卫班班长。起义失败后,他跟随朱老总领导,参与湘南起义,并最终抵达井冈山。

对于石征先来说,对这一幕再熟悉不过。

师哲又说了一个让石征先很感兴趣的故事。

“1961年9月,毛主席会见了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出的惊人能力。毛主席低调地说:“在我众多的战友中,最擅长领军作战的无疑是粟裕,他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也是我国湖南人。”

石征先从未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石征先单独记录后,

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让师哲签上自己的名字。

师哲欣然同意。

就在他要签合同的时候,师哲的女儿师凤霞,也从外面走了进来,听到这个消息,也是一脸笑容地建议道:

“那么,我可以给你签个名,或者做个见证。”

石征先大喜,又写了一份,让师凤霞也在上面签字。

石征先之所以对师哲进行访谈,是因为他想要更多地了解张思德,是两人闲聊时,无意中从师哲那里听到的,石征先忘记了询问他的来历,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听说的,或者是从资料中得到的。

直到石征先过世十几年后,这份专访的原件,才在一次意外中被翻了出来。

1970年,粟裕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率中国军事代表团出访途经法国,到此视察。在法国,他放弃了巴黎这个被称为“浪漫之都”的地方,反而提议参观诺曼底登陆点。

在去诺曼底登陆战遗址的路上,粟裕甚至没有抬头,就将那场战争的地图给画了出来。

和他一起来的法国军官诧异道:“你以前来过?”

粟裕微笑着向他询问相关的情况,但是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上的变化。

这还没完呢。粟裕回国以后,把他到诺曼底登陆战的见闻,用一篇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叶剑英将军看到后,兴奋地说:“这是一次伟大的远征。

“粟裕,您真了不起,您的那篇论文把诺曼底战役中各个兵种的协调问题

分析得非常透彻,对于我们今后在海、海、空方面的合作,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粟裕不但在军事上有才干,在部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安定地位。

1976年左右,粟裕对叶剑英元帅的工作,特别是对华东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虽然粟裕的资历和能力都很强,但是很可惜,他的仕途一直没有走到更高的高度。

1979年,叶剑英对粟裕更是大加赞赏,建议他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但是,就在大家都以为粟裕将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时候,形势急转直下。也就是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告诉他,他将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职。

虽然从职级上看,粟裕还是获得了晋升。不过谁都知道,粟裕更适合军队,因为在军队之中,他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据熟悉内情的人透露,这次对粟裕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的健康问题。

1981年是粟裕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他的健康状况完全恶化。那年春季,他先后患上了脑出血,之后又患上了脑血栓,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的思考能力和言语能力都出现了问题。

作为一个战士,粟裕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敏感,74岁高龄的他,很明显地感到:他的寿命,正在走到最后一步。

粟裕在1930年的“围剿”战役中受了伤后,粟裕的头疼病就更多了。他的头颅中,还残留着三枚弹片,至今还没有取出来。

首长们得知粟裕的病情后,几次对他说:“您的病不轻,老是动动脑筋,写回忆录的事情还是不要写了。”

粟裕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被领导人称为“回忆录”。因为他的回忆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而更像是一部军事回忆录,因此,编写这份回忆录的那位同志,就是从军事科学院那边派过来的。

粟裕之所以坚持写回忆录,是因为他认为,他需要将自己脑海中的一切,都梳理一遍,这对他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粟裕从1976年夏起就一直在写他的回忆录。粟裕在撰写回忆录以前,曾认真考虑过,认为必须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由于特定的政治条件,在军队中充满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有些人甚至将毛泽东的军事理念归纳成了一些定式,将复杂的战争过程描绘成智者们早已设计好的蓝图,然后用来教导后代。

粟裕曾经严厉地批评过这个方法:“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而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精髓就是唯物辩证法,如果那样去教导后代,打仗就是要出人命的。”

粟裕的《军事传记》,始终以他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讲述了战斗的背景,制定了作战方针和部署,在战场上敌我

形态的演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指挥员的思想和决定,以及战斗的进程和结果,以便真实地反映出一位战斗人员如何理解和把握战争的规律,从而达到取得胜利或导致失败。

粟裕这样做,在当时的情况下,难免会得罪人,不过他也不在意,只是告诉楚青: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么写,也许有人会反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没有统帅的想法,去写战斗,那是不可能的,顶多是一份详细的战斗报告。如果要写作,就必须实事求是,把历史的真相写出来。”

1984年1月25日,粟裕将军病重,儿女守候在床边,看著他因病而蹙起的眉头,听到他急促而困难的喘息声,心中很是难受。

楚青望着自己的丈夫,眼中满是泪水,但她却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弯下腰,对着自己的丈夫道:“我们的孩子都在你的身边!”

粟裕听了夫人的话,张开双眼,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儿女,眼神中有怀念,有信任,有期待。

2月2日清晨,楚青接到了来自广州的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的电话,粟裕将军的房间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

楚青挂了电话,凑到她丈夫的耳朵边说道:“杨尚昆副主席刚刚在广州给我打电话,说邓小平同志和王震一家人向您问好,并祝你战胜病魔,早日恢复健康。”

粟裕挤挤眼,意思是听到了。

不久之后,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在广西边境一线致电,询问粟裕的身体状况,并嘱咐医院要立即进行救治,楚青也把这一情况告知了自己的丈夫,他努力地睁大眼睛,与自己的妻子对视。

叶剑英和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派出家属,到医院探望粟裕,粟裕将军病危,他们强忍着心中的悲伤,询问楚青的情况,叮嘱他一定要注意病情,一定要全力救治,才能保住性命。

粟裕过完年之后,高烧不退,2月4号晚上,他再次晕倒,几位专家紧急聚集在一起,给他做起了手术。

2月5日清晨,在做完手术之后,他的体温已经恢复了正常,楚青他们几个也是松了一口气。

然而,到了九点,这位专家却又一次提起了大家的心,看过之后,这位专家告诉楚青,粟裕的发烧只是一个幌子,他的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还在加重。

一时间,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专家们都在着急的抢救着,楚青等人则是焦急的等待着。可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过去了,粟裕将军的心脏却停止了跳动。。

之后,中央高层询问楚青,他的条件是什么

楚青执意要将粟裕的回忆录写出来,就是为了让粟裕放心不下。

听到楚青的请求,杨尚昆立刻说道:“你不只是继承了粟裕的遗志,更是继承了整个中国的瑰宝!”杨尚昆不但给楚青配备了几个专业的助手,还向粟裕的同事和下属发出了邀请函。

粟裕将军逝世20年后,三十七万余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在杨尚昆亲笔题写的序言中成功发表。

人之一生,皆有尽头。而粟裕、楚青夫妻,将自己有限的一生,奉献给了无穷的革命事业。我们之所以能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就是因为有那么多无私奉献的英雄。只有铭记先辈,铭记历史,继续奋斗,我们才不会让那些为之付出的人失望。

0 阅读:5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