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失其鹿,天下逐之】:详解历史和杨坚开的两个大玩笑

北雁寄南书 2024-07-08 21:35:46

隋失其鹿,天下逐之!

杨坚创立的大隋朝富甲四海,军力无双,从到当时全世界的范围看,都是一个招惹不起的庞然大物。然而从612年到618年,短短六年时间,却由万国来朝演变成了举世攻隋,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阅读大隋朝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大隋朝强盛富足,具有极大的可能开创一个更为长久的盛世王朝,但最终二世而亡。怎么看大隋朝的灭亡都属于历史的意外,如果真的是意外,那么造成大隋朝灭亡的历史意外事件可能有哪些呢,历史究竟跟杨坚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玩笑,最终让他一手创建的帝国在他在死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给败的个一干二净。

一、不败而败的战争

《隋书》记载,隋朝初期,国家富足,军力强盛。杨坚大力推行中央集权政策,整顿朝政,改革税制,实行均田制,从而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在军事上,隋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军,多次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其军力之盛,一时无两。

然而,正当隋朝处于全盛之时,却出现了一系列意外状况,这第一个意外就是远征高句丽,仗还没打起来,30万大军就灰飞烟灭,几乎全军覆没。

在589年隋朝消灭陈朝之后,中国的动荡时期宣告终结。当时的高句丽王高汤立马意识到,高句丽的好日子到头了。他虽然明面上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一个劲儿的加强军备,储备粮秣以备不时之需。他的这个举动,落在隋文帝眼里意思可就是大不敬了。怎么着,封王还不够吗,难道还想翻天吗(581年隋建立后,高句丽王高汤遣使称臣,被封为高丽王)?

他遗使质询高汤“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高汤读了这道诏书后,深感恐惧,上表谢罪不久后便因病去世。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作为一个地区性强国,高句丽一直有扩张领土和增强地区影响力的需求。辽西地区紧邻高句丽,是其扩张的自然选择。进扰辽西可以为高句丽带来丰富的战利品和资源,包括人口、粮食、财物等,这对高句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外军事行动,高句丽可以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提高在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的威望,对内则可以巩固高元的统治地位。

最后,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应对中原王朝的压力,当时隋朝攻灭南陈,风头正盛,对周边国家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不要说高句丽,就连那时的突厥也是心有戚戚焉,所以高句丽通过进扰辽西,也是想试探下虚实,借隋立朝初期国内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机会,通过军事行动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高句丽婴阳王高元难得的硬气了一回。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骑兵一万多人联合靺鞨部逻进扰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但隋文帝哪是挨打不还手的人,你借我立威,我何尝不想借你立威。二月,隋文帝命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 意图恢复对辽东的控制,同时对高句丽的挑衅行为予以惩罚。

陆路隋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导致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导致大量士兵死亡。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水路隋军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到大风,船多沉没,造成重大损失。

尽管隋军规模庞大,士气如虹,但一路上根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决战。隋军主要的主要敌人居然是天威,是严峻自然环境,是不可预料的气像条件!

大隋和高句丽的这次较量造成了一极为奇妙的局面,大隋不败而败,高句丽不胜而胜。

高句丽方面,虽然军事上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成功避免了被隋军征服,并在隋军撤退后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言辞谦卑,隋文帝因此罢兵,待之如初言辞谦卑,隋文帝因此罢兵。

隋军撤退,损失惨重,死亡人数达到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虽然没有交兵,但这就是失败啊,彻头彻尾的失败,只不过造成这次失败的对手不是敌人高句丽军队,而是代表着天威的大雨和风暴!这次失败最直接的结果有两个:

其一,高句丽对于大隋更加警惕,给以后的征讨增加了难度;

其二,高句丽成了杨广心魔,为了做到其父不曾做到的事情,不惜赌上整个帝国的国运,也要给高句丽好好上一课。

二、杨坚废除太子

杨勇被废,杨广成了太子,这是另外一件我认为历史跟大隋开了个玩笑的严重事件,这件事可以说是后续所有导致大隋亡国事件的根源。

大隋废太子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母亲是独孤皇后。杨勇在隋文帝即位后不久就被立为太子。他曾以杨坚世子的身份担任过北周的大将军,并曾担任洛州总管,统领过北齐旧地。单单从这份履历来看,首先杨勇不是庸人。要知道,当时的洛州一地并不是什么太平之地,那里以前是北齐旧地,再加上杨坚夺取皇位后,当地的原北周旧部也发动了反叛。杨勇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杨坚能把他放到那个位置上去?

杨勇性格率直,行事不加伪饰,只是生活上比较奢侈,喜欢文学,与一些文人交往密切,例如刘大臻、明克让等。但瑕不掩瑜,整体上来看,杨勇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一太子,所有交往之人也都是当时以儒雅博学著称的人物,所以不存在亲小人之嫌。

杨坚废除杨勇的太子之位时,主要提了三条罪状,分别是: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佼。从以上两点看,至少三大理由中有两项是不成立的。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条仁孝无闻了,可讽刺的是,杨勇虽然性格率直,行事不加伪饰,这可能导致他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显得不够圆滑或谨慎,但却没有记载提及杨勇有过不孝的表现。

独孤皇后对杨勇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所不满,特别是他对正妻元氏的态度,但这些更多是家庭内部矛盾,并不直接等同于不孝 。所以杨勇被废主要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包括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与他个人是否孝顺并没有直接关系。

说起政治斗争,大多数人可能更关注杨勇和弟弟杨广之间的一系列政治互斗,比方说杨广结交权臣杨素,积极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并在父母面前诋毁杨勇,最终导致杨勇被废,自己被立为太子。

但客观来说,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特别是在杨坚这种开国皇帝身上,这些把戏其实很难瞒过他。如果他认可杨勇,哪怕是独孤伽罗恐怕也无法改变他对杨勇的支持,那么真相是什么呢?也许永远没有真相,但是最为接近真相的一种猜测,也是最为可怕的猜测是,杨坚对于杨勇产生了猜忌,对于杨勇拥有的政治能量产生了顾忌。

这种事情并不稀奇,要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杨坚本身是一代雄主,开国帝王,对于权力的掌控欲望应当是极高的。这一帝王特质,在秦始皇身上我们看到过,在汉高祖身上我们也看到过,为了保住皇权,功臣杀得,良将杀得,名士杀得,难道区区一个太子就杀不得了吗?

开皇六年(586年),洛阳一个叫高德的男子上书隋文帝杨坚,请求杨坚传位于皇太子,自任太上皇的事件,反映出了当时隋文帝对皇权的敏感和对储位问题的态度。

据记载,高德上书隋文帝,提出让杨坚退位,传皇位给皇太子,即当时的太子杨勇。这一请求无疑是对皇权的直接触及,因为杨坚当时刚刚当上皇帝6年,并且正值壮年。隋文帝对此请求的回应是拒绝。他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愤怒或其他过激情绪,而是以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隋文帝认为自己承天命来抚育苍生,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还担心有所疏漏,因此他表示自己不能效仿那些近代帝王,仅仅为了个人的逸乐就轻易传位给儿子。

隋文帝在回应中提到,"我承天命来抚育苍生,每天孜孜努力,还害怕疏漏。怎么可以效法近代帝王‘事不师古,传位于子,自求逸乐者哉!" 这已经充分表明了隋文帝对皇位的重视。

虽然这件事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杨勇被废,但可以看作是隋文帝对太子杨勇态度变化的一个前兆。隋文帝可能因此对杨勇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和不满,认为杨勇可能在背后有所图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隋文帝对太子的看法,也可能为后来杨勇被废埋下了伏笔。

虽然历史的发展受到无数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矛盾、政治斗争,周边环境等,但杨坚征高句丽无功而返,废杨勇立杨广无疑对大隋未来的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尝试梳理一下这其中的逻辑。

三、战略的问题

高句丽作死,侵犯辽西,杨坚大怒,发誓要给高元点颜色看看。杨坚的反应很正常也正确,人家都打上门来了,不反击能行吗,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杨坚及整个大隋朝对于高句丽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于高句丽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人民构成及朝堂势力缺乏充足的调研。

中原王朝向来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他们一向不太把周边的国家太当会事儿,当然突厥除外。周边诸国,蛮夷小邦,蕞尔小国,化外之地这些都是中原王朝对于周边国家的基本看法,历朝历代,没有例外,从秦汉到满清,一个比一个自大高傲,一个比一个目中无人。这种态度,在强大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反正我实力比你强,文化比你先进,经济比你发达,看不起也就看不起了。

可是当你不够强大或者说有虚胖症状的时候,这种态度就会产生致命的影响。那些平日里对你俯首贴耳,排着队前来朝贡的蛮夷小邦,化外小国就会像狼群一样,露出锋利的爪牙,环伺在你的四周,乘你一不留神或者正在自嗨的时候,就猛扑上来,分食你的领土,抢压你的财富,戕害你的人民。

从杨坚遗使质询高汤时所说的话来看,他对高对于高句丽当时的态度也不外乎这样。也许有人会说,这叫战略上轻视对手。好吧,我们姑且认为这是战略上的轻视,那战术上你总该重视起来吧。可我们看看杨坚的战安排 -- “命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上柱国王世积为副将,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领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后就没有了,仅此而已。我不免感叹,大隋朝这是把这场战争当成了儿戏啊,以为会像平南陈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南陈毕竟仍然是中国之地,自家地界的事儿,天文地理,山川河流,气候变化,虽然比不上现代的气象预报,但总归是心里有底的。

可高句丽远在千里之外,自汉以后中原王朝的管理就没有能够再触及那块苦寒之地,至于海上作战,那就更是稀罕了,纵观中华历史,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有过几次大规模海上远征的记录,有过多少经验可以参考?高句丽地处辽东,地势险峻、后勤补给困难,非周密筹划不足以征,非多措并举不足以征。与杨坚的征服计划相比,唐代的远征才堪称典范!

唐代征服高句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次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以下是唐代征服高句丽的大致历程:

唐朝初期,高句丽曾向唐朝朝贡,保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友好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出于对个人荣耀的渴求以及历史耻辱的雪耻,打算消灭高句丽。唐太宗曾亲自征讨高句丽,但由于辽东地势险峻、后勤补给困难、战事旷日持久以及士兵水土不服等原因,未能完全成功。

新罗因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攻击,向唐朝求援,希望唐朝能出兵救援。

唐太宗在贞观十八年(644年)和贞观十九年(645年)期间,派遣张亮和李勣分别从海路和平壤道进攻高句丽。

高句丽泉盖苏文死后,其子泉男生与泉男建发生权力争斗,泉男生向唐朝求救。

唐朝利用高句丽内乱的机会,加大了对高句丽的军事进攻力度,逐步削弱了高句丽的防御。

经过连年征战,唐朝最终在乾封二年(667年)由李勣等将领攻占新城,击败高句丽军队,为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最终在668年,唐朝与新罗联军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立了安东都护府。

唐朝灭高句丽后,采取羁縻政策安抚人心,分其境为都督府、州、县,并命薛仁贵、刘仁轨率军镇守,主持军政要务。

整个过程显示了唐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运用,通过持续的军事压力和灵活的外交策略,最终才实现了对高句丽的征服。我们再看看如今山姆大步在全球搞的哪些事儿,伊拉克,叙利亚,中东,欧洲,桩桩件件无一不是纵合性出击,全维度操作,即便这样也仍然不能百分之百成功。可见,想要征服一国,再怎么细致周密的规划都不为过。

从这一点来说,杨坚比起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不如多矣!

就这样,杨坚给大隋朝留下了一个小坑,但这坑最后被他一手推上来的继承人杨广挖成了一个足以埋葬隋帝国的超级天坑!

四、太子的问题

老实说,我很同情隋文帝,开国帝王,一代明君,可偏偏在继承人上面尴尬无比。为什么呢?

杨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竞争帝位的种子选手都不怎么优秀。顺便说一句,隋文帝的儿子们最终都未能得到善终。

隋文帝杨坚共有五个儿子,他们都是独孤伽罗皇后所生。以下是关于他们品行和能力的信息:

杨勇 :隋文帝的长子,原为太子,后被废为庶人。他容貌俊美,生性好学,善于词赋之道,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但杨勇生性好色,喜爱奢侈,有许多妾侍、珍宝,这导致他的母亲独孤伽罗相当不满。杨勇的正妻元妃不得宠爱,气出了心病,没两天就死了,杨勇随即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这使得独孤伽罗认定是杨勇与云昭训合谋害死嫡妻,从而对杨勇更加不满。

杨广 :隋文帝的次子,即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为人凶残而贪欢好色,但善于作伪,在杨坚面前装得很朴素,但背后比杨勇更奢侈,所以深得杨坚喜爱,后来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杨俊 :隋文帝的第三子,初为秦王。杨俊为人仁恕慈爱,崇敬佛教。他有巧思,常常亲自拿起工具制作器具,并拿华丽的珠宝玉石去装饰。但后来逐渐奢侈,违反制度,放债收利息,官吏百姓都大感痛苦。隋文帝对他大失所望,最终免去他的官职。

杨秀 :隋文帝的第四子,性情暴烈,有“生剖死囚,取胆为乐”的恶行,封蜀王。炀帝杨广即位后,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最终在618年被杀害。

杨谅 :隋文帝的第五子,志大才疏,胆气不壮,封汉王。因不满其兄隋炀帝杨广即位,起兵造反,不久被击败,之后被幽禁至死。

这些评价都是根据一些史料总结出来的,未必百分之百准确,但至少有文字记载,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这些资料,我的个人观点是,要在这五人中选一个人当皇帝,最合适的人选还得是杨勇。杨勇有缺点,但问题不大,至少性格上比较宽厚,应该是个能听得进去批评的人。

如果杨勇的太子之位没被废,高颖不会被杀,苏威也不会被免职,依照杨勇的性格和才能,再加上这些名臣的辅佐,大隋朝应当能够采取更加稳健和民本的政策,对外政策可能更为谨慎,而三征高句丽所造成的巨大损耗也应当可以避免。

隋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连年征战和重税徭役加剧了社会矛盾,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大部分大臣们都是知道的,但是老板太可怕,你如果冒冒失失直接对皇帝说“陛下,如今百姓负担过重,民怨很大...”,估计这话还没说完,皇帝心中的杀心就起了,说这话的人也许当时不至于怎么样,事后肯定不落好,因为杨广这个人听不进去意见。君不见,连裴矩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也迫于皇帝的威压,而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反倒是投降了唐朝之后却显出几分名臣风范,被后世说成是“佞于隋而诤于唐”。

大隋朝像裴矩这样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甚至有些人比他还有本事,但就是因为杨广的暴烈统治,这些人才并没有在大隋朝发挥出其应有的才能。

皇帝的儿子和普通地主家的孩子一样,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弱,有的能力一般。皇帝选继承人和普通地主家选接班人的逻辑也是一样的,有能力能发家当然好,没能力家里人帮衬着也能凑合着过日子,但怕就怕有点小聪明,脾气还坏,还喜欢装。史书记载杨广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皇帝之前一个样子,当皇帝之后另一个样子,前后之表现,天差地别,令人瞠目!遇上这样一个皇帝,臣子们算是倒了大霉,因为皇帝太有主意,太自以为是,而且脾气不大好,大臣们稍有不慎就可能有杀身之祸。

于是乎好些个臣子都选择了缩起头来当驼鸟,于是乎杨广就这样领着大隋朝向着覆灭的深渊勇往直前。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杨勇继位,大隋帝国是真的有可能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最起码不会二世而亡。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假设的推测,真实情况可能会有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但比起杨广来说,又能差到哪去儿呢。大汉朝四百余年的传承,又有多少圣君明君,比杨勇资质差的多了去了,可皇位照样坐地稳稳当当的。

结语

隋文帝杨坚的死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仁寿四年(604年)去世。以下是几种关于他死因的版本:

病逝:根据《隋书.文王本纪》的记载,隋文帝杨坚在大宝殿驾崩,临终前与百官辞别。

宫廷政变:有说法认为杨坚的死与宫廷政变有关。《隋书.后妃列传》记载,杨坚病重时,太子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对陈贵人有非礼行为,杨坚得知后非常愤怒,想要废黜杨广,改立杨勇为太子。但在此过程中,杨坚突然驾崩,而杨广随后继承了皇位。

被毒死:《大业略记》中记载了一种说法,称杨坚被杨广用毒药杀害。

被刀砍死:《通历》记载了另一种说法,称杨坚被杨广派遣的人用刀砍死

不管是怎么死的,不管哪种记载是真,哪种记载是假,隋文帝还是死了,并且留下了一强大而富足的帝国,但可惜的是,他的继承人并未能带着这个帝国继续强大下去。短短十余年间,大隋朝风雨飘摇,金戈四起,在他曾经的臣子,子民,对手的联合围猎下,走到了尽头。

历史,跟杨坚开了两个巨大的玩笑!

2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