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将军冯玉祥祖籍安徽巢湖,生于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现为沧县兴济镇),在保定长大,在黑海遇害死亡,那么为什么他葬在了泰山脚下,还在泰山脚下建了一座冯玉祥纪念馆?
登泰山大家最熟悉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传统步行登山的红门,一条是坐车到中天门的天外村,两门之间泰安环山路上有一条小岛逶迤上山,路牌上写着“普照寺”。
普照寺山门处还有一条路标写着“烈士祠”和“冯玉祥泰山主题陈列馆”。顺着路标沿着山路前进,大约几百米的样子就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古朴建筑群处,看起来有些简陋,门口左右各一通碑刻,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祠泰山古建筑群”,一为“冯玉祥泰山主题陈列馆”,普普通通的铁栅栏门上额书“革命烈士祠”,这就是大家传说的“冯玉祥纪念馆”了。
冯玉祥纪念馆原址为烈士祠(滦州起义),纪念馆为1991年迁来。纪念馆为两进院落,现有五个展厅,分别为冯玉祥生平、冯玉祥与泰山、冯玉祥旧居复原、烈士祠正殿等。
纪念馆前院居中建筑为一三间青砖黛瓦的建筑,居中额书邓颖超的“冯玉祥先生在泰山”,主要介绍冯玉祥将军生平。展厅正中为冯玉祥塑像,浓眉大眼威武挺拔,身侧为冯玉祥1940年5月作的白话诗《我》,内容为: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虽然是自己写自己,但却是将军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展馆介绍了冯玉祥生平,从16岁入伍,到辛亥革命带领所部参与滦州起义,民国时率部北伐,再到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曹锟政府,中原大战,奔走抗日,抗战胜利后坚持反内战,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再到居美岁月,直至黑海罹难。
冯玉祥一生戎马,为国为民,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民主思想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民主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义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爱兵如子,艰苦朴素,亲民爱民,被亲切地称为“布衣将军”。
这期间冯玉祥两次退隐泰山,时间分别为1932年和1935年,在泰山上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遗迹,普照寺最后面的一座二层小楼就是冯玉祥将军隐居时的住所。在此期间,他创办了15所武训小学,出资修建了大众桥、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等,为泰山人民做了不少实事。
展厅前西侧有一巨石,上面有冯玉祥1933年题刻的“梅花岗”三字,周边种植有数株茂盛的腊梅,据介绍为冯玉祥先生手植。12月的腊梅绿叶还没有全部落下,但腊梅花已经开了,绿色中透着黄的叶子,满园的腊梅花清香,这冰清玉洁的花色,像极了先生一生光明磊落。
梅花岗前有冯玉祥将军的“口号碑”“训导碑”,有“如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亡”、“强凌弱、富压贫、大欺小、男轻女,均非人也”等。
西侧是冯玉祥与赵望云诗画碑,共48通。当年冯玉祥在泰山隐居时,邀请著名画家赵望云来泰山讲学写生,赵望云每画一幅画,冯玉祥即兴赋诗一首,自称“丘八诗”,暗喻大兵之作。
拾级而上,就到了二进院,居中为烈士祠,东西两侧为展厅,西展厅前还有冯玉祥夫妇的石刻像,旁边是周恩来总理在1941年,在冯玉祥60周岁大庆时,行草题写的《寿冯焕章先生大庆》碑刻。
二进院东西均为冯玉祥在泰山的介绍,一是“兴学泰山,文以化人”,一是在泰山的点点滴滴,至今泰山脚下留下了不少将军的足迹与故事,除此地外,还有五贤祠处的洗心亭刻下的“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黑龙潭馍馍石上的刻字等等。
东侧展厅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腊梅,被称为“将军梅”,为将军手植。
居中的大殿为英烈祠,居中匾额“功同泰岱”,是1933年冯玉祥将军出资修建,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和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殿内外有吉鸿昌和李宗仁等题字碑刻数十通,殿内牌位为“辛亥革命滦州起义诸先烈之灵位”。
1948年,冯玉祥应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自美国乘“胜利”轮回国,在途经黑海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时不幸遇难。
冯玉祥遗体归国后,因其在泰山两次隐居,又在此留有不少遗迹,可谓是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葬于泰山西麓大众桥畔。
如今在泰山脚下,冯玉祥将军墓、五贤祠(洗心亭)、普照寺(将军故居)、冯玉祥纪念馆有环形步道相连,都是免费的景点。
“腊梅花开岱岳下,冰清玉洁冯玉祥”,走进冯玉祥纪念馆赏腊梅花开,也是泰安市民必打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