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收藏!超全西街游玩攻略来啦

清源山下视 2025-02-18 17:25:28

泉州西街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西街是一个充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地方,也是游客和当地人必访的打卡圣地,更是泉州的标志性地点之一。

这条古街区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宛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链,串联起泉州唐宋以来众多文物古迹、古街古民居以及名贤逸事、民间传说。

早在宋朝时期,它就象征着泉州的繁荣。这里不仅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千年沧桑巨变,展示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更好地游览西街吧!

PART 01

泉州西街简介

西街位于泉州市鲤城古城区内,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有保留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它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缩影,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成街已经超过1300年。

史料记载,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东起双门前(即今钟楼下),西至唐故城西门素景门(即今孝感巷口)。及至唐代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兄弟入据泉州,为了加强防御,于是在泉州城内创筑子城,并且在子城设置四大城门,也就是行春门、肃清门、崇阳门、泉山门。其中,肃清门是当时子城的西门,在今日西街新街和裴巷之间。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

游玩推荐路线:钟楼(及附近建筑)-走西街附属街巷(新街-裴巷-井亭巷-古榕巷-旧馆驿-三朝巷-象峰巷)-肃清门遗址-紫云屏-开元寺。如果时间有限,不必每个小巷都游览,简约版的钟楼-井亭巷(或自己喜欢的小巷)-开元寺即可。

游玩时间:简约版半天,完整版要一天。西街早上8点半以前人很少,要拍照片可以早点来拍。特别是中午以后,晚上人特别多。

作为泉州人,对西街来来去去也不知道有多少回,每一次有人问我去泉州西街有什么好玩的?说真的,平时没认真做功课也说不出所以来,似乎除了开元寺外就没有更让人注意的地方!这几年来泉州旅游的人多了,问的人也多了,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泉州西街,一直很想写点什么介绍下西街,于是,有了这一篇美篇。我认为来西街应该是“三看三体验”。三看三体验可以同时进行,将体验融入游玩中。

三看:看西街建筑、看西街小巷、看西街新姿。

三体验:可体验西街浪漫、体验泉州小吃、体验簪花文化。

PART 02

看泉州西街建筑

泉州西街建筑特点

特点一: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泉州西街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厝,也有近现代的骑楼和番仔楼(或称洋楼)以及宗教建筑。

特点二:多元化的历史文化

西街不仅是一条街道,它承载着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漫步在这条充满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在一起。每一处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泉州的往事。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特点三:精致化的细节工艺

西街古厝在主体上即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也作了改进。红砖墙面的纹理十分讲究,砖与砖之间精致细腻的勾缝体现了工匠们的巧手匠心。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与无限创意。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燕尾脊的设计蕴含着避雷的巧思,象征着对家族兴盛的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西街建筑必看点

百年钟楼

钟楼,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泉州文化的传承者,位于古城的中心地标,见证了泉州从古至今的繁荣与发展,体现泉州人的守时。

整座建筑物结构简洁,线条明朗,没有气势雄伟,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十分普通。虽然如此,正因为普通,钟楼在高楼林立的喧闹市区里反而显得特别突出,远远望去,宛若一名少女临街而立。

西街骑楼

西街的骑楼是下南洋的闽南华侨带回来的建筑,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则是西街现代风格的代表,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明亮通透的玻璃幕墙展现出时尚与活力。

泉州西街的骑楼历来十分稀有,在西街究史巷口,东侧有4栋连排式骑楼,西侧有2栋连排式骑楼,虽然如今一层均已封起来作为店铺,但东侧4座建筑精致的细节,依然吸引大量行人驻足欣赏。

四栋骑楼的楼顶山花上,从东向西依次是16个字:青阳衍派、萧里传芳、菲来小筑、清平别墅。

青阳衍派:代表家族来历。蔡家来自晋江青阳蔡氏一脉。

萧里传芳:代表出生之地。其房主蔡天来生于古城北门外双阳山下肖厝村。

菲来小筑:代表事业成就。房主是菲律宾华侨,当年发家后回乡盖起这4栋楼。

清平别墅:代表蔡家位置,也寄托美好祝愿。此地位于泉州古城铺境制中的西隅清平铺。

泉州影剧院

其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20号,是几代泉州人心心念念追寻青春的怀旧之地。 始建于1958年,195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落成开业,成为福建省内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老泉州人都爱把泉州影剧院称为“宽银幕”。如今,泉州影剧院是举行大型会议及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电影放映的重要文化阵地。

“泉州影剧院”五字最早由泉州知名书法家黄光汉题写。现在的“泉州影剧院”五字由泉州知名书法家吕文俊题写。

红砖古厝

西街整条街上多为福建特色的红砖古厝,“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独特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这里不像其他商业古城的青砖黛瓦,而是以一抹温暖明媚的砖红色讲述着古城的历史。

西街116号:洲紫新筑

西街116号洲紫新筑又称“宋宅”,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该建筑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修建,始建于1912年,历时三年完成。洲紫新筑呈长方形,中轴对称,布局巧妙。前半部分为两落三开间双护厝的官式大厝,尽显闽南特色;后半部分则是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后花园,园中另建双层西式红砖洋楼,独具异域风情。‌二者风格迥异却相互映衬,和谐共存。

1915艺术空间

位于西街116号的宋宅后座洋楼(番仔楼),始建于1912年,1915年落成。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如今以另一种姿态涅槃重生,成为泉州人的艺术花园。共有三层,空间宽敞。一楼是咖啡厅,二楼是吧台和艺术展厅,三楼则是露天的空中花园。

西街洋楼

西街上洋楼众多。洋楼又称番客(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

泉州大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除了佛教元素,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诸宗争鸣,备极兴盛。

开元寺自古即为泉州佛教丛林之冠,有“泉南佛国第一刹”称号。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天王殿上有红底金字的匾额“勑大开元万寿禅寺”。勑同“敕”,敕命的意思。因此大家都习惯性称为“大开元寺”,这名字真气派,有种大气磅礴、普济众生的感觉。

两侧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

跨过山门就到了一个极其空旷的大庭院,叫做拜庭。是山门与大殿之间的庭院,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就。

这个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进来之后先站一会儿,会给人一种很宽心和舒适感觉,心境一下就开阔了。

四处浏览会看见树下排列着16座唐、宋、元、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还有两座南宋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拜庭正前方就是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后经过多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大殿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所建。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着唐朝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宝殿上的巨匾大字“桑莲法界”,该匾所题作为开元寺的雅称,来源于唐朝垂拱年间桑树开白莲花的典故。

在大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莲古迹”。一千多年来,老桑树被雷劈成了三株还奇迹般的活着。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石碑,上写“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

大雄宝殿后面是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甘露戒坛是中国三大戒坛之一,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见者有福。

寺内最著名的东西双塔在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而融汇了婆罗门教石柱、狮身人面像等外来文化建筑,是泉州海外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在西塔旁有一石壁,即照壁,被称为“麒麟壁”。原为泉州府城隍庙前的照壁,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间,1974年移置开元寺。麒麟壁采用彩色交趾陶和砖雕结合的工艺,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在开元寺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西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和供寺僧栖息的水陆禅寺。

开元寺是我国现存的少数保持唐代密宗规制的寺庙之一,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PART 03

看西街小巷

当你行走在西街时,你会发现这里有着一条又一条的小巷,而这些小巷每一条都充满着古味的气息,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刻画着西街永恒的历史......深入了解泉州西街及其著名小巷的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游览攻略,让您在漫步西街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

会通巷

巷名由来

这条巷子古时又称“仕曹巷” 。关于此巷得名,有两种说法。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已经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外商人远涉重洋,到泉州从事商贸活动。一时间,西街会通巷南端一带商贾云集。南宋时,一外省人来此开的“龙家”木梳店远近闻名,有“泉州的柴梳、福州的虱篦” 之誉。由于商人会聚此地通商,故称会通巷。又有一说,认为此巷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的通政巷会合,会通巷因此得名。

巷子看点:肃清门遗址

肃清门亦称西鼓楼,现遗址位于会通巷边上。唐末开闽三王为加强防御,在古城内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即今西街肃清门。肃清门抗战时为避日寇空袭而拆毁,现在是肃清门广场。

现肃清门广场上,由泉州文旅集团运营的“润物市集”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采买。

濠沟墘

巷名由来

濠沟墘,别名河沟墘、八卦沟路、新生路,属于古城南隅育才铺真济境,巷中有境庙真济宫。旧时因为八卦沟从这里通过,泉州方言称之为“濠沟”,遂称濠沟墘。

濠沟墘南起新门街,北抵西街,全长773米,曾是泉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如今的鲤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与整条中山中路平行,从南到北连接庄府巷、花巷、奎霞巷、通政巷、井亭巷、支巷等,是古城中一条重要的交通古巷。

巷子看点:重阳木

濠沟墘有一棵500年树龄的重阳木,这棵市一级保护古树位于道路中间,数百年来,在古城繁华地段与居民和谐相处。

巷子看点:老船长黄百合

濠沟墘17号曾住有一位老船长黄百合。黄百合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曾担任20余年船长职务,到过50多个国家,航行90万海里,到达过五大洲100多个港口,是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元老之一。工作期间,他先后写了50多万字的航行笔记和航海体会,整理了45篇气象、海图、海务资料和首航报告,其中有8篇被列入《远航资料》和《海务资料》。

巷子看点:惟香堂

濠沟墘47号惟香堂主人李春生是泉州洛江非遗传承人,几年前来到濠沟墘开设工作室,已经“玩香”50多年,他制作的金丝线香细如发丝,能穿过针眼,堪称一绝。

巷子看点:真济宫

濠沟墘64号真济宫,以前称真济亭,祀鄞仙姑,配祀财神赵天君。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泉州太守真德秀在此建真济亭和仙姑亭,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真济亭最早为坐北朝南,仙姑亭也称太乙仙姑宫,与真济亭相邻,位于濠沟墘西畔,坐西向东。

新街

巷名由来

新街顾名思义,新开辟的街道。新街南连西街,北接后孝悌巷,南低北高;小巷老人记得,从清军驿与新街交叉路口往北,曾有十多级石玪(yín,今多写“砛”jīn)。

据陈允敦所著《泉州古地名探源》记载,清光绪中叶,福建提督孙开华常驻泉州提督分署,为方便从京中所购一套驷马高车行驶,需新辟一条马车路。孙命人在督署门口西向之镇抚司与小城隍一路加宽填平,转出新街,又扩路面、削转角、挖坡阶、铺沙石,成为一段宽敞新道路,得名新街。

巷子看点:褚林堂

新街9号泉州有名的手工纸作坊——褚林堂,主人薛辉煌将祖辈手工裁纸技术传承至今。不用电,不用机械;两把裁纸刀、一只木槌,就可以裁出一个信封。现在是寻龙客栈。

巷子看点:清源留香

新街15号留家,门楣题“清源留香”,道出一段世系源流。自唐以来,留氏出了多位人物,对泉州贡献极大,载入史册。南唐保大年间,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时,规划拓建泉州城,除衙城和子城外,又扩建罗城,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城遂称刺桐城;积极鼓励海外贸易,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得以保持繁荣与发展。

巷子看点:叶家

新街38号叶家 ,乃叶飞将军胞弟叶启东的住所。

此外,新街上还有诸多民宿:寻龙客栈(新街9号),鲤客民宿(新街43号),无计民宿(新街54号),等风民宿(新街95号),寄园(后孝悌巷15号,巷口与新街北段相交。)

裴巷

巷名由来

裴巷位于西街,全长约700米。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一位来自江东(今江浙一带)的裴道人来到泉州,在清源山纯阳洞修真,修真之余,常常头戴通草花(中国古代一种由通脱木手工制作的花,用于装饰和佩戴),在闹市边走变唱:“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

这位裴道人颇有慈悲之心,常在泉州城内卖药救人,还留下了“驱除蟒妖为民除害”的传说,赢得了百姓的崇敬,在他经常卖药的巷子内,修建了一座“裴仙公宫”来奉祀,这条巷子,也就成了“裴巷”。

巷子看点:惠世医院女医院遗址

裴巷41号是惠世医院女医院遗址。188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谴传教医师、医学博士颜大辟(英文名David Grant)来泉州行医传教,他先在南大街新花山(即今中山路泉南堂边上)租借民房开办医院,并命名为泉州惠世医院。

巷子看点:吴氏洋楼

裴巷102号吴氏洋楼在裴巷别具一格,宽大高耸的造型气派十足。据居住在内的吴先生介绍,当年吴氏家族在新加坡做生意,发达之后,于1947年在裴巷建起了这栋洋楼。

巷子看点:蒋氏老宅

裴巷106号蒋氏老宅,是裴巷内保存最完好的老宅之一,户主姓蒋,他介绍说,这是间百年老房,木质外墙经过清理和部分修缮才看起来比较新,听家里老辈人讲,在抗战前后,这里并不太平,附近还有几处土匪的窝点,所以这间老宅虽然墙面和门窗都是木质的,但在安全方面,还是下过一番工夫的。

巷子看点:汪氏小姐楼

裴巷内还有一个著名的梳妆楼,也就是坊间所说的“汪氏小姐楼”。旧时的大户人家,会为未出阁的女儿专门建造一座梳妆楼,供其居住,这座梳妆楼便是当年小姐的闺房,所谓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平时外人是不能进的。

巷子看点:彩华古地

裴巷110号彩华古地,属于北隅的盛贤铺,下辖彩华、河岭、北山、孝友四境。这也是“彩华古地”名字的来历。“彩华古地”内部并不大,却供奉着三位唐朝英雄:唐朝的开国名将池梦彪、“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张巡、徐远。

旧馆驿巷

巷名由来

旧馆驿,又名牛仔驿,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北接西街,南抵古榕巷,全长约270米,门牌的单号属于新峰社区、双号属于通政社区。

1959年10月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泉州影剧院落成,驿内巷被分为了前驿内巷和后驿内巷。

巷子看点

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井亭巷

巷名由来

井亭巷位于西街东段南侧,从西街往南可行至花巷,又名高桂巷。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井亭巷北端有城心塔一座,玉泉井一口,并建有一亭,便取名为井亭巷。

巷子看点:定心塔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井亭巷69号院内。为五层五檐八角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边长约0.75米,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部装以红陶罐叠成且涂以白灰的葫芦刹。塔下有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一侧刻有“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一侧刻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的字样。1983年1月,定心塔被评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巷子看点:玉泉井

在71号院内,有一口古井,井上刻有三个字:玉泉井,井水深且澄澈。井亭巷“玉泉井”名字的来由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泉州古城形似鲤鱼,别称鲤城。人们认为鲤鱼的肚脐,其位置应在古城区的中心点,又因为脐也是圆形,向下凹,所以把位于鲤城中心的一口古并说成是“鲤鱼脐”,这口井俗称“城心井”(古城城中心的井,鲤鱼肚脐),又叫“玉泉井”。

巷子看点: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住所

井亭巷61号是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的家,庄家也是名门望族,庄校长的曾祖父在清代官拜两浙江南九省盐运使(二品官),1978年,庄善裕在华侨大学任教,曾任教务处副处长、法律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作为当代著名的民商法学家和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者,他对华侨大学的成长、壮大,贡献卓著。

巷子看点:庄国祯故居

井亭巷47号是明代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也是庄国祯的后人、著名教育家庄垂纶的故居。庄国祯故居也被称为“侍郎第”,这座距今400余年的古大厝,是泉州现存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现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象峰巷

巷名由来

象峰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峰社区,巷口东起西街紫云屏粉墙后,中间穿过新华北路,巷尾西抵甲第巷三朝口,全长500余米。据王人瑞先生的《泉州与我》一书记载,象峰巷在清代以前叫“船坊巷”,民国初年改为“象峰巷”,以后又改为“上坊巷”,如今已恢复了“象峰巷”的名字。

这里是古代的山坡,后来开发为住宅区,地势很高,据称是古城最高之处,如象背之峰,故名“象峰”。《泉州市地名录》一书也解释称:“此处有一小丘陵似象峰,故名象峰巷。”

巷子看点:陈张王家

巷内以“上坊巷陈”“上坊巷张”“上坊巷王”等三大家族最为显赫,其中“陈张王”三家相邻,坊间有“丁财贵”之誉,说的是三大家族除了都是官宦之家,又各有特点,“陈”人丁兴旺、“张”家业富庶、“王”仕途显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通新华北路的时候,按照规划路线,马路从陈家祖厅穿堂而过,因此陈氏后人的住所如今分列道路两旁,其他几户大家的古厝也在时代变迁中不复存在,但屋宇连绵、蔚然壮观的景象,至今依旧生动地存在于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

巷子看点:芥子书屋

芥子书屋不止是卖书的地方,更是泉州文化地图上的一个风向标。店名取自《维摩经》——芥子纳须弥,意为小小的地方也可以包容大大的世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芥子书屋已经在这小小的象峰巷里快十年了。几十平方的书店内经营着许多与泉州文化有关的书籍,处处散发着一股娴雅淡然的书卷气。

巷子看点:铁炉庙

象峰巷65号,是历史悠久的铁炉庙,1998年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看上去规模不大名气不显的庙宇,曾经也是泉州的大寺庙之一。据《泉州府志》记载,铁炉庙原址位于龙头山,千年前,五代时期的晋江王留从效曾于该处冶铁,后人在冶铁处建起一座庙宇,庙内当年供奉的香炉相传是留从效冶炼泉州第一炉铁所用的冶铁炉,所以这座庙宇就被称为“铁炉庙”。

PART 04

看西街新姿

每年西街都会有新的文旅项目推出,有些已城为网红打卡点,很值得去看看。

泉州大海报、见字如面·见鲤城墙、橘若民宿等都是打卡好去处。

而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则是必不可错过的打卡点。

一走进西街游客服务中心,你将被泉州古城沙盘模型所吸引,这里不仅展示了泉州的历史文化,还保留了独具闽南特色的出砖入石墙,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一楼的文创区展示了各种泉州特色的纪念品和伴手礼,从古宅老砖的雕刻到可爱的喜狮,再到冰箱贴、书签和吉符,每一件都充满了地方特色,让人忍不住想要购买。

二楼则常设展览,目前“城之味”以微缩模型、人形立牌、幕布剧场等方式带你感受地道的泉州风味。此外,这里沉浸式体验泉州人自己的Jellycat!

三楼的天台是这里的一大亮点,红砖古厝、东西塔、三角梅以及盘旋的楼梯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是拍照打卡的绝佳地点。

在泉州古城的西街老菜场之上,由泉州文旅集团打造的“7FUN天台”,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打卡。

从地理上而言,7FUN天台坐落市井城乡之中,一层有原居民最熟悉不过的老菜场,伴着周边各式早点摊位和时令生鲜,这是泉州老城区一代人的回忆,也是启自上西街尾,承自下西街头的重要城市地标。

从观景上而言,7FUN天台望瞰近半古城,红砖厝顶为主,横搭起异国特色的罗马柱与拱圆舞台,与闽南文化碰撞包容的风格同频。这里东望开元、镇国仁寿,北有教堂礼颂钟响。

当然,这里还有烟火气十足的西街老菜场大尾夜市,这里叫卖声此起彼伏,食物香气升腾,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夜市的沉浸感和氛围感瞬间拉满。

目前,大尾夜市聚集了各类特色小吃,既有海蛎煎、拳头母等泉州美食,又有辣炒年糕、鸡蛋仔等网红美食。夜市还充分融入街头艺术、歌手驻唱等形式,让夜市更多彩,让市民体验感更足。

而西街肃清门广场东侧,有一处中西文化碰撞新闽式风格的轻奢型精品酒店——西街行舍。

古朴的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上精美的燕尾脊,简约的灰塑山花,尽显古色古香的韵味,这些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为西街行舍平添了几分灵动。

秉承着“老文化,新感动”的理念,西街行舍从每一个功能区、每一层楼、每一间房的命名,到以具有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元素的艺术品装饰客房及公共空间,让游客在停留之余,能更多的感受在地文化的魅力与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此外,位于肃清门广场的罗森便利店也是购物好去处。

PART 05

三体验

西街,作为泉州的灵魂所在,是感受这座城市魅力的绝佳起点。来这可体验西街浪漫、体验泉州小吃、体验簪花文化。

体验西街浪漫

路线推荐:各种浪漫在旅游中体验。

1. 钟楼:见证泉州的百年历史

2. 泉州大字报:体验当地的文艺气息浪漫

3. 大日历:了解泉州的传统文化中的浪漫

4 .西街游客服务中心:获取更多旅游信息

5 .象峰巷等:探索泉州的古老街巷浪漫

6. 开元寺:感受泉州的宗教文化

体验各种美食

泉州西街的美食太多,无论是旅游的游客还是本地的朋友,都可以去尝尝!亚佛润饼皮,康庄满煎糕,庄阿姨芋头饼,阿姨鸡架等等......

体验簪花文化

簪花在泉州的文化中象征着女性的美好生命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它体现了对海洋文化和妈祖文化的尊重。象征着勇敢和奔赴,以祈求平安与如意。西街上有众多的簪花体验店,别错过这靓丽的“头上花园”!

西街,作为泉州的灵魂所在,是感受这座城市魅力的绝佳起点。来泉州,总要来一趟西街吧!

0 阅读:2
清源山下视

清源山下视

同一个泉州,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