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农事渐起。威宁各育苗基地迎来生产高峰,蔬菜种苗订单火爆,科技化、规模化的育苗模式正在为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走进位于草海镇的贵州江楠育苗中心智能化育苗大棚内,绿意盎然的菜苗整齐排列,务工群众熟练地操作着各式各样的自动化机械,播种、摆盘、浇水、施肥、移苗,“科技赋能”与务工群众的巧手交织,奏响了春耕的序曲。

务工群众摆放育苗托盘(彭凯 摄)
“在去年12月初就培育的第一批次蔬菜苗,共计一千多万株,现在已经满足出苗条件,正在陆续交付给种植户。目前我们中心又接到了五百多万株的育苗订单,现在正加紧组织工人播种。”据贵州江楠育苗中心负责人严天飞介绍,为了保障春耕生产的有序开展,育苗基地年前就有序开展了育苗工作。爆单的菜苗需求,不仅填满了大棚内的育苗床,就连棚间隔离处的地面上,都摆满了育苗托盘。
科技助力,跑出春耕“加速度”。在育苗中心内,务工群众仅需简单操作遥控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数字化温湿度调控系统、自动化播种机等机械,即可实现精准育苗管控。2024年,该中心通过“客户定制品种”和“代培种子”两种模式,培育优质蔬菜种苗8000多万株,满足供应6万亩蔬菜基地栽种用苗需求。

务工群众操控自动化播种机进行播种(彭凯 摄)
在育苗大棚外,来自小海镇营丰村蔬菜基地的负责人程志,正在将一捆捆嫩绿的菜苗打包装车。“这两万株牛心甘蓝菜苗,装好就运回基地移栽,这都是年前就下的订单了。我们基地在育苗中心总共订了40多万株菜苗,从往年的种植成效来看,这里的优质菜苗,移栽成活率比传统培育方式提高三成多。”程志说。

程志前来取走订购的菜苗(彭凯 摄)
“家门口就业”绘就民生暖色。“播种、摆盘、出苗,操作都很简单,熟练了就不累。”务工群众李正美在育苗中心工作了5年,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成为“顾家增收两不误”的典型代表。像她这样常年在育苗中心工作的务工群众,在育苗中心有30余人。在每年用工的高峰期,该中心可吸纳周边务工群众近百人,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共富链条。
据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统计:2024年,全县蔬菜产量突破104.36万吨,种植63.14万亩,集约化育苗达9000万株,带动184家经营主体扎根沃土。2025年,这片“高原菜篮子”更将锚定实现集约化育苗1.3亿株、120万吨总产量的新目标,以科技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育苗中心负责人严天飞在查看育苗情况(彭凯 摄)
古韵新篇,绿色产业的“诗与远方”。 从“夜雨剪春韭”的朴素诗意,到“集约化育苗1.3亿株”的产业前景,威宁正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发展再创新高。现如今,苏轼笔下“味如蜜藕更肥醲”的霜打蔬菜,在威宁高海拔冷凉气候中更显甘甜,成为粤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的“抢手货”;而陆游诗中“时绕麦田求野荠”的农耕智慧,正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升级为科技助力的现代“智慧农业”。
通讯员 彭凯 毛宁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