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带动协同创新贵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剑指千亿

天眼新闻 2025-02-25 07:00:18

2月22日,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巡线员杨丽正在对刚下线的产品进行“体检”。她身后,60余台机械臂正以0.1毫米的精度制作车身骨架,原料车在规定路径穿梭送料。这个智能工厂正以55JPH(每台机器每小时生产55个产品)的行业领先效率,为“电动贵州”战略输送着精密零部件。

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在作业

“每个焊点都是安全承诺。”杨丽表示,产品下线后,首先要通过外观确定是否有划痕、刮伤、变形等问题,其次还要确保每个焊点的准确以及零件的完整。“这批产品是为贵州吉利汽车银河E5配套的,绝不能带‘瑕疵妆’出厂。”杨丽边说边检查产品。

作为吉利汽车西南地区核心供应商之一,这家占地3.3万平方米的工厂正在进行一场柔性制造的深度实践。

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员工正在检查刚下线的产品

“通过模块化设计平台,该产线仅需更换部分模具、调整机器人编程以及改变装配工艺,即可实现从轿车生产到SUV生产的无缝转换。”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涛指着正在切割模具的机械臂介绍道,“该生产线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灵活切换生产不同型号的车辆,无论是传统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能快速适应,高效生产。”

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零件

这种敏捷的制造能力与“电动贵州”战略形成共振——2024年3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召开后,企业快速启动8000平方米三厂建设规划,将配置全封闭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政策给予的工业用地优惠和研发补贴,让我们敢于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肖涛透露,企业正聚焦零部件轻量化与集成化,计划五年内推出三款行业领先产品。

距此1公里的吉利贵阳制造基地,总装线每120秒便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2024年该基地产量突破10万辆,成为贵州省首个民营单体制造业百亿级企业。

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中央控制台

“银河E5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同时我们已启动下一代车型研发。”贵州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造车成功的关键,离不开企业密切协作、政府高效服务、产业生态赋能。近年来,贵阳市观山湖区通过前瞻布局和龙头企业“吉利”的带动,深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体系,目前已拥有30家汽车配套零部件企业,产品覆盖电池、冲压件、座椅等多个领域。2024年,观山湖区汽车及配套产业支撑作用凸显,实现产值超16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9%。

贵阳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调整生产参数

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能量在更广维度裂变。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内,12家企业和高校共建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正攻关固态电池技术;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工匠班”每年定向输送500名技术工人;宁德时代50GWh锂电池项目即将投产;华为数字能源创新中心挂牌运营……数据显示,近三年贵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专利增长167%,2025年产业规模剑指千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娟

编辑 徐然

二审 施昱凌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0 阅读: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