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教授曾戏谑地指出:“历史不是真实,历史不是真理。历史从来不是客观的记述,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 这番话仿佛是历史的一次自我调侃,却也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句话,据说源自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在其中,本雅明对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于是,历史就成了他们的胜利宣言,而那些失败者和边缘群体的故事,却往往被遗忘或掩盖。这不仅是对历史书写的一种批判,更是对我们认知历史的一次挑战。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被历史边缘化的声音,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故事。
对于史书的真实性,我始终抱有怀疑。我不禁想象,历代的史官们,他们真的能够超脱于权力的纠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客观地记录历史吗?“史官”这个称谓本身就带有“官”字,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笔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官场权力的影响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所记述的历史,又怎能做到完全客观和真实呢?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于武断。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对历史或史料的真实性失去怀疑之心。历史并非总是真理,它可能更多地是胜利者的宣言,是为了让胜利者的胜利显得更加合理,让失败者的失败显得更加必然。
在这个事情上,李世民,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因为很多研究表明,李世民可能在贞观年间对“实录”的修纂工作进行了干预,这可能改变了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而后来的国史,以及《唐书》和《资治通鉴》等,都可能受到了这种影响,从而使得唐初的部分历史真相,从此变得模糊不清,争议不断。
就拿晋阳起兵这一大戏来说,也终于在中外学者的探照灯下渐渐明朗起来。研究者们拿着放大镜,对着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细细端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晋阳起兵的内幕几乎被掩盖了。突出地颂扬李世民,而其他人则黯然失色,或者被埋没,或者被歪曲……”(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新的研究表明,李世民,其实并非如旧史籍中塑造的那样无所不能。而李渊,那个被描绘成猥琐不堪的配角,实际上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正如黄永年在《唐史十二讲》中所引述的:“李渊此人雄才大略,读太原起兵时记室参军温大雅所记《大唐创业起居注》可知。”这不仅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更是对我们认知历史的一次深刻挑战。
这份《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一个太原人,以其才学和辩才闻名。他曾任隋东宫学士、长安县尉,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而离职,回到晋阳过着隐居的生活。当李渊来到太原,他们成为了朋友,李渊对他的文名极为推崇。李渊起兵后,温大雅被任命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负责撰写文稿。他不仅是晋阳起兵的亲历者,更是这段历史的记录者。
《剑桥中国隋唐史》称温大雅为“唐朝建立的目击者”,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角色的认可,更是对《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价值的肯定。《大唐创业起居注》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尘封的初唐岁月。这本史书,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切开了唐朝建国后那些官修正史的迷雾,让我们得以一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相。
所以,当我们再看《大唐创业起居注》,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是在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故事。
那么,这位历史现场的目击者,到底都目击了一些什么呢?他看到了李渊的雄才大略,看到了李世民并非一枝独秀,看到了晋阳起兵背后的复杂真相。他用笔记录下了这一切,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见证。
话说那大业九年,李渊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他暗地里在涿郡与杨广的心腹宇文士及密谋,心里盘算着起兵反隋,自立为帝。可那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齐全,他只能暂时按捺住野心,耐心等待时机。
到了大业十二年,李渊以安抚大使的身份来到太原,他心里那个乐啊,仿佛老天爷都在给他暗示:“这是你的天命,老李!”温大雅的《起居注》里大概就是这么写的。
转眼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正月,李渊因为战败被免职,还被关了起来。可他心里明白,这正是他起兵的好时机。他之所以没动手,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他得顾及他们的安危。《起居注》里说,不是李世民苦口婆心劝他起兵,而是李渊自己对李世民说:“隋朝的气数快尽了,咱们家该是时候接过这个天命了。我不早点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还没聚齐。现在咱们遭遇了困境,你们兄弟得赶紧召集人马,不能坐以待毙,让天下英雄笑话。”
李渊这话一出口,就显露出他那清醒的头脑和果决的决断。他本想等三个儿子都到齐了再动手,可没想到自己先被关了起来。他告诉李世民:“如果情况没有好转,你们三兄弟就得立刻起兵,不能就这么等死,让天下人看笑话。”
后来,隋炀帝又赦免了李渊,李渊对李世民说:“时机到了,咱们就得动手!”于是,他开始行动起来,让李建成在河东秘密结交英雄豪杰,让李世民在晋阳暗中招募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准备起兵。
但李渊还是没急着动手。因为他身边有两个隋炀帝杨广特意安插的亲信,王威和高君雅,这两个人就像两颗钉子,牢牢地钉在李渊身边,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李渊虽然是一方大员,但能调动的兵力有限。按照隋朝的规定,只有皇帝才有权力招募和调遣军队,地方官吏要是擅自发兵超过千人,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李渊要想有足够的兵力起事,就得得到王威和高君雅的支持,还得有充分的理由征兵。可王威和高君雅都是忠于隋室的人,要想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简直比登天还难,一不小心就会满盘皆输,自己倒大霉。
李渊心里那个急啊,他得想办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征兵,还得让王威和高君雅点头同意。他就像一只猎豹,静静地潜伏着,等待着那个出击的最佳时机。
话说大业十三年的二月,那马邑的军官刘武周,突然就动了叛逆的心,一刀下去,太守王仁恭成了故人,刘武周就占了那郡城,自个儿封了个定杨天子。
李渊听闻这事儿,心里乐开了花,这不是天降的机缘么?他私下里对王威和高君雅说:"武周这小子,也没啥能耐,敢自封天子,若是他占了汾阳行宫,咱兄弟可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王、高二人听了这话,也是惊出一身冷汗,知道这事儿可不能大意。
汾阳行宫那地方,金银财宝堆成山,还有不少宫女,铁定是刘武周的下一个目标。于是,他们就急忙催促李渊赶紧招兵买马,好去收拾刘武周。
可李渊啊,心如古井不波,他慢条斯理地说:"别急,再等等看,咱们得稳住,别自己乱了阵脚。"到了三月中旬,果不其然,刘武周攻破了楼烦,还把汾阳行宫给抢了,宫女们都被抓了去,送给了东突厥的始毕可汗。
这下王威和高君雅可坐不住了,刘武周的下一步,肯定就是太原了。但李渊还是那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他召集了文武将官,说:"咱们得加强防备,赈济流民,这三件事儿,一件都不能少。其他的,就看大家的了。"
王威和高君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忙说:"太原的安危,可就全靠您了。您要是不出手,还有谁能担得起这重任啊?"
李渊心里偷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但他还是装作一副推脱的样子,说:"朝廷有令,咱们做事得向朝廷报告,眼下这贼兵就在不远处,朝廷却远在天边,再加上路途不太平,这事儿要是来回请示,还不知道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呢。咱们领着这些得听命行事的兵,去对付那狡猾凶猛的贼兵,这不是让书生去救火么?咱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得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大家可都是为了朝廷,别相互猜忌。今天叫大家来,就是想商量个好办法,不是要推诿责任。"
王威等人连忙说:"您的文韬武略,谁人不知?又是国家的亲信,理应和国家共患难。要是事事都要请示,怎么应对突发的事儿?只要是讨伐叛贼,咱就大胆干吧!"
李渊听到这里,心里那个乐啊,可脸上还是一副无奈的样子,勉强答应了王、高等人的请求,下令招兵。
结果不出几天,就募集了近万人,这支队伍很快就成了晋阳起兵的主力。李渊让他们驻扎在兴国寺,私下对李世民说:"纪纲三千,足以成霸业!咱们这'兴国'的名字,真是好兆头。"同时,他还派人去河东和长安,催促李建成兄弟和女婿柴绍,赶紧来太原集结。
好戏开场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渊这会儿心里已经打好了算盘,下一步,就是怎么对付那王威和高君雅这两个老狐狸。
可别小瞧了王威和高君雅,他们能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那可不是吃素的。李渊的一举一动,早就让他们起了疑心。
李渊招兵买马,把军队分给了三个人,李世民、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李世民是自家儿子,自然没话说。可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那可是逃兵役的罪犯,早该吃枪子儿的。李渊居然把军队交给了这两个逃犯,这是要唱哪出戏?
王威和高君雅打算把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抓起来,以防万一。可就在这时,武士彟站了出来,说:"这两位都是唐公的贵客,你们要是硬来,只怕会惹出大乱子。"王、高二人一想,也是,现在外头刘武周和突厥人正虎视眈眈,这时候内讧,对谁都没好处。于是,他们只好暂时压下这口气。
几天后,又有个叫田德平的军官,想要建议王威和高君雅去查查李渊募兵的猫腻。武士彟一听,又劝住了他:"剿匪的军队都是唐公的人,王威和高君雅虽然名头响亮,手里却没实权,他们能查出个啥?"田德平听了,也只能作罢。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王威和高君雅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李渊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们心里七上八下,胆战心惊。他们觉得李渊可能要造反了!于是,王威和高君雅一咬牙,决定先发制人。正好太原多日不下雨,他们就提议在晋阳城南五十里处的晋祠举行祈雨大会,让李渊主持,打算在会上找机会把李渊给做了。
与此同时,李渊也没闲着,他也在想办法怎么对付王威和高君雅。两边都在暗地里磨刀霍霍,就看谁先下手为强了。
夜幕降临,紧张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一根紧绷的弦,在千钧一发之际,突然被一个叫刘世龙的不起眼的乡长轻轻拨动了。
刘世龙平日里和高君雅走得挺近,他们之间的交情好得可以穿同一条裤子。这天,他神神秘秘地出现在李渊的府上,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王威和高君雅打算在晋祠祈雨的时候对李渊不利!
这消息可是重磅炸弹,李渊立刻召集了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紧急开会,商议对策。大业十三年五月十四日的夜晚,李渊布下了天罗地网,命李世民和长孙顺德率领五百精兵,埋伏在晋阳宫城的东门,准备来个瓮中捉鳖。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爬上山头,李渊就召集王威和高君雅在宫城中的办公厅议事。刚一坐定,刘文静就带着开阳府的司马刘政会匆匆赶到。刘政会手里攥着一张诉状,大声嚷嚷着有事要奏,李渊示意王威和高君雅去接诉状,刘政会却说:"我要告的是两位副留守,只有唐公才有资格看!"
王威和高君雅猝不及防,脸色顿时变得苍白。李渊也装出一副惊诧的样子,接过诉状一看,立刻大声宣布:"王威与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准备里应外合进攻太原!"
王威和高君雅这才恍然大悟,高君雅一跃而起,卷起袖子大声吼道:"这是有人要造反,故意陷害我们!"
可惜,一切都太迟了。李世民的士兵已经控制了宫城外的所有重要路口,王威和高君雅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迅速冲上来,将王、高二人当场逮捕,关进了监狱。
至此,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与此同时,李建成、李元吉、柴绍等人也正在马不停蹄地向太原赶来。李渊再也没有顾虑了,只要李建成等人一到,晋阳起兵的历史大幕就会轰然拉开。
这就是晋阳起兵的动因和真相。温大雅的记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李渊绝不是那种胸无大志、庸庸碌碌之人。他心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用户15xxx66
你是在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