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维不惜透支国力,也一定要北伐?

史说新读 2023-11-16 12:08:09

姜维北伐,一直进行到262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前一年。

然而,姜维的北伐,也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变得更加疲弊。

因此,后人多认为姜维北伐是蜀汉越来越弱,并最终亡国的重要原因。

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至陨毙。——陈寿《三国志》

以衰殇之国,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孙盛《晋阳春秋》

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隙开于内,衅起于外···终被覆灭之祸矣。——沈括《习学记官言序目》

毫无疑问,姜维北伐,确实是透支国力,导致本就弱小的蜀汉更加疲弊。

其实,这一点,不只是后人,就是当时的人,也非常清楚频繁北伐给蜀国带来的损害。

当时的蜀汉,不只是长期反对北伐的谯周等人,就连老战友张翼、廖化,都指出了频繁北伐给国家带来的损害。

既然如此,姜维,自然也不可能不知道呀!

那么,姜维,为何还总是要不停的北伐呢?

一贯的决策:蜀汉立国之本

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是弱小蜀汉的一贯国策。

你自称”汉“,自然要恢复中原!否则,“汉”这个名号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合法性。

蜀汉统治者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且是益州的外来者。唯有北伐大旗能够鲜明突出自己汉统继承者的身份,才可能在名分上压制住益州地方豪强。

因此,自刘备时代以来,一直秉承着“威武自强”的国策。

诸葛亮五次北伐,自不必说。

蒋琬时期,刘禅曾经亲自下诏,要求蒋琬趁司马懿征辽东的机会,联吴攻魏。此后,蒋琬又造大船,计划由沔水而下,袭荆州西部的魏兴,只是后来被紧急叫停。

蒋琬去世前,上书后主,表示魏国很难立刻灭掉,只有先以凉州为主要目标。

也就是说,蒋琬主政时期,蒋琬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汉中准备北伐,只是心有余力不足,一直没有成行而已。

只有费祎,认为自己不如诸葛亮,连诸葛亮都无法成功,何况自己呢?因此,费祎限制姜维北伐的规模,只进行小规模的北伐。

而到姜维时期,直到段谷惨败前,北伐,依然是蜀汉的主流意见。

255年,姜维再议北伐,满朝文武,唯有张翼一人庭争,公开表达反对意见。

要知道:姜维在朝中并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满朝文武唯张翼公开反对,说明:北伐,对于蜀汉来说,是政治正确!

所以,北伐,一直是蜀汉的国策,只是在费祎主政的7年里对规模有所调整而已。

既然如此,姜维继续北伐,不过是蜀汉一贯路线的延续而已。

只是,在北伐的规模和前景上,姜维与“前任”费祎的看法不一致而已。

姜维对北伐前景的判断

费祎时期,多次限制姜维北伐的规模,并告诉姜维:我们都不如诸葛亮,诸葛丞相都不能成功,何况我们呢?应当保国安民,等待后世能者去完成功业!

也就是说,费祎对北伐的前景判断是极为悲观的,所谓“如其功业,以俟能者”,留给后来的能者去办,不过是一句为了“政治正确”而说的虚言罢了。

而姜维,对北伐前景的判断则是比较乐观的。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的这个想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相反,是得到充分认证的。

所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实际上也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诸葛亮认为是靠谱的。

而蒋琬去世前给后主的上书中的看法,也与姜维基本相同。

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三国志.蒋琬传》

姜维当年偏师入羌,就能击败曹魏名将郭淮,其指挥能力是得到充分证明的。

而“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加上凉州人姜维本人对其风俗的了解,自然能够联合之。

因此,姜维的判断,不论是对自己本人的判断,还是对形势的判断,都与蒋琬一致。

所以,姜维对北伐方略及前景的看法,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是经过前辈“认证”的。

如此,姜维决心改变费祎时期的路线,坚决北伐,就是自然而然了。

北伐,是姜维在蜀汉的立身之本

在姜维看来,他不但能够北伐,而且必须北伐!

自247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开始,姜维就已经位高权重了。

然而,姜维,是降将。

作为托身蜀国的外乡人,他在朝堂基本上没有任何人脉。

姜维的立身之本,全在军中。

如果留在朝堂,所以,虽然能够录尚书事,但姜维在内政上没有任何竞争力,完全不是其他竞争者的对手,很可能死在朝堂。

我们知道,后来,由于害怕黄皓的迫害,姜维外出避祸,远驻沓中。

可见:离开朝堂的姜维,才是安全的。

总之,在军中,姜维的生命是安全的;而北伐,则是姜维长期保全地位的立身之本!

机会虽不明显,但却是最后的机会

那么,姜维北伐,有机会吗?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机会只会越来越小。

蜀汉以一州之地敌曹魏八州之地,地方狭小,发展空间、潜力天然远远无法与对方相提并论。

时间推移,蜀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事实也证明:尽管蒋琬、费祎时期没有大规模作战,保境安民,发展经济,但是,到费祎去世时,曹魏的经济恢复速度快得多,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时间,不属于蜀汉!

费祎说要“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恐怕是虚言···

所以,对姜维来说,如果要北伐,就等不了了。

而另一方面,姜维时期,又确实出现了几次北伐的好机会。

费祎死后,姜维一共进行了6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利用了比较有利的时机。

1、253年南安之战的机会:吴国诸葛恪大举北伐。

咱们知道,吴蜀是盟友,在北伐上一直有合作。

不过,大部分时间,吴国还是“限江自保”,北伐规模多不大,而且避免与魏军主力作战。

而253年时,东吴迎来了最激进的主政者:诸葛恪。

253年三月,诸葛恪征发20万人,发动了东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北伐,直攻寿春。

253年四月,姜维围攻南安,可惜粮尽而退。

2、254年陇西之战的机会:狄道县县长李简归降。

254年春,狄道县长李简密约请降。

狄道,位置紧要,这是好机会!

于是,姜维趁此机会,六月,姜维东围襄武,斩徐质,乘胜攻占许多地方。

冬季,率领狄道等3地人民回蜀。

3、255年狄道之战的机会:淮南第二叛及趁胜进击。

255年正月,魏国毋丘俭、文钦发动反抗司马氏的战争,淮南第二叛爆发。

司马师率中军平叛,无暇顾及西部。

同时,在上次迎回狄道人民后,狄道空虚,姜维决心再夺狄道。

八月,姜维又在洮西,大败未等到援军到来就出动的雍州刺史王经,再围狄道。

不过,在陈泰军火速来援后,姜维退出战斗。

4、256年段谷之战的机会:趁胜发展。

上次洮西之战后,曹魏在陇右粮仓空虚,百姓流离,形势危急。同时,关中也发生旱灾,形势严峻。

于是,姜维决心大干一场,决心夺取天水郡。

此次,由于汉中胡济失期未至,姜维在段谷大败,将领10余名、士卒上千战死,其余星散流离,败得很惨!

5、257年骆谷之战的机会:淮南第三叛

257年,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家,司马家为平叛,从关中调集了部分军队前往镇压。

此时,曹魏内部大战,东吴也出兵数万支援诸葛诞,全部乱成一锅粥。

这个情况下,姜维没有不参战的道理!

于是,姜维率数万兵出击,进攻秦川,直到诸葛诞战败后退兵。

此次北伐,似乎是为策应诸葛诞及东吴的联合行动。

6、262年侯和之战:移军避祸。

262年,姜维担心黄皓等人陷害,决心避祸。

与此,他进击侯和,与邓艾小规模交战后,退屯沓中。

此次作战,是为移军沓中所进行的佯攻。

总之,姜维数次北伐,皆是趁机行动。

其中,有一些机会确实是很难得的。

比如257年的淮南第三叛时,司马昭出兵26万,诸葛诞军十四五万,吴军出兵8万,参战兵力近50万,这已经是可以期待的最好的机会了···

或许,您会认为这些机会都不那么明显。

然而,蜀汉可以期待的,似乎也就只有这样的机会了···

姜维北伐的个人看法

姜维北伐,有9次之说,也有11次之说,依统计方法,各有不同。

不过,费祎死后,姜维获得较大自由后,总共进行了6次北伐。

其中,大胜1次,大败1次,小胜2次,小败1次,无功1次。

虽然表面上看不落下风,甚至还略占上风,但本质上是弱小之国与强大之国打消耗战。

所以,姜维北伐之下,“百姓凋敝”,国力损耗极大。

洮西大胜,杀敌万人,虽然战绩辉煌,但对强大曹魏的损耗是有限的。

段谷之敌,星散流离,是蜀汉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惨败,精华损耗大,为蜀国所难以承受。

至于取得的一些小胜,则因实力悬殊,难以保存战果。比如夺取狄道等地后,被迫主动放弃。

总体看,姜维的北伐,是不成功的,对蜀汉国力消耗确实是巨大的。

蜀汉灭亡时,“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其国库总量不及刘备入川时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个人的数!

要知道,刘禅虽然有昏庸之名,但其实并没有大修宫室,广括后宫的纪录,消耗并不大。

蜀汉贫穷至此,主要还是姜维北伐带来的消耗。

所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死前,称“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将姜维与黄皓并列为蜀汉两大罪臣,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由此来看,姜维北伐,虽其志可嘉,确实有过于频繁,不顾及国情的弊端!

究其原因,还在于蜀汉权力结构的失衡,导致内政与军事的脱节。

姜维虽录尚书事,但其只着重于军事,于内政则难以过多过问。

而蜀汉内政虽陆续有陈祗、诸葛瞻,甚至黄皓等人操作,但他们的威望、资历、才能,都不足以制衡姜维。

如此,内政与军事脱节,北伐的节奏失控,导致越打越穷,越打越弱。

姜维北伐,本质是继承了刘备、诸葛亮以来“威武自强”、“汉贼不两立”的大志。

虽然魏蜀实力已经很悬殊,但是,时间越往后,这个实力对比只会越来越悬殊,蜀国并没有“保境安民,以图将来”的资本。

姜维自负其才,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断陇右有之”的设想,改变局面。

同时,曹魏因内部权力斗争而陷入“多事之秋”,又使姜维不可能坐视。

因此,姜维频繁北伐,皆为把握机会,改变局面!

就结果而言,姜维北伐,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没有取得阶段性成绩,反而确实加速了蜀汉国力的衰退,甚至灭亡。

只是:换作是您,您会选择安安稳稳地“温水煮青蛙”,还是愿意冒着损耗大的风险奋力一搏呢?

0 阅读:196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