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死因之谜:自然死亡,慈禧阴谋,还是洋人针对?

恨玉谈历史 2023-02-17 18:36:10

同治皇帝继位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正是她的迂腐懦弱,将清朝葬送进了历史洪流之中。不过详细说起那段历史,慈禧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独坐权力顶端,和她同时执政的还有一位慈安太后。两位太后形成了“二宫垂帘”的局面。

这种局面持续了二十年的时间。直到1881年,慈安太后骤然崩逝,慈禧太后才独揽大权。而关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一直都疑团重重。她年仅45岁,就骤然离世,这背后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和慈禧太后有关呢?

从“二宫垂帘”到慈禧独揽大权

先来说说“二宫垂帘”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1861年,咸丰皇帝自知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便将皇位传于长子载淳。可此时的载淳才六岁,根本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咸丰皇帝就将两枚印玺分别赐予皇后钮祜禄氏和贵妃叶赫那拉氏,让她们共同辅佐载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她们互相牵制,不至于一方独大。

钮祜禄氏端庄贤德,只是始终没有为咸丰皇帝生下嫡子。但无论如何皇后始终是皇后,载淳继位后她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母后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作为载淳的生母,会成为圣母皇太后。咸丰皇帝赐予叶赫那拉氏印玺,除了因为她是载淳的生母之外,还因为她颇通文字、富有学识。咸丰皇帝病重之时,就是叶赫那拉氏代笔批阅奏折。清朝后宫女子是不能干政的,可是咸丰皇帝却默许了她的行为。

咸丰皇帝去世后,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钮祜禄氏为东太后,即慈安太后。叶赫那拉氏为西太后,即慈禧太后。这里的“东太后”和“西太后”,实际上也能反映出来两位太后的地位差异。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以东为尊,西则次之。也就是说,虽然慈安和慈禧共同辅佐同治皇帝,但在等级上慈禧是低于慈安的。

除了两位太后之外,咸丰皇帝还给儿子留下了八位顾命大臣。就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两位太后发现这八位顾命大臣对自己的掣肘过多。于是她们联合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忻,利用将咸丰皇帝的灵柩从热河运往紫禁城的契机,火速除掉了这些人。从此清朝的天下从爱新觉罗家族,转移到了两位太后的手中。

从这场关键性的政变中不难看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当时属于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慈安太后点头,这场政变肯定不会成功。自此两位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形成了咸丰皇帝希望看到的两位太后互相牵制的局面。而这样的局面,足足延续了20年的时间。直到1881年,45岁的慈安太后骤然崩逝。

关于慈安太后暴毙的原因,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患有顽疾,病情加重不幸早逝

第一种说法,慈安太后是自然病故的。比较有力的证据是翁同龢留下来的日记。根据这部日记记载,慈安太后前后经历过两次重病,第一次重病是在同治二年,第二次重病是在同治八年。两次重病期间都出现了突然昏厥、失去意识的情况。根据现代医学来看,慈安太后患上的应该是中风之类的疾病。

这种疾病即便是放在现在都十分凶险,何况是医学并不发达的晚清时期?从发病到离世,可能根本来不及抢救。清宫中的起居注同时记载了慈安太后去世前几天的情况,说慈安太后因为偶感风寒而未见军机大臣。也许正是因为这场看似不起眼的风寒,让慈安太后的顽疾复发,以至于骤然离世。

那么翁同龢的日记,有没有可能是伪造呢?当时为了弄清楚慈安太后去世的原因,翁同龢专门查看了太医院的脉案和药方。这说明翁同龢对慈安太后的暴毙,是心存疑虑的。何况他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没有理由包庇站在对立面的慈禧太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翁同龢的日记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另外很多人都觉得,慈安太后年仅45岁就崩逝,这点也是非常可疑的。毕竟慈禧太后活到了74岁。但在清朝历代位高权重的嫔妃之中,慈禧太后确实是少有的长寿之人,慈安太后的寿命算是在正常的范围内。那个时期的女子多有早逝的情况,比如乾隆的孝贤纯皇后崩年37岁,抚养咸丰的孝静成皇后崩年44岁。

慈禧太后权力受限,生出杀心

第二种说法,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谋杀的。这种说法的流传度甚广,因为慈安太后暴毙事件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慈禧太后。等级上低人一等,就要处处受人牵制。慈禧太后想做任何事,都需要请奏慈安太后。这让对权力有着无限欲望的慈禧心有不甘。为了独享站在权力巅峰的滋味,她便想办法除掉了碍事的慈安太后。

在共同执政的20年里,慈禧和慈安也确实产生了不少分歧。第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件,和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有关。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收受贿赂欺辱妇女,引起了极大的民愤。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其捉拿归案,上报朝廷。此时慈禧正在病中无暇顾及,慈安就命丁宝桢将安德海正法。既然慈安都发话了,慈禧也不好再说什么,但暗地里免不了觉得慈安这是在打自己的脸。

第二个比较典型的事件,就是为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看中的是崇琦的女儿,慈禧看中的却另有其人。两位太后互不相让,各有主张。最后大臣只能跑去问同治皇帝自己的意见,最后同治皇帝顺从慈安的建议,选了崇琦的女儿。这下慈禧的心情可想而知,亲生儿子都不站在自己这边,反而和慈安一起驳自己的面子!

类似这样的事件,不在少数。这都加重了慈禧内心深处对慈安的嫉恨。在同治皇帝登基之初,慈禧和慈安在同一个阵营里。然而随着局势的转变,欲望的滋生,这两位太后也逐渐走向对立面。到了后期,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到了面和心不和的地步。尤其是内心权欲之火炙热燃烧的慈禧,如何能容忍有人压自己一头?

根据野史记载,慈安手中还有一道随时可以威胁到慈禧安危的遗诏。据说咸丰皇帝去世前就在担心,相对“佛系”的慈安终有一天会无法压制野心勃勃的慈禧。为此咸丰皇帝给慈安留下遗诏,当发现慈禧有所悖逆的时候,慈安有权力诛杀她。这等于让慈禧的头上悬着一把剑,手执这把剑的慈安不死,慈禧始终提心吊胆。

慈安死后慈禧的态度,也印证了两人关系不和的猜想。贵为太后的慈安,在死后应该享受隆重的下葬礼仪。然而慈禧却公然降低了她的葬礼标准,将原本应该由整棵楠木做成的棺材,改为由多块木头拼成的次品。如果不是朝中重臣的反对,慈禧还试图改变慈安的谥号,来否定其中宫正统的地位。

但是如果真的是慈禧动手杀的慈安,又引发了另外的难以解释的问题。清宫嫡庶尊卑分明,内心敬服慈安太后的人不在少数。慈禧除掉慈安,必然会引起外臣对其正统性的猜疑,进而直接影响到朝廷局面的安稳。然而晚清时期朝政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动荡,说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慈禧谋害了慈安。

列强为扶植慈禧,除掉了慈安

最后一种说法,是列强为了更好地控制清廷,扶植慈禧作为傀儡,同时除掉了慈安。慈禧和慈安虽然都是后宫女子,但是在才能和远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准备实施侵略的列强的来说,他们当然希望扶植一个好拿捏的人。

慈安太后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后世对她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慈爱,仁心,深谋远虑。慈安太后曾赐予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爵位,在那个满汉阶层分明的时期,她能审时度势重用汉臣,足以说明她的气魄和能力。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慈安太后没有过早崩逝,或许有可能改写晚清的政局走势。

而慈禧太后则更看重个人权欲,为满足个人权欲不惜勾结外贼。当年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过生日,掏空了原本就不充裕的国库。此时的北洋海军正严阵以待,但因为缺乏弹药的补给,实力严重受挫。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清廷自食战败的苦果。贪图享受、腐败无能的慈禧,是列强眼中最佳的傀儡人选。

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外在势力是怎样渗透进清宫,无声无响地除掉慈安,也是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总结:

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独揽大权27年的时间。正是这段历史的存在,让后人牢牢记住了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反而对前期和她共同执政的慈安没有太多印象。实际上慈安太后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人物,如果她没有早逝可能很多事情都会不同。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年慈安太后的暴毙,也始终是个未解的谜团。

0 阅读:17

恨玉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