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火车站,人潮涌动,他们匆匆穿梭,有的带着对城市的憧憬,有的怀揣着对乡村的眷恋。
城市的霓虹与乡村的星光,似乎在这些旅人的眼中交替闪烁。有人说,不出五年,将有一半人被“打回原形”,重新踏上归乡的路途。
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这些曾在城市中奋斗的身影,选择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在城里,每天一睁眼,吃喝拉撒都花钱城市的高房价无疑是促使人们离开的主要推手之一。正如澎湃新闻报道的那样,高房价正在加剧城市的人才流失。
研究表明,房价的每一次上涨,都可能导致更多大学生,选择离开他们在大学所在城市的就业机会。
许多年轻人发现,尽管他们在城市有较高的收入,但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他们很难积累财富,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负债人群已接近8亿人,人均负债高达14万元。
房贷断供现象在一些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背景下。
房价的下跌导致许多房主的贷款余额,超过了房屋的市场价值,迫使他们选择断供,这不仅意味着失去房屋,还会对他们的个人信用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那些高杠杆买房的人群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例如,在无锡,一位购房者在2017年贷款150万元购买了房产,月供高达8800元。
随着房价下跌和收入减少,他们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还贷压力和房产贬值的风险。
这样的案例在其他城市也屡见不鲜,许多高杠杆买房者,在房价下跌和收入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回到农村以减轻经济负担。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研究表明,中国居民每年还本付息的规模在过去十年间大幅攀升,居民的偿债比率也在上升。
这种高负债率,使得许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可能导致家庭财务困境和生活水平下降。
城市中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开支,像一道道无形的墙,让许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感到窒息。
根据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的《中国34城生活压力榜》,深圳、北京和上海因其高昂的住房和生活成本,位列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之列。
以深圳为例,租住一套39平方米的一居室,竟需支付超过月收入的一半。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活成本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农村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这为那些在城市中感到不堪重负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农村的住房成本远低于城市,许多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屋,无需承受高昂的房租或房贷。此外,农村的食品和日常用品价格也更为亲民,使得生活更加经济实惠。
在农村,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对于许多在城市中奋斗多年的人来说,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享受那份久违的亲情和乡情,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同时,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不断加大,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高速公路和高铁的覆盖,让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农村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居住选择。
打螺丝的岗位也变少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显示,发达经济体中约有60%的就业岗位,可能受到AI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些劳动密集型、重复性高的行业,如制造业、数据处理和客户服务等。
在我国,自2013年以来,制造业每年平均减少约200万就业岗位,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企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
AI技术的普及,使得机器能够替代人类完成许多传统任务。例如,富士康在深圳工厂引入机器人,导致数千名工人失业,这只是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一些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东南亚和非洲,这也对劳动密集型岗位产生了影响。
面对就业市场的这些变化,许多打工人开始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一些选择回到农村或转向服务业、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这些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且工作时间相对灵活。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已占总数的53.8%。
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技能提升和再培训成为了打工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
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打工人提升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跨省或跨区域就业也成为了一些打工人的选择。澎湃新闻报道,2020年跨省就业的农民工数量有所减少,但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却有所增加。
许多农民工选择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内中心城市就业,如成都、西安和贵阳等地。
还有一些打工人选择回流农村或在本地就业,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工地也少了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新开工面积从2亿平方米激增至20.9亿平方米,累计增长了惊人的9.3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和房地产市场的日趋饱和,建筑工人的需求开始出现转变。
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房屋施工面积为838364万平方米,比上一年下降了7.2%,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悄然转型。
2020年,建筑业劳动力为5366.9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60.45万人。
这不仅反映了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更突显了建筑工人老龄化的严峻问题。
预计到2025年,45岁以上的建筑工人占比将接近50%,这些年纪较大的建筑工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建筑行业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体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工作机会也在减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安全考虑,出台了限制建筑企业使用超龄工人的政策。
例如,上海市在2019年就颁布了相关规定,这些政策虽然出于保护工人安全的好意,但也无形中加剧了年长工人的就业难题。
与此同时,建筑工人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对这个行业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民数据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建筑劳务工人占比高达38.78%,而24岁以下的劳务工人仅占3.89%。
这反映出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而对辛苦的建筑工作敬而远之。
返乡创业者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农村大地涌动——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带着梦想和知识回到乡村,成为新时代的返乡创业者。
在新疆昌吉州,任伟的返乡创业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他不仅通过科学种植流转了上万亩土地,更通过开设农资店,分享种植经验,帮助当地农户实现了增收。
这样的故事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不断上演,返乡创业者们正利用现代技术和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转型。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在2020年已达到6000亿元,并预计在2023年将吸引30亿人次游客。
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更促进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95后女孩胡杨就是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家乡特产,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的典范。
电商领域,同样成为返乡创业者的重要舞台。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在2021年达到4221亿元,并预计在2022年将增长至5293亿元。
这些返乡创业者利用电商平台,将农村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极大地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返乡创业者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更多的年轻人将投身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资料如下:
【1】城见|高房价是否导致了城市人才流出?
【2】林采宜:中国居民的债务压力有多大?
【3】进厂大学生自述:单休、月薪不过万,要不要留下?
【4】人类要下岗了!富士康刚刚宣布裁员1000名!全部用机器人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