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和谭政说了什么?黄克诚直言不讳:你俩的话,我听了不舒服

历史学馆 2023-12-28 20:23:18

伟人离世

1976年1月8日,黄克诚由他的儿媳妇张小娴扶着,在庭院中漫步,一面谈话,一面走。就在这时,收音机里响起了一首低沉的音乐,两人都停了下来,侧耳倾听。

当主持人宣布这件事的时候,黄克诚手里的拐杖都掉落在地,颤声问道:“周总理,他为什么会死?”

黄克诚敬仰周总理,却未料其离世之早

周总理去世后,韩先楚就趁此机会,奔赴太原来探访黄克诚,了解他的近期状况。黄克诚与韩先楚见面时,感慨地说:“周总理已离世,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我国将走向何方?”

韩先楚将军听了黄克诚的一席话,心中大为震惊。黄克诚没有一字得意,相反,他对党和国家,都是一种深切的忧虑!虽然经历了许多苦难,他仍能保持正直的性格。

韩先楚深深地看了黄克诚一眼,道:“黄老,你考虑的太深刻了!”

黄克诚在与韩先楚谈话之后,心中的郁闷之情终于有所缓解。因组织上未为黄克诚将军安排合适工作,其子女提议向中央申请退休,返回北京。但黄克诚摇头道:“乱世之际,不想添乱。在此静养为宜。”

不久,黄克诚又听闻毛主席去世的噩耗。

9月18日,也就是毛泽东追悼会的第二天早晨,黄克诚穿着整齐的衣服,准备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家人在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后,便劝说道“你最好别去现场。”

黄克诚摇了摇头,执意要把花圈拿到追悼会上。家里人劝也劝不动,就把他扶到了人民广场。

当黄克诚和他的部下来到人民广场的时候,那里已经有不少人在等着他们。有的同志看到黄克诚,感到很惊奇,有的人问起了现在的形势。

黄克诚不作声,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离开人民广场后,黄克诚深深的为祖国的前景而担忧,未知之路充满太多的挑战。然而,最终结局令人欣喜,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成功稳定局势,正如黄克诚将军所预料的那样。

刻在骨子里的节俭

黄克诚虽然出身贫寒,但经过多年的斗争和努力,终于坐上了很高的位置。

不过,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出身,他始终牢记着自己出身贫寒,他之所以加入革命,就是想要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他虽然已经是高官,但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早年的时候,他因为家境贫寒,得了支气管炎,又得不到足够的治疗费用,一直拖到了现在。

参加革命以后,黄克诚不顾个人安危,为革命事业奔波,以致于积劳成疾。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克诚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艰难。

例如,严冬时节,黄克诚的病又犯了,有时一咳嗽就是十多分钟,把他呛出了一身汗。

看着黄克诚的惨状,大家劝他到温暖的江南去过冬,几个在江南工作的旧部也到北京来看他,几次请他南下。

但黄克诚一直不肯答应。

按道理讲,黄克诚这样立过大功的人,如果有更好的条件,对他的生活给予一定的照顾,也是应当的。

可是黄克诚不愿意,他不愿意加重民族的负担:

“我已经八十多了,视力也不好,出门还得带个随从,得花钱。再说了,我去了也没办法上班,这不是给国家和当地增添了压力吗?”

他身为干部,一心只想着国家和民族,不为自己的私利考虑。他认为,吃、穿、用,都是国家、是老百姓的心血,要好好珍惜,不能浪费。

这不是空口白话。

黄克诚的最后一段时间,就是住在老旧的破屋中。

黄克诚的房间里,只要一下雨就有一股雨水从房间里流了出来。每逢下雨的时候,黄克诚就把一只脸盆放在他的床中间,以便接水。

除此之外,暖气也得不到保障,毕竟锅炉已经很老旧了,无论用什么办法,房间里的温度都不会升高。

有关部门认为,让一个体弱多病、操劳过度的老领导住在这种地方,确实有些不妥,几次建议黄克诚换一间比较好的屋子。

然而,不管下属们如何劝说,黄克诚还是一意孤行。他说道:

“我们国家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家经济不富裕,民生居住条件很艰苦。许多家庭都是世代同堂,居住空间紧张。相比之下,我的居住环境已相当优越了。因此,将搬迁和装修费用省下来才是更为明智的!”

一天午后,洪学智偕同谭政到访,黄克诚热情接待,还想和他们一起探讨军事议题,商量军国大事。

洪学智坐下后,立刻就严肃地说到:“黄老,听说你将施工队的人员驱逐,众人对你倒是赞誉有加,但我认为你这样做过于坚持己见,太固执了。”

黄克诚听了洪学智这样说,大笑道:“洪大个儿,一进门就说我固执己见,也不怕我把你撵走?”

洪学智也是哈哈一笑,说道:“我知道我说了也没用,但是我必须要说。我一进门就观察过你们家的生活,就是地方大点,其它地方都不太好,特别是噪音。你受了十几二十年的罪,现在终于回来了,就算不谈赔偿,至少也得让你过得舒服点。”

黄克诚还没有开口,谭政就抢先说道:“我觉得洪学智的话是对的。修好了大门,换了供暖系统,这不是炫耀,也不是赔偿。黄老,你这是在自讨苦吃啊!”

洪学智、谭政两人都在劝黄克诚,黄克诚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黄克诚听了两人的话后,这才开口道:

我不喜欢你们两个人说的话。在革命的过程中,被人欺负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等我回来了,我就能要钱?但是我还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把18年的失业补回来,你说,哪一个更重要?自己受了委屈,受了伤,却迟迟不能解决,就把苦当成了资本,把手伸给了国家,把手伸给了人民,思考问题的时候,只考虑自己的私利,而不考虑党和人民的利益。那么,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黄克诚讲的这些话,使他们也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洪学智、谭政都对黄克诚说:“黄老,咱们跟你比起来,真是无地自容呀!从今往后,我们必定为党为民,为国,以死为荣!”

铁面无情的黄克诚

黄克诚自1978年进了中纪委,尽管他的健康状况一天比一天差,但是他对党的纪律和纪律从来没有松懈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初建之初,陈云同志主持黄克诚起草了《党内高级干部待遇若干规定》这一党内党纪法规。他常常对周围的纪委工作人员说:“凡是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管是什么人,我们一定要一查到底。”

黄克诚在管理和教育纪律方面,从来都是不偏不倚,从来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而手下留情,就算是以前的老部下,老战友,他也不会手下留情。

1980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一份报告,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为李达和张才千送行,并为张震到总参谋部工作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为此花费400元。在京西饭店举行了一次宴会。四百块钱,其实并不是一笔巨款,但是黄克诚在得到消息之后,却对纪委的人下达了命令:“这件事,必须要彻查,哪怕是天王老子,也要给我查个水落石出,出这个主意的人,都要给我出钱!”

解放战争中,杨勇和张震都是黄克诚的心腹,现在事情败露,杨勇自然是颜面尽失,自然不能接受。黄克诚知道后,立即质问杨勇:“你是不是太过分了,连老虎屁股都敢摸?”

杨勇接了这个电话,赶紧去找黄克诚认错。

这时,有几个同志替杨勇求情,说:“杨勇是你的旧部,现在很多人都在用公款吃饭,这件事又不是什么大事,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黄克诚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坚决要求杨勇支付400元的伙食费。

为了让杨勇下台,有些同志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当然要补,但也要让来吃饭的人都出。”

黄克诚听了以后,严厉地批评道:

“现在我们党里的那种风气,决不能再扩散了,搞公款吃饭,那是拿人民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浪费,这样的话,人民会高兴吗?别以为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事情闹大了,那可就危险了!在党的建设上,我对自己的旧部,就更要严一点。”

由于黄克诚的强烈要求,杨勇最终支付了伙食费,并作出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这件事在党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其实黄克诚对自己的老部下,并不只是心狠手辣,就连老丈人犯了错,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原则。

1952年,黄克诚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

其老丈人一家,在早期已有一笔不小的财产,在汉口一带也颇有势力。

但实际上,却是靠着贩卖大麻,鸦片等物发家的,在这一带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还雇佣了不少枪手和打手。

解放后,公安机关经过多方查证,终于把其给抓了起来。

一九五二年,中央南局依法对其父亲执行死刑。

老党员曾路想到黄克诚,便找上高文华,向他解释,高文华早年在湖南参加过革命,1949年随黄克诚南下组建湖南省委,与黄克诚有过一些接触。

曾路问高文华:“唐老是黄克诚的老丈人,难道一定要枪毙他?”

高文华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党员,从来都是为人民着想,对组织上的决定,都要服从,尤其是黄老。”

不过,在此之前,高文华还是给王忠打了个电话,告诉了唐父。

黄克诚回家后,把这件事对他老婆说:

“高文华刚刚打来电话,他说父亲作恶多端,已经被警方逮捕,中央分局已经决定枪毙他了。”

唐棣华听到这句话,顿时像是被雷劈了一般,泪如雨下,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黄克诚见妻子哭得梨花带雨,也不再劝说,只是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唐棣华抬头望着他,眼中带着恳求之色,道:“克诚,你能不能……”

“不行。”黄克诚直截了当地打断了她的话,但他不忍直视她那可怜兮兮的眼睛,只好苦口婆心地劝道:

“小唐,这次中央任命我为总参谋长,可不是为了让我滥用职权!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怎么能违反纪律呢?”

“我知道你很伤心,但你也要想一想,那些被你父亲迫害的人,才是真正的无辜!老丈人的罪名,已经坐实了!”

唐棣华深知自己的丈夫,向来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带任何偏见,如今触犯刑律,自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

“我知道,法律是不会偏袒任何人的,但是,我要去看看我的父亲。”

黄克诚长叹一声。

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天,黄克诚特地把高文华叫到跟前:

“中共中央已经决定处决唐某,我正打算派唐棣华同志到汉口,与他父亲作最后的告别。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我的父亲,在他弥留之际,父女俩会个面,你觉得呢?”

“那是当然,那是我应该做的。”高文华放下了电话,松了一口气。

唐棣华:这就是他最后的心愿。

1981年10月1日,是黄克诚78岁生日。一家人齐聚一堂,吃了一碗寿面。我们一起拍了一张家庭照,这是一幅非常愉快的照片。

黄克诚与唐棣华并排坐在一张简陋的沙发上,他的女儿和儿媳坐在他的身边,他的儿子、女婿站在他的身后,他的四个孙子孙女,要么被他的母亲抱着,要么坐在他的膝上。从上到下,从上到下,一共七女七男,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1985年,黄克诚因健康问题,与唐棣华商议,拟向中央递交辞呈。唐棣华深以为然,她生性淡泊,不喜争斗。军部的人询问她的请求,她的回答很简短:“没有。”

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黄克诚的辞呈,并向饱经苦难的老一辈革命家写了一封致歉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附和,坚持真理,刚直不阿,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无私无畏。

事实上,黄克诚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了支气管炎,只是家里穷,没钱给他治病。再加上他参加革命之后,长年累月的征战,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

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黄克诚的健康状况很差,而且他还得了很重的肠胃病,因此他的体质很差。所以他才三十来岁,所以人们都叫他“黄老头”。

平时风趣的陈赓甚至打趣道:“看你那副样子,最多还能活三年。”可是陈赓怎么也想不到,黄克诚竟然能过上十几个三年的好日子。然而,黄克诚在晚年的时候,身体却越来越差。

黄克诚在冬季的时候,病经常犯,经常咳嗽,有时一咳嗽就是十多分钟,全身都是汗。

由于眼睛失明了,黄克诚饱受疾病的折磨,连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但是,他为减轻职工的负担,黄克诚一个人坚持上厕所,洗澡,穿衣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

1986年12月28日上午十一点,黄克诚与世长辞。

唐棣华在黄克诚病死的同一天住进了医院。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担心她会崩溃,都过来安慰她。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表现得很镇定,甚至连眼泪都没掉。

多年来,唐棣华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磨练出了坚忍不拔的品格。她听到丈夫去世的消息时,并不显得特别悲伤。既然是生活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那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不多时,一名工作人员送来一份悼词,请唐棣华过目,并含泪对唐棣华说道:“黄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现在他不在了,我们应该为他说几句话。”

唐棣华拿起那封信,仔细地看了一遍。在“突出贡献”一栏中,“突出”二字被她划掉了。

唐棣华淡淡道:“说得没错,但是黄克诚这一辈子,从不为自己争取任何东西,我们应该尊重死者的意志!”

0 阅读:46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