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沈从文为何自杀并放弃写作?汪曾祺直言:都是郭沫若害的

闲来唠史 2025-01-20 15:34:27
天翻地覆:1949年的沈从文

1949年,中国大地风云激荡,新旧交替之际,著名作家沈从文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是否要随大流南下?还是选择留在北平?这个抉择,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

就在沈从文踌躇不定之时,文坛大佬郭沫若的一篇文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沈从文的头顶炸开!这篇名为《斥***文艺》的文章,把沈从文等人划分为"红、黄、蓝、白、黑"五种反动作家,狠狠地批判了一番。要知道,郭沫若当时可是文艺界的一哥,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这下可把沈从文给惹毛了,这不是赤裸裸地给他扣帽子吗?

更让沈从文没想到的是,《斥***文艺》竟然在北大贴出了大字报,教学楼上还挂出了"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标语。这一下,沈从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一下子从北大教授的宝座跌入谷底,成了人人唾弃的"反动作家"。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沈从文的精神状态急转直下。他感到莫名其妙,委屈得要命,甚至产生了被迫害的错觉。在极度绝望之下,他甚至说出了"不如自己死了算了"这样的话。沈从文的儿子回忆说,父亲当时的压力太大了,感觉自己的路被堵死了,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情绪崩溃,在家中用剃刀割脖子、割手腕,还喝了大量煤油,幸好被及时发现,送医院抢救,才捡回一条命。这个自杀未遂的举动,充分说明了沈从文当时的绝望和无助。

文坛宿怨:郭沫若与沈从文的恩怨情仇

追根溯源,沈从文和郭沫若的恩怨,要从1930年说起。那一年,年轻气盛的沈从文,发表了一篇名为《论郭沫若》的文章,尖锐地批评了郭沫若的文学才能。沈从文直言不讳地指出,郭沫若的小说创作是失败的,他根本没有本事用笔描绘出有价值的时代缩图。这番话,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郭沫若的脸上。

郭沫若哪里能忍受这种奚落?他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沈从文,但话里话外透露出不屑一顾的态度。郭沫若自诩笔力雄健,根本不屑与鲁迅那样曲笔写小说。在他看来,写小说这种事,他还不放在眼里。当时的郭沫若,眼里只有鲁迅这个对手,沈从文在他眼中,连个毛都不算。

沈从文仿佛没有察觉到郭沫若的不悦,反而变本加厉地发表文章,接连写了《再谈差不多》《一般或特殊》《一种态度》《对作家和文坛的一点感想》等文章,字里行间都在挑战郭沫若的权威。这个时候的文坛格局,鲁迅已经去世,郭沫若成为了左翼文坛的领军人物。沈从文这番举动,无异于在虎须上拔毛,简直是自寻死路!

郭沫若虽然暂时按兵不动,但心中的怒火已经熊熊燃烧。他就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随时准备扑向挑衅他的沈从文。这场文坛宿怨,已经埋下了伏笔,一触即发。谁能想到,18年后,当局势风云突变,郭沫若终于找到了报复沈从文的机会,一篇《斥***文艺》,就把沈从文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沈从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年轻时的意气之争,竟然会埋下如此深重的祸根。他更没有想到,18年后的自己,会因为这场恩怨,陷入人生的最低谷,甚至走到自杀的边缘。

自杀疑云:沈从文精神崩溃的深层原因

1948年,当郭沫若的《斥***文艺》一文发表后,犹如一颗原子弹在沈从文的头顶爆炸。沈从文被划为反动文人,成为众矢之的。一夜之间,昔日备受推崇的文坛泰斗,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种巨大的反差,给沈从文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郭沫若笔下,沈从文成了一个"桃红色作家",他的作品《看虹录》《摘星录》被指责为"内容淫秽,意图蛊惑读者,削弱斗争意识"。更有甚者,郭沫若直指沈从文是有意识的反动派,禁止作家参政,居心叵测。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沈从文感到莫名其妙,委屈万分。他完全无法理解,自己的作品怎么就成了反动的代名词。

巨大的压力,如山一般压在沈从文的身上。他感到喘不过气来,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1949年3月,沈从文精神崩溃,割腕自杀,被紧急送医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沈从文却从此放弃了写作。他宣布金盆洗手,再也不写一个字。这个决定,让文坛震惊,也让无数读者扼腕叹息。

沈从文究竟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是《斥***文艺》给他带来的压力太大?还是他内心早已脆弱不堪?对此,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沈从文是自由主义者,他的思想在当时无法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才会遭到如此打击。

也有人认为,沈从文早年与郭沫若的恩怨,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源。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判,其实是在报一箭之仇。还有人指出,沈从文在心理上过于敏感脆弱,缺乏抗压能力,才会在压力下崩溃。

无论真相如何,沈从文自杀的举动,都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文学巨匠,就这样在风云突变中跌入谷底,不得不以自杀来宣泄内心的绝望。

殇别文坛:一代文豪的悲剧命运

沈从文,一个自由主义的旗手,一个敢于直言不讳的文学巨匠,在1949年的风云变幻中,却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坚持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当时的语境下,犹如一株离群索居的小草,注定要被时代的洪流无情地碾压。

当《斥***文艺》一文将沈从文推上风口浪尖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外界舆论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将他淹没;另一方面,内心的坚持和骨子里的倔强,又让他不甘心就此低头。沈从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必须在外部压力和内心拉扯之间,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这是一场沈从文个人的尊严保卫战。他不愿意委曲求全,更不愿意背叛自己的良知。沈从文宁愿以自杀的方式,也要捍卫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这种悲壮的抗争,令人动容,也让人唏嘘。

最终,沈从文选择了放弃写作,他宣布"此生不复着一字"。这个决定,等于是沈从文个体生命的自我保全。他用沉默来对抗时代的喧嚣,用退隐来守护内心的净土。这种放弃,不是怯懦,而是一种高贵的姿态,一种对自我的救赎。

沈从文就这样从文坛殒落,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叹息。他本可以在文学的王国里继续驰骋,本可以创作出更多不朽的作品,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沈从文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经历,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沈从文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唏嘘不已。他的自杀未遂和放弃写作,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谜题。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绝望,才能让一个文学巨匠走到这般田地?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脆弱?亦或是,两者皆有之?这个谜题,恐怕只有沈从文自己才能解答。

0 阅读:0
闲来唠史

闲来唠史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