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71年,朱元璋亲自为儿子朱标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娘竟是常遇春之女常氏,而并非功勋卓著的徐达之女。那么,这一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历史上,常遇春和徐达同为明朝开国勋臣,两人地位显赫。徐达,这位名将,作战能力出众,却未能将自己的女儿嫁入太子之府。朱元璋对朱标宠爱有加,重视之甚,更无法忽视仗义的徐达和他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为何却最终选择了常遇春的女儿常氏成为朱标的正妻?
这个问题引发了后世的很多讨论,其中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朱元璋为了平衡手下势力。毫无疑问,朱元璋在选择太子伴侣时有着深远的政治考量。他要在众功臣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常遇春和徐达虽同为开国功臣,但常遇春投靠朱元璋的时间要略晚于徐达,而常氏恰恰是常遇春的女儿,这就给朱元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政治把手。
更深入地探究,徐达在明史记载中,能力超群,心智非凡,然而却因性格耿直,不屑与淮西一帮同僚结党混迹。相较之下,常遇春更多展现的是直接的军事才能,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朱元璋可以依靠常遇春的力量,更何况常遇春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让人敬畏。如果将徐达的女儿嫁给朱标,或许会令淮西集团的力量变得更为集中,对皇权的稳定性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以上这些政治上的考量固然重要,但更现实、简单的原因是朱标和常氏年龄上的匹配。常遇春的女儿与朱标同年出生,朱元璋初为人父时,高兴之余便在朱标襁褓时期与常氏订下婚约。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鲜见,尤其是皇族之中,更是常见。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朱标与常氏早早定下婚约,这婚姻更多源于一种家庭之间的早年约定。
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朱标和常氏相继出生,朱元璋刻字以示庆祝,对朱标寄予厚望。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然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年龄匹配的伴侣。而彼时徐达的长女七年后的1362年才出生,这种时间差令她不能成为朱标的正妻。
1371年,朱标大婚,而此时常氏十七岁,符合古代婚姻年龄。而徐达之女年仅九岁,这显然不符合皇族婚配的礼制和实际需要。常氏自幼就与朱标定下婚约,这也使得她成为最为恰当的皇储正妻人选。这种讲究实际年龄上的配对远比政治上的考量更加直接有效。
古代皇族的一桩婚事,背后隐藏着无数权谋与策略,然而有时答案却是那样的单纯,如同人间烟火,常氏成为朱标的正妻,可能正是源于那种看似不起眼的娃娃亲约定。朱元璋在为儿子选择伴侣时,既有政治上的深思熟虑,也有一份纯粹的长幼定情,使得这段婚姻既显得合乎礼制,又贯彻了家庭之间的温暖情感。
在这段婚姻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朱元璋对朱标寄予的厚望及爱子深情。常某与朱标同岁,早早定下婚约,是家庭间友好和睦的象征。而权力筹谋背后,也隐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曾鹏
常遇春死得早,朱标的太子妃选常遇春之女,算是朱元璋对常家的补偿,所以大明军方之首徐达也不可能和一个死去的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