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天津市委原书记,曾在天津和唐山两地救过天灾

谨记过去 2025-03-28 17:16:46

前言

从一个孤苦无依的孤儿,到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指挥官,再到天津抗洪抢险的总指挥,刘政的一生仿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再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历程。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刘政都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挺身而出,成为了时代的楷模。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他不断前行?他又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为一位传奇将军的?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探寻刘政将军背后的故事。

从自给自足到革命先锋

1922年金风送爽的10月2日,河北省博野县凤凰堡,一个恬静而不起眼的村落,迎来了一声清脆的啼哭,那是新生命刘政的问世。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如同那个时代的中国,外有列强如狼似虎,内则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这艘古老的东方巨舰在风雨中飘摇不定。小刘政,出生不久便失去了双亲的庇护,成了风中孤叶,却也在这凄风苦雨中,锤炼出了一副坚韧不拔的筋骨。

网图

孩提时代的他,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不仅自给自足,还常帮着村中的长辈耕作。那沉甸甸的农具,在成人手中尚显吃力,何况是个孩童?但小刘政从不言苦,他的眼眸里,总是闪烁着对外界的好奇与向往,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夜幕降临,村头的篝火旁,老人们讲述着英雄们的传奇,小刘政听得如痴如醉,那些英雄豪杰为国捐躯的壮举,像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革命的火种悄然点燃。

转眼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中华大地,民族存亡悬于一线。年仅十五的刘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征途,加入了基干自卫队,担任起文书的职责。为何一个半大孩子,会选择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只因他胸中怀着炽热的民族大义,坚信共产主义的曙光能照亮中国的未来。在队里,他勤勉好学,深知知识的力量,不断提升自我;他事无巨细,悉心料理队务,笔迹工整,文件有序,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

1938年的金秋9月,对刘政而言,是生命中的一个华丽转身,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信念如磐石般坚定,为民族解放,他甘愿奉献一切。从博野县基干自卫队的文书,到八路军第三纵队的排长、小队长,再到冀中军区第九分区的特派员,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是他成长的磨砺,每一场战斗,都是对他意志的锤炼。

提及百团大战,那场震撼世界的战役,刘政所在的部队肩负着攻克敌寇据点的重任。敌人的炮火如暴雨倾盆,子弹密如飞蝗,而刘政,却如猛虎下山,一马当先,引领着战士们勇往直前。在他的激励下,战士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最终将据点攻克。这一战,不仅彰显了刘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映射出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网图

冀中的反“扫荡”斗争,同样惨烈异常。刘政率领游击队,与敌寇在地道战中展开了智勇较量。地道,是冀中人民的智慧结晶,刘政深入研究其战术,巧妙布局,设伏陷阱,让敌人如入迷宫,屡屡受挫。这些战术,不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更为抗战史书写了宝贵的一章。

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刘政继续奋战在革命的前沿。从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的营长、参谋长,到团长,他身经百战,每一次都冲锋在前,战功赫赫。1947年夏,解放沧州的战役,尤为惊心动魄。沧州古城,彼时已成国民党军的顽固堡垒,城防坚固,敌寇负隅顽抗。战斗伊始,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战场瞬间化为一片火海。

右二受伤的刘政

刘政,作为主攻营营长,率部向敌发起猛攻。然而,敌人火力凶猛,战友接连倒下,刘政也不幸身中三弹,鲜血染红了战袍。战士们心急如焚,欲将他抬下火线,他却挣扎着拒绝:“我不能离开!我要与战士们并肩作战至最后一刻!”旅长闻讯赶来,心疼不已,命令必须将他送下战场。刘政依旧坚持,高呼:“不夺沧州,誓死不休!”他的声音,在硝烟中回荡,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最终,他们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攻入了城内。而刘政,却因失血过多昏迷,经全力抢救,方从死神手中夺回一命,但身上留下了永恒的伤痕。

战后,刘政因功勋卓著,被荣记大功,他的英勇事迹,在军中传为佳话,激励着无数人为解放事业奋勇前行。对他而言,这只是革命生涯中的一段插曲,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战斗仍在继续。养伤期间,他未曾懈怠,争分夺秒学习军事理论,为未来的战斗蓄势待发。伤愈归队,他再次带领战士们南征北战,愈发勇敢坚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守护国家与人民的英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万物急待复苏的年代,世界舞台被美苏冷战的阴霾所笼罩,国家安全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刘政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国家建设的洪流之中,他如同一枚坚韧的螺丝钉,紧紧嵌入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汗水与智慧,为这片土地的稳定与繁荣奠基。

抗美援朝图

刘政此时也从二〇〇师六〇〇团的一名普通战士,凭借过人的军事天赋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迅速成长为该团的灵魂人物——团长。而后,命运的召唤将他引向更广阔的战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六十七军一九九师的副师长,踏上了抗美援朝的烽火之路。

朝鲜战场,那是一片硝烟弥漫,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国家尊严与民族血性的较量。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凶猛的美军,刘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智与无畏的战斗精神。他,如同一位冷静的棋手,在炮火连天的棋盘上,运筹帷幄,巧布战局。一次,敌军炮火如暴雨般倾泻,我军阵地岌岌可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政挺身而出,亲临前线,双眸如炬,洞悉敌情,迅速调整战术,引领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发起反击。他,身先士卒,那勇往直前的身影,如同一束穿透硝烟的光芒,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最终,敌军被击退,阵地得以保全。刘政的英勇,赢得了朝鲜人民的深深敬意,两枚沉甸甸的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见证了他在这片异国他乡书写的辉煌篇章。

刘政(前排右三)与朝鲜人民军战友合影

归国之后,1952年,刘政踏上了66军的新征程,于天津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他的军事传奇。从副参谋长到参谋长,再到副军长、军长,他深知部队建设的重量,为提升66军的战斗力,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强调军事训练的严苛,重视纪律作风的塑造,一批批军事人才在他的栽培下茁壮成长,66军也因此成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

1963年,天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暴雨如注,独流河、子牙河水位陡涨,城市化为泽国,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威胁着数百万生灵的安全。在这危急关头,刘政临危受命,成为抗洪抢险的总指挥,率领66军将士,誓死保卫天津。他,手执铁锹,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筑埝固堤,身影在泥泞中穿梭,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照亮了抗洪的征途。“同志们,此乃生死之战,我们务必全力以赴,守护天津城!”刘政的声音,穿透风雨,坚定而有力,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45天的艰苦鏖战,洪水终被驯服,天津城重焕生机,刘政的双手布满了血泡与伤痕,但他的心中,却洋溢着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的真谛。

毛主席在天津接见党政军领导(后排右三为刘政)

随着“十年运动”的风暴席卷全国,天津亦未能幸免,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为稳定局势,中央委以刘政重任,他成为天津市军管会主任、市革委会副主任及市委书记,肩负起守护天津安宁的重任。他深知,天津的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宁与发展。于是,他迅速组建军管队伍,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和革命良知,保护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党外知名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当红卫兵冲进一位老教授家中,欲行批斗之时,刘政闻讯即至,严厉制止,亲自护送老教授安全离开,那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简单而质朴,却饱含了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职责的坚守。在他的领导下,天津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城市再次焕发生机。

唐山地震中的英雄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巨震,如同一只愤怒的巨兽,猛然间吞噬了唐山——这座承载着百年工业辉煌的重镇。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历史的车轮狠狠颠簸,24万余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于无垠的黑暗,16万多人在废墟中重伤呻吟,整座城市化为一片苍凉的废墟。房屋,那些曾遮风挡雨的坚固堡垒,此刻却如孩童的积木般脆弱,轰然倒塌;道路,裂开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口子,宛如恶魔的爪痕,纵横交错于大地之上。人们在黑暗中哭泣、呼喊,盲目地奔逃,却寻不到一丝光明的方向。那场景,让每一个亲历者或目睹者,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唐山地震

就在这绝望之际,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乘坐直升飞机,如天降神兵般匆匆赶来。随行的,还有那位铁骨铮铮的将军——刘政。当飞机缓缓降落在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刘政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惨烈的画卷,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仿佛有一把无形的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头,痛彻心扉。

刘子厚书记紧紧握住刘政的手,那眼神中,既有信任如磐,又有重托如山。他深情地说:“老刘啊,这大难当头的,就靠你们解放军了!”这简短的话语,却如千钧之重,不仅是对刘政个人的嘱托,更是对整个解放军队伍的殷切期望,是万千生灵在绝境中的最后呼唤。

刘政这位坚定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子弟兵,在这危难时刻,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肩负起了抢险救灾的重任。他迅速指挥部队展开行动,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如同一头勇猛的雄狮,带领着官兵们一头扎进了废墟之中。在那堆积如山的瓦砾中,他用手一点点地扒开碎石,寻找着每一个可能幸存的生命。他的身影,在废墟中不停地穿梭,就像一道穿透黑暗的光明,给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刘政不仅关注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时刻牵挂着他们的生活。他迅速组织官兵们搭建帐篷,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遮风挡雨的天地;发放物资,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来维系生命之火;开展医疗救治,让那些受伤的灵魂能够得到及时的抚慰。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如同一股股暖流,汇聚成爱的海洋,温暖了每一个灾区人民的心田。

刘政深知,只有尽快让灾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才能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重建自己的家园。于是,他积极投入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带领着大家用双手,一砖一瓦地为灾区人民筑起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他的付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尊敬,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谦逊和低调,把那些荣誉当作前进的动力,激励自己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刘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他深知,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良好的家风是社会风气清新的源泉。因此,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从不给予他们任何特权。他的次子刘江朝,大学毕业后希望到军师机关工作,图个轻松安逸。但刘政却坚决不同意,他毅然让刘江朝去基层连队锻炼。在基层的磨砺中,刘江朝经历了风雨,也见证了彩虹。那些艰苦的日子,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也让他的心灵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刘政夫妇与子女

到了1985年,六十六军被取消了编制。这对于刘政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的重创。但他的心中,没有沮丧,只有坚定的信念。他决定将自己余生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离休之后,他依然心系党和国家、部队的发展,经常参加活动,为年轻人指引方向。他还撰写了许多回忆文章和书籍,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化作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9年1月27日,这位传奇的老将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7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悲痛欲绝,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刘政用他的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军人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铭记刘政这位英雄的名字,铭记他的故事,铭记他的精神。

结语

刘政将军的一生,是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小历经磨难,却坚韧不拔,毅然投身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国家建设、抗美援朝等作出巨大贡献。在灾难面前,他挺身而出,抗震救灾,赢得人民赞誉。家庭教育严格,家风正派。离休后,仍心系党和国家,传递正能量。刘政将军的精神永垂不朽,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这位英雄,学习他的勇敢、担当和奉献。你的心中是否也被刘政将军的事迹所触动?欢迎留言评论,分享你的感受。

0 阅读:9
谨记过去

谨记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