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学使人类制造出飞机、火箭等飞行器,同时也把人类航天技术的研究带入一个死胡同,致使目前我们还没有造出更快的飞机以及达到光速的宇宙飞船。要制造出达到光速甚至超光速的飞行器,只能应用另一种更大的力作为动力!什么力?静电力! 当然,如我们能直接俘虏一架巨型UFO的话,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开了。
UFO为什么大多是碟形或圆盘形?
这与UFO的动力有关,也与安全性有关。飞船底部形成的是一个做圆周运动的“电子旋风”,所以这就要求UFO是圆形才更平稳;另外碟形、圆盘形又可以保证UFO之间不会发生相撞事故。UFO的外壳是带有大量相同电荷的,所以近距离的UFO之间会存在强大的静电斥力,如果UFO的外形又是碟形或圆盘形,在这两个条件下,就算满天都是UFO并做高速乱飞,也不会发生UFO间的相撞事故。所以,人类未来的飞行工具也将以碟形、圆盘形为主。
UFO的通体发光现象。
晚间观测到的UFO有通体发光的现象,这是因为UFO的外壳带有强大的电荷,强大的电荷电离UFO周围的空气而发光。 也有的UFO没有通体发光的现象,这是因为这种UFO的外壳所带的电荷相对较少,它们底部的电子枪则会喷出较多的电子。因为UFO的动力大小取决于Q1和Q2乘积的大小,而不是UFO外壳所带的电量一定要达到多少。
飞碟进入大众视野是1940年代之后的事。而人类第一个会飞的碟子的历史肯定要比那更久一些。1938年,美国加州青年弗莱德莫里森(Fred Morrison)就在家门口附近的海滩上以每个25美分的价格售卖金属蛋糕盘子供游客们扔来扔去玩耍了。那个时候一个蛋糕盘子在烹饪用品店里的价格是5美分。
后来,莫里森参了军,在二战中当了一名飞行员,打完仗回来继续卖盘子,他改用塑料,并且改进了空气动力学设计,申请了专利,并在1958年把“飞盘”的专利卖给了另一个美国人理查德·科奈尔(Richard Knerr)。
科奈尔是个营销天才,他让全球无数人和宠物狗的生活更有了一些乐趣。另外,他还是呼啦圈的始作俑者。盘子飞起来跟飞机飞起来并没有太大原理上的不同,当上弯下平的剖面以一定的角度穿过气流就会产生升力。
至于为什么气流会乖乖流过剖面或者如何计算升力,这就不是三两句话甚至三四页公式可以说清楚的了。否则,也不会有那些真实的碟形飞行器出现了。
1942年,美国老牌航空企业沃特(Vought)向美国海军下一代建在战斗机招标投下了一“张”奇特的标书。之所以说是一张,因为沃特的设计是一张“飞饼”。传统以及现在大部分的飞机设计是一个圆柱形的机身插上一对或者几对翅膀,而沃特的设计是用一个碟状的结构同时承担机身和机翼的功能。
这样的好处是算起来机翼面积非常大,想来可以有非常灵活的操纵性能。以及在碟子前面巨大的螺旋桨吹拂下,它预计可以产生很大的升力,缩短起飞降落的距离,这对在狭窄的航母上起降飞机非常重要。
沃特先后研发生产了比例缩小的验证机V-173和全尺寸的原型机XF5U。试验的结果还不错,以不寻常的设计基本上达到或者超过了同时代传统构型飞机的指标,并且在低速性能上确实有所超越。然而,倒霉的是,它的出现恰逢世界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时期,二战结束前后,喷气机出现并迅速取代了螺旋桨飞机。飞饼的使命就此终结。
现如今,美俄包括中国的科学家,也一直在致力于碟状飞行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要想造出UFO,需要实现如下关键技术:
(1)精确充电及放电技术
参考特斯拉高压发生器或范得格拉夫起电机或静电起电机,虽然这些装置可以实现但还是比较复杂笨重,也有可能利用高能光子激发飞碟表面电子电离的方式来控制充放电,还有一种办法是在地表利用激光照射飞碟表面并将空气电离形成一条通路,通过地球表面的正电荷为飞碟充电,这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最好是广阔无际的地表湿润的平原地带,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2) 核聚变堆的小型化
这也是一种推测,太空飞行才需要用到。如果飞船本身不能解决能源问题实现自主充放电,那么就需要经常充电,其续航能力就不能保证,核聚变堆的小型化是最佳选择但难度较大,小型核裂变装置有可能成为过渡方案;
(3)常温超导技术
是实现磁控约束核聚变及其小型化的关键技术,但如果是在太空低温环境则容易很多。
以目前人类技术,第一点不难,可通过在地面设立充电站实现一个地表飞行的飞碟装置理论上是可以的,关于地球表面电荷的利用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而要想真正实现空天飞碟还要很长时间,预计在一百年内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