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不带我们玩,中国后来居上!还有比美国高端的芯片!

宇宙天文馆 2024-07-11 23:35:42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基地,建成之后,我国一直希望与之进行合作,却没有成功,既然如此,那就只好造一个中国的空间站了。

2021年4月29日,我国将天和核心舱送进预定轨道,标志着天宫空间站正式开始建造,至2022年,整体的“T”字型结构已经全部建成。

随后我国在空间站的一系列太空研究让世界瞩目,特别是高端的宇航级高速处理芯片,已经超越美国。天宫空间站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我国的宇航级芯片有多先进?

不带中国玩,倒逼中国空间站问世

国际空间站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导,联合了16个国家共同建造,2010年开始全面投入使用,曾有19个国家的宇航员,乘坐美俄两国的飞船造访过国际空间站。

我国一直希望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合作,让我们的宇航员也能够在太空开展研究,但2011年,美国冻结了中美官方航天合作,彻底不带中国玩了。

那怎么办?中国的航天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空间站,才可以在太空进行各种实验研究,还能怎么办,只能自己造。

实际上,我国1992年制定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当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希望在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进步发展。

但现在不要说学习了,任何合作机会都没了,空间站的建造只能加快脚步。2006年,天宫一号空间站正式立项,杨宏担任天宫一号的总设计师。

他在1992年我国刚刚确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时,就已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工作,当时只有29岁,多年来全程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

杨宏曾谈到,我们想跟在别人后面跑,可即便这样人家也不带你玩,只能立足于中国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研发。

空间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众多行业、部门的协同,杨宏表示,我国可以实现全国大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按照一套体系,实现航天系统内外乃至各个相关领域齐心协力的合作,没有这个基础,如此大的工程难以实现。

2011年,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发射,进行与运载火箭的对接实验,杨宏也成为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他要考虑如何实现从“空间实验室”到“载人空间站”的过度,这是空间站工程最重要的一步。

经过十年努力,2021年,天和核心舱顺利发射,随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成功,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抵达空间站,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到空间站“出差”的中国人。

截至2024年初,从神州十二号到神州十七号,共有6批宇航员到太空“豪华酒店”工作生活,预计2024年,神州十八号、十九号将载着新乘客光临空间站。

天宫空间站已成为世界“唯二”的太空研究基地,与国际空间站相比,它有哪些特点呢?

走进天宫空间站

宇航员们形象的称天宫空间站是太空“两室一厅”的豪宅,这座“T”字型的豪宅的确不俗,具备了众多的太空科研功能。

它由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神舟载人舱,天舟货运舱五个部分组成,同时具有扩展功能,以后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对接更多的舱室。

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在空间站发回的视频中,看到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在这里,算是空间站的“大厅”。

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则主要进行各项太空科学研究,支持多项生物学、材料学、基础物理学方面的实验,问天实验舱可以支持出舱活动,梦天实验舱则具备载荷自动进出舱的能力。

神州载人舱是宇航员们的交通工具,相当于“太空豪宅”配备的“豪车”,可以搭载宇航员往返于太空站和地球,天舟货运舱则相当于“快递小哥”,各类物资材料都通过它来运送。

相比国际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并不大。国际空间站的总重达到419吨,内部活动空间有1200立方米,物资容积有916立方米,可供6到7名宇航员同时工作,短期内可供9人同时在轨。

天宫空间站总重为90吨,平时可以容纳3人工作生活,短期可接纳6人,虽然没有国际空间站那么大,但天和核心舱的长度有18米多,舱体最大直径4.2米,超过了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室,如果要说“舒适度”,天宫空间站无疑更胜一筹。

天宫空间站还将搭载“巡天号光学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巡天望远镜”,预计将于2023年以后发射,它将和天宫空间站同轨伴飞。

巡天望远镜的口径达到2米,分辨率与美国哈勃望远镜相当,但却具有超过哈勃300多倍的视场,这就意味着哈勃一年观测所获得的数据,巡天一天就可以完成。

同时,巡天不仅可以遥望深空,还可以回眸地球,实现了天地共同观测的功能,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它肩负着一系列重要的科研使命,将去探寻天体形成与演化的规律、暗物质暗能量的真面目,并且开展宇宙学的各项研究。

天宫空间站首次使用了柔性太阳翼电池,它就像是一把我国传统的折扇,展开后面积可达130平方米以上,收拢后只有一本书的厚度,是传统刚性太阳翼的十五分之一,这为空间站的能量提供了可靠保障,并且大大节省了空间。

还有一项“黑科技”让世界瞩目,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它就像是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将“大脑”的指令,准确无误的传递给空间站的机械臂,再由机械臂完成货物搬运、舱体检查,以及悬停飞行器捕获这样的任务。

在天宫空间站的众多科学研究当中,宇航级芯片成为很多国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多强呢?

中国太空芯片的科技突破

很多人对于手机、电脑等产品的芯片并不陌生,但宇航级的太空芯片是什么呢?

比如说,天宫空间站要把获得的大量数据、图片、视频等等资料传回地球,就需要有稳定、高效的芯片进行工作,我们日常见到的芯片可以使用吗?答案是不行。

在太空环境中,芯片至少要经受住三重考验。

首先是强辐射干扰,太阳风暴、宇宙射线、地球大气层的辐射带等等都会产生高能粒子和射线,会对芯片内部的电路会造成干扰,甚至直接使芯片损坏,这也是太空环境中最显著的特征。

然后就是在真空环境中,散热非常困难。地球上的空气会流动,可以帮助散热,但在真空环境中,根本不可能有空气存在,这会导致芯片无法有效散热,性能严重下降,寿命也会缩短。

普通的手机或电脑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都会因空气稀薄,散热困难而发生故障,何况是在太空当中。

第三就是极端温度的威胁。空间站的轨道距离地表约400公里,物体冲着太阳的受光面温度可以达到150度,背光面的温度则低至零下127度,温差近300度,这种极端的温度,不要说看似娇贵的芯片,一般的材料都经受不住。

此前,国外的太空芯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却拿着钱也买不到,在天宫空间站立项之后,我国只能通过自主研发来提前布局,否则肯定会被“卡脖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宣布,美国目前使用的太空芯片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上的RAD750处理器,所使用的芯片为250nm,时钟频率为118兆赫,性能还不如普通的智能手机。

而我国的太空芯片制程仅为16到28nm,目前已有超过20款高性能芯片通过了测试,遥遥领先美国芯片,这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最重要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将芯片的测试与研究放到太空中去做,经过在空间站中的测试,这些芯片将更符合各类航天器的需求,和地面上比起来,太空环境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进行芯片研发自然会事半功倍。

美国目前还在使用30年前的太空芯片,为何不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研究呢?

按照约定,所有进入国际空间站的载荷都要让参与国知情,并且不能用于军事用途,美国不希望其他国家得知自己的“机密”,所以就放弃了在太空中进行芯片研究。

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是属于自己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我国空间站并未对其他国家关上大门,只要向我国提出申请,经过评估后达到标准,就可以在空间站上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已有27个国家向我国提出申请,17个国家的实验项目得到了批准。

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带头不带中国玩的美国也提出了申请,只不过很遗憾,他们项目的科学价值没有达到我国的标准。

不出意外,未来天宫空间站一定会迎来外国的朋友,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一贯是我国的主张,探索太空也不例外。

在茫茫宇宙面前,地球村的每位居民,都应当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0 阅读:83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万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