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公安局原副部长,1966年被审查停职,后任国家安全部首任部长

谨记过去 2025-04-19 17:20:54

前言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这句铿锵誓言至激励着无数公安干警为维护国家稳定、人民安宁而奋斗。而这句话精神内核、用一生践行使命的,正是凌云。他自幼心怀壮志,在进步书籍的启迪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革命岁月里,他历经风雨,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砥砺前行。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他都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在公安与国家安全战线上,他凭借卓越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为国家安全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从水乡小镇到革命征程

浙江嘉兴如诗如画的水乡小镇,河网像灵动的丝带交织缠绕,水波似闪烁的绸缎轻轻荡漾,好似大自然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的梦幻桃源。1917年,凌云就出生在这宁静又迷人的地方。他的父母,是再朴实不过的农民,一辈子守着那几分薄田,过着简单清贫的日子。虽说家境不宽裕,可他们对凌云的爱却满得快要溢出来,倾尽所有给予他关怀与支持。

嘉兴老图

在这样充满烟火气的环境里长大,凌云打小就有着勤劳朴实的品性。他的童年和其他水乡孩子一样,在田间地头肆意嬉戏,笑声回荡在每一寸土地;在清澈的河里摸鱼捞虾,溅起的水花都是快乐的音符。然而,唯一不同的就是对知识的渴望。每到夜晚,那微弱的灯光成了他与外面世界对话的窗口,他如饥似渴地翻阅从镇上借来的进步书籍。这些书,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为他照亮前行的路,让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底悄悄种下了。

青春期的到来,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开了凌云内心深处的壮志豪情。他不再满足于小镇这方小小的天地,渴望像鸟儿一样,飞出这水乡,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时候,共产主义理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他。平等、自由、解放这些理念,就像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了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门,也让他坚定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决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可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对于凌云来说,这不仅是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看着国家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心里的怒火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1938年4月,凌云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那深沉得如同大海一般的爱,也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了为革命事业拼搏奋斗的征程。

陕北公学旧址

踏上革命道路后,凌云先后在山西新军教导第二师、山西青年军官教导团、晋绥军政民干部训练委员会工作。这些经历就像一块块坚实的基石,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他深入到基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真切地了解到他们的疾苦,也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1939年年底,因为他表现特别优异,被选派到陕北公学学习。这陕北公学,可是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重要摇篮,汇聚了无数优秀的革命青年。在这里,凌云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革命理论,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毕业后,他留在边区政府工作,负责保卫和调查等工作。在康生手下工作时,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兢兢业业,为保卫边区政府的安全付出了数不清的辛勤汗水。

1941年,凌云从山西前线调回中央直属机关,担任党委组织干事、保卫委员会秘书等职务。中央直属机关可是党的核心部门,肩负着党的组织建设和安全保卫等重要使命。在这里,凌云不仅深入学习了党的理论和政策,还学会了在复杂得像迷宫一样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参与了众多重要会议和活动的保卫工作,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赞誉。

不过呢,历史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平静的湖面偶尔也会泛起波澜。1942年至1943年,延安开展的“抢救失足者运动”给许多无辜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在这场运动中,凌云就像一棵挺拔的青松,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没有被错误的思潮吹倒。他心里明白得很,不能仅凭猜测和怀疑就给人定罪,必须依靠扎实的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于是,他跟着中央社会部的同志,积极开展甄别工作,就像一位公正的法官,努力为那些被冤枉的知识分子洗清冤屈。在陈龙的领导下,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工作,锻炼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也更加坚定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鬼子投降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凌云被派往山东,先后担任潍坊特别市委委员、市公安局副局长等职务。初到潍坊,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借鉴党在解放东北大城市后的公安保卫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像接管旧警察、补充新力量、搜捕潜伏敌特、整顿户籍人口等等。在他的努力下,潍坊的社会治安得到了极大改善,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云中的坚守与沉浮

1949年,那可真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解放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迎来了新生前的关键时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凌云临危受命,一下子挑起了好几副重担,成了济南市委委员、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府党组成员,还兼任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

解放战争图

那时候的济南,那叫一个乱!社会秩序乱成了一锅粥,经济也是一塌糊涂,国民党残余势力和特务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时不时地出来咬上一口,严重威胁着新政权的稳定。可凌云一到任,就像给济南这盘乱棋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他雷厉风行,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治安管理措施,就像给犯罪活动套上了紧箍咒,让那些坏人不敢再肆意妄为。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凌云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为济南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亲自指挥破获的一起涉及国民党特务的重大案件,那可真是大快人心!这起案件的侦破,就像一场及时雨,打击了特务势力的嚣张气焰,让济南的百姓看到了新政权的决心和能力,也让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1952年,凌云被调到中央工作,担任公安部一局副局长。刚到公安部,就赶上了广州“二陈案”的审理工作。这案子可复杂了,涉及广州市公安局局长陈泊、副局长陈坤的撤职逮捕,还有后续“梁侠特务集团”案的审理,环境就像一团迷雾,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凌云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始终保持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他尊重事实,敬畏法律,在复杂的案件审理中,一步一步地拨开迷雾,寻找真相。虽然“梁侠案”最后因上级意见未能结案,但他这种公正执法的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

饶漱石

1955年,凌云又参与了饶漱石、潘汉年和扬帆的“饶、潘、扬事件”的审理工作。这事件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涉及的人物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有人传言这案子的主意是凌云出的,但凌云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认为扬帆罪名里“重用、包庇 3300 多敌特分子”这一数字有所夸大,不过扬帆确实也该被审查。从这里就能看出,凌云在政治斗争中有着自己的智慧和谨慎,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就像下棋一样,落子无悔。

1962年,凌云等人在北京玉泉山学习。这学习经历可不一般,不仅提升了他的业务能力,还让他和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刘复之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学习期间,他和刘复之等人一起升任公安部副部长,成了彭真的“左右手”,还被称作公安部“四大笔杆子”,经常参与罗瑞卿部长召集的会议筹备工作。这玉泉山的学习,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大家的心田,让公安部这个团队更加团结,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团队基础。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公安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那场面真是让人感动。

可是,好景不长。1966 年,十年特殊时期如一场暴风雨般突然来临。公安部也未能幸免,被无端指责存在一个“地下黑公安部”。这莫须有的罪名,就像沉重的枷锁,将包括徐子荣、刘复之以及凌云在内的多位副部长困住。他们一边要接受审查,一边还要艰难地开展工作,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1966年8月,上级部门从军队选调了李震和施义之进入公安部。仅仅四个月后,徐子荣被撤职,凌云被停职。这一系列的变动,表面上看是人事调整,实则是特殊政治环境下权力斗争与错误思潮的体现。

在那个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时代,像凌云这样一心为公、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和卓越能力的干部,无端遭受打压,他们的命运就像被时代的漩涡卷进去的小船,身不由己。但凌云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或放弃,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相信真相终会大白,就像黑夜过后总会迎来黎明。

公安国安事业的守护者

1974年,凌云得以重新出山,投身工作。12月,一项意义深远的重任落在他肩上——作为公安部代表参与特赦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调研工作。这可不是一件轻松事儿,它背后是国家对历史问题审慎处理的坚定决心,更是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彰显。凌云心里清楚,特赦战犯工作就像是为历史这面镜子轻轻拂去灰尘,修正过往的偏差。这不仅是给那些战犯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更是国家向世界展示宽容胸怀与人道关怀的重要窗口。他一头扎进调研工作中,仿佛一位执着的侦探,深入到战犯们的生活里,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在他的耐心探寻下逐渐浮出水面。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细致分析与研究,凌云精心撰写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就像为特赦之路铺就了一块稳固的基石。1975年,全国人大依据这份报告,批准特赦了国民党最后一批战犯。当原国民党 12 兵团司令黄维代表战犯发言时,那一刻,历史的恩怨情仇仿佛在这特赦的阳光中渐渐消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特赦战犯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程序,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和人性救赎。它让我们明白,宽容和理解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化解多年的仇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这也给我们在处理当今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时提供了启示: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对立,或许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邓公应邀访美。这一历史性的访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激起了千层浪。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就像变幻莫测的天气,安全风险如影随形。邓公此次访美,就像在悬崖边上行走,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为了确保邓公的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凌云以特别助理的身份随行,肩负起了保障其安全事务的重任。在美国期间,凌云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掌舵前行。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精心安排各项安保措施,把邓小平保护得无微不至。

据凌云回忆录记载,访问期间曾遭遇暗杀危机。当邓公从宾馆下楼准备参加活动,即将上车时,一名男子突然疯狂地朝他冲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美方一名安全警卫人员反应迅速,果断将袭击者撂倒并控制,邓公在己方护卫人员的保护下,安全乘车离开。这一惊险的场景,让我们不禁为凌云和所有安保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点赞。

这次访美安保工作的成功,不仅仅是对邓小平个人安全的保障,更是为中美交流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它告诉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确保了安全,才能让交流与合作更加顺畅,才能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1983年,公安部部长刘复之向政治局申请改组中调部,将中调部全部与公安部的反间谍机构合并,成立新的部门。政治局批准后,国家安全部正式成立,67岁高龄的公安部副部长凌云出任国安部首任部长。在国安部部长的岗位上,凌云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战略眼光。他深知维护国家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建造一座坚固的大厦,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保障作为支柱,更需要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支持。因此,他在重视反间谍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统战工作建设。

他就像一位善于沟通的桥梁建筑师,积极与各界人士交流互动,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安全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他的领导风格独特而有效,思维敏捷,善于观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多变,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同时,他严谨务实,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安全部取得了显著成就。反间谍工作成效斐然,破获了众多间谍案件;统战工作不断加强,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筑牢了坚实根基。这让我们看到,国家安全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只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挑战。

2004年,因年龄原因,凌云离职休养。然而,他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始终心系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他时常与老同事、下属保持联系,了解国家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指引方向。2018年3月15日,凌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公安与国家安全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

结语

凌云一生功绩卓著,在革命战争年代投身公安保卫工作,参与诸多重要行动,为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稳定贡献力量;特殊时期坚守信念,后助力特赦战犯推动两岸和解;中美建交时保障邓小平访美安全;出任国安部首任部长,推动反间谍与统战工作成效显著。他为国家公安与国家安全事业奉献一生。如今,国家发展面临新挑战,我们应学习凌云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积极投身国家安全建设,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29
谨记过去

谨记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