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见面,主席伤感道:几年不见,你显老了

历史学馆 2023-12-10 16:50:22

1965年9月23日7 时30分,毛主席的秘书突然打电话给彭德怀,急切地说:“主席约您一个小时后去谈话,您准备一下。”

彭德怀考虑到毛主席习惯每天晚上工作,上午休息,他本欲晚上前去,但秘书还是执意劝道:“还是上午来吧。”

于是,彭德怀连忙赶往毛主席的住所。这时候的毛主席已经提前十五分钟等候他在门外了。

两人一同进入室内,关上了门。在接下来的五个小时里,毛主席仔细聆听彭德怀的讲述,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当彭德怀讲述完毕后,毛主席说道:“也许真理是在你那边。”

在 1959 年国庆节前夕,彭德怀突然向时任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提出了搬离中南海的申请。杨尚昆感到有些意外,但仍然将彭德怀的要求转述给了毛主席。

此时的毛主席正躺在沙发上小憩,双目微阖。当杨尚昆告诉他彭德怀想要搬离中南海时,毛主席忽然睁开双眼,惊讶地说:“原来老总是住在中南海里啊!”

杨尚昆有些惊讶,因为毛主席和彭老总,他们两个人,一个住在菊香书屋,一个则是住永福堂,两人之间相距不过几百米,几乎可以说二人之间是一墙之隔,但毛主席却是懵然不知自己与彭德怀当了六七年的邻居。

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老总要搬就让他搬吧。”接着毛主席又细心交代起杨尚昆,务必要在北京近郊给彭德怀找一些的的住处。

杨尚昆立刻应承下来,马上就让人去看了几处住宅,之后她又自己又亲自去看了,最后还是选定了北京西北郊挂甲屯吴家花园。

就这样,彭德怀离开了他自朝鲜战场回来后居住了七年的永福堂,住到了吴家花园,也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简单生活,自此他远离红墙,挂甲度春秋。

彭德怀少年贫病,历经战乱,早年间他为了谋生而四处奔波,后来又长年驰骋于沙场,大半辈子几乎都是在奔波忙碌中度过,从未有一个真正长期落脚之处,而永福堂,似乎也是彭德怀驻留最久的地方了。

只是就算停驻再久,对彭德怀来讲,这里终究也并非是他真正的归宿。

在即将告别中南海的时间里,彭德怀每日里都是闭门不出,他一个人在屋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雾朦胧了他那万千思绪,家人和警卫都也无从得知彭德怀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

每当黄昏到来,彭德怀便会走出门去,在这座他居住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屋子门前,他久久地徘徊着,眼前熟悉的画面也是影影绰绰,似乎不知不觉间离他越来越远,往日万般回忆涌上心头。

在这中南海的宫墙之内,特别是还有一件事让彭德怀很不习惯。那就是毛主席尽管说和其他人一样,都住在这里,不过主席的住处是被一道墙单独护卫的,还有警卫严格看守,这就同其他中央成员隔开了。

所以说尽管他与主席比邻而居了六七年,彼此住处相距才两三百步,可是毛主席直到彭德怀要离开的那一天日,才得知他竟也曾住在这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墙有形,却也是无形的。

在战争时代,他们与毛主席一起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彭德怀也是个十分粗犷却又务实的人,他在中共高层以及手下中也是深尊重,毛主席十分的信任他,每次遇到急事要汇报情况,他都可以直接闯入毛主席的帐子内掀开主席的被子,将人叫起来一同共商大事。

不过现在,再想去见毛主席一面,却是必须要走流程了,就比方说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时间,他与主席的日常接触也是被隔断了。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朝夕相见了。

彼此之间的称呼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过去,他们会亲密地直呼“老彭”、“老毛”,如今却是变成了“主席”。

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是在不知不觉间拉得越来越远。对于这些变化,彭德怀是理解的,不过每一次回想起过去的不分你我、毫无隔阂的日子,彭德怀总是会忍不住生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来。

也许是一些极其珍贵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推移,再也也不复返了。

结合这些种因素,彭德怀内心中实际上是想搬出中南海的,另寻其他住处的,不过是组织给他找的新房子环境条件实在过于好了,这也让朴实惯了的他宁可还是挤在永福堂这老破小的院落里。

现在要离开这里了,他心情却是一点也不轻松,而是十分的复杂。

后来他在给杨尚昆的信中只提了几个要求:在他搬出中南海后,工作人员必须从简,专车也不要了,待遇该怎么降,那就怎么降,他自己也不会存在任何的怨言。

一切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放在眼前这位老人坦荡却又博大的胸怀面前,似乎也成了生不来死带不走的过眼云烟,挥一挥手,便已是消散了。

在彭德怀得知新房子找好后,他并没有去看一眼,可是心里十分满意,吴家花园不仅是远离闹市,而且这个地方还位于中央党校东面,方便他学习读书。

在搬离中南海那天,彭德怀走得无声,没有去通知任何谁,现场也每一旁人,只有那阵阵萧瑟的秋风席卷着落叶,仿佛在那无声中专程为他送行。

彭德怀最后环望了一眼这似熟悉却又似陌生的中南海一眼,道了一声别,然后他便踏上了汽车,不再回头。

彭德怀搬离了住了多年的中南海永福堂,来到了吴家花园。

这也让他远离市中心的喧嚣与人烟嘈杂,行军劳顿多年的他,此刻也是难得有几分轻松。

吴家花园,是一个始建于清朝初年的贵族宅邸,由一座坐北朝南、一明两暗的数间正厅和东西两所别致的配院共同组成。

在院自里一架汉白玉小石桥横跨在由玉泉山泉水汇集而成的园中小河之上,亭台楼阁,风光秀丽,让人漫步其中,就如同是置身到了一副古韵悠扬的水墨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家花园便划归到了人民政府名下,这里隶属于中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所有。

不过,初到吴家花园的彭德却是没有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他出身劳苦,心系民众,一直未曾忘记劳动人民勤劳的本色。

进入住这座古宅没多久,彭德怀便开辟了一块新的菜地,然后他亲手种下了若干时令蔬菜:顶花带刺的黄瓜、硕果累累的西红柿、成串的灯笼辣椒……

在吴家花园附近,老百姓们常常会偶遇一位埋头耕种的老人。他头戴草帽,扎着挽裤腿,三五几人围着他的菜地,讨论分享种植经验。更多的时候,他们会互赠对方菜地里的瓜菜。

只不过,谁也不知道眼前这位竟会是当年“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渐渐的彭德怀他不再满足于种植瓜果。这时候的他注意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粮食短缺的困境,希望能对此情况进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卷起裤脚,和年轻人一起挖掘池塘淤泥积肥,专门种了一份地的小麦试验田。也正是在他的精心种植下,试验田里的庄稼长得密实茁壮。

尽管彭德怀一生无亲骨肉,但他很喜欢吴家花园附近的娃娃们。在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1960 年的儿童节前夕,彭德怀依旧没有忘记孩子们的节日。

那天他特地嘱咐了工作人员,让其将附近的小孩门专门请到家中来,将事先为孩子们准备好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和糖果分发给他们,接着向孩子们致以节日的祝贺。

“谢谢彭爷爷。我们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

听着耳边传来的一声声清脆童音许诺,尽管说他戎马一生,可也是忍不住让眼泪湿了眼眶。

彭德怀住在吴家花园的日子并非不问世事,侄女彭钢每星期都回来看望他。

彭钢的到来,不仅是给了彭德怀亲情上面的慰藉,同时也是让彭德怀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动态的窗口。

他一直以来都心系着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如何可以做的到时事政治无知无觉,毫不关心讷?

彭钢晚上返校时候,每次彭德怀都会亲自送这个侄女去往汽车站,等到汽车渐渐驶离他的视线以后,彭德怀这才回往了吴家花园。

1965 年 9 月 23 日清晨,毛主席这天特意早早的起来,并提前来到颐年堂,期待彭德怀的到来。

那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毛主席就穿着中山装,步履匆匆地来到了颐年堂。颐年堂内,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准备迎接彭德怀的到来。

不久,彭德怀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出现在颐年堂门口。他大步走了进来,毛主席热情地握住他的手,邀请他坐下。

这时,彭德怀开玩笑地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毛主席听后带着几分伤感说说:“几年不见,老总你显得老了。

早在这里等着你啦,还没有睡觉。昨天下午收到你的信后,我高兴得睡不着。你这个人呀,就是个犟脾气,几年不给我写信,要写便写了八万字。”

毛主席接着说:“今天还有少奇、小平、彭真同志,等一会儿他们就来参加了。周总理因为得去接西哈努克,他不能来。我们一起谈谈吧!”

说着,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等同志也相继来到了颐年堂。

看到人都来齐了,毛主席对彭德怀说:“现在咱们要建设战略后方,准备战争。按比例,西南投资最多,战略后方也特别重要。你去西南区也是是合适。将来说不准还可以带一点兵去打仗呢,这样也好日后恢复名誉。”

彭德怀想了想说:“在庐山会议后,主席您曾问过,对我的决议案如何看,当时,我向主席作了 3 条保证。”

毛主席:“是哪 3 条?”

彭德怀回答:“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做反革命的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自杀。往后要是工作是不好做了,那就劳动生产,自食其力。”

毛主席听了彭德怀的话,感慨地说:“后面两条我还是记得,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你的问题那就让历史来做结论吧。庐山会议不过是历史的一段插曲,如今已过去了,我们要振作精神一同向前看。现在的我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该多为后代想想,多做些事情啦。”

说完这句毛主席便转过身,看向了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说道:

“战略后方最重要的是西南区,那里有各种资源,地理也适宜,大有作为。德怀同志去了,或许可以搞出一点名堂来。建立党的统一领导,成立建设总指挥部,交由李井泉同志为主,彭德怀同志为副。此外还有程子华同志。彭德怀同志去西南,这是党中央的政策。假如说有人不同意的话,那就让他来与我谈。”

讲完这些以后,毛主席再次转身对彭德怀说:“在我的选集里,如今还保存着你的名字。为什么一个人犯了错误,那就一定要否定他的一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一直未曾忘记过老战友彭德怀,他一直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彭德怀继续为党和国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午饭时分,毛主席等人和彭德怀等人一起吃了午饭。

饭后,彭德怀显得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谈通了。”

10 月 19 日,彭德怀找到杨尚昆,请他帮助自己解决去西南赴任的一些具体问题。

11 月 28 日,在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后,彭德怀便离开了北京,去往了成都,这时,距离彭德怀离开工作岗位,已是过去了 6 年。

1974年11月彭德怀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国家。

在他离世以后,周总理对他的骨灰做出了16字指示:“精心保管,时常检查,不准换盒,不可转移。”

后来军委办公厅派了两名军人到四川,要求他们与当地省委的三位书记见面。两位军人在见到三位书记后,就向他们传达了中央的这则个定:将彭德怀元帅的骨灰寄放于成都。

不过为了保密,骨灰盒上姓名会改成王川,这件事任何人不得泄露,日后假如没有中央军委的批准,彭德怀元帅的骨灰盒也不准任何人移动。

三位省委领导在商量后过后决定,这件事交给段君毅负责安排,接着又找来了省革委办事组的行政处副处长杜信,让他负责这件事。

杜信接过眼前的这个用粗木板钉成油漆尚未干的骨灰盒,便径直去往了火葬场办公室,去寻找火葬场的负责人。

这里的负责人辛师傅尽管说已是年过60岁了,可他办事却是十分的认真。

杜信对辛师傅表示,如今有个骨灰盒需要暂时存放在你这里,这件事是省委领导交代办的。

同时杜信嘱咐他,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骨灰盒必须要妥善的保管,不可以遗失。

第二,没有他或者省革委办事处的介绍信,其余任何人都不准取走这个骨灰盒。

第三,假如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都一定要及时与自己联系。

在临走之时,杜信再次叮嘱辛师傅这个骨灰盒务必要小心在意,不可以有半分差错。

就这样,彭德怀元帅的骨灰便在化名“王川”的保护下,安安静静地躺在了那里,当年整个火葬场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骨灰盒背后的故事。

后来邓小平同志亲自下令,要将彭老总的骨灰找到。

不久,中央的调查组便找到了此前担任四川省委秘书长的张振亚,向他询问起了是否曾收到过解放军亲自护送过来的彭老总的骨灰。

当时的张振亚皱紧了眉头,他开始搜索起了记忆,终于他想到了几年前段君毅曾让他将一个名叫王川的骨灰盒仔细地寄存在成都的火葬场。

于是他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此前办理过一个叫“王川”的人的骨灰盒。

看到有了线索,来访之人也是非常的激动,等等他们去玩骨灰保管室。看到了里面的架子里安安静静的放着一个骨灰盒,上面赫然写着“王川”。

当飞机载着这位共和国元帅的骨灰盒降落在北京机场时,这时候前来迎接的队伍中也是夹杂着一阵阵的哭泣之声。

彭德怀的侄女彭钢默默地走上了飞机,然后他进入到了机舱接过了自己伯伯的骨灰盒,回想起过去四年彭老总的最后一刻,她终于还是没有控制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1978年12月24日,在北京彭德怀老总的追悼会如期地召开,会场上,彭德怀的遗像高高挂起,他的骨灰则是放在了正下方,会场无比的庄重,之后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北京的八宝山国家公墓里。

在追悼大会上,张爱萍望着老首长的遗像久久不语,可是他的眼神里却是有着痛惜、尊敬、思念、更有深深的怀念……

回到家后,张爱萍依然无法平静下来,提笔写下了怀念彭德怀元帅的诗歌,《鹧鸪天·怀念彭总》。

“平江春雷半壁天,井冈星火信燎原。横刀立马中流柱,同拯神州换人间。卫真理,何惧权!刚正与民共尘缘。春风吹散庐山雾,元元追思万斯年。”

后来在谈到彭德怀时候,张爱萍说道:“像彭老总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多几个那该有多好。”

0 阅读:0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