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长清区五峰山之阴的山谷中,有一座1500历史的古寺——衔草寺,古寺虽然已经荒芜,但是元代古塔、历代墓塔等依然还彰显这古寺的沧桑。
衔草寺具体的位置是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关王庄村西南,古寺遗址现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往衔草寺的路虽然可以驱车直达,但其所在的位置却是深深的山峪中,周围群山环抱,山势陡峭,苍松翠柏掩映,故而想要找到还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
我探访衔草寺的路还是颇有曲折的,由于多为山上的生产路,我从104拐弯时进入一条只能单车通行的路段,几经环绕,最终到了深山处的一宽阔地带,只是道路被封闭了,上面写着正在施工。停下车,步行开启了我的衔草寺寻古之旅。
元代石碑停车处不显眼的地方有一崮云湖街道济南文物责任牌,显示着这里就是衔草寺遗址所在。
道路右侧几十米远处有一石砌护碑亭,六柱六角攒尖式,很新,应是现代的,亭下有一古碑,碑上刻有“新修衔草寺记”。石碑为元代珍贵遗存,是2013年2月发现的。碑宽约1米多,厚约35厘米。碑文正文为楷书,共19行。开头有“长清县治东南四十里,五峰山之阴有人头、猫头之山者,其势环谷中成邃谷,谷之中有寺曰衔草,实《大藏经感应录》所载湛公灭度之处”字样,说明了衔草寺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情况。也言及至元十三年,灵岩退堂长老复公禅师的徒弟思浩历时7年复建衔草寺。
衔草寺遗址沿着水泥路继续上行不远,就看到左侧山坡上有四根高大的盘龙柱,当然应是现代所建,这里就是古寺遗址了,不过只有隐隐的地基,再无其它古物,而周边散落着不少砖瓦、石刻等等,均为现代建筑用物品,想来应是有人想要在这里复建衔草寺,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停工了。
据有关人士考证,衔草寺始建于元嘉十年(433年),当时是印度僧人求那跋摩来到了泰山山余脉中的“人头山”,而这个时间也是著名的前秦法师朗公和尚创建郎公寺和灵岩寺之后不足百年,虽然我们现在说山东地区正式传入佛教是朗公所为,但求那跋摩对于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发扬应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衔草寺也是山东唯一由印度人创建的寺庙和道场。
元代石塔遗址右下方,参天大树掩映下一栋衰败的民房和古塔。古塔为元代遗存,是方形无梁殿式建筑。石塔上沿转角处有龙首四出,造型粗糙且苍劲。正面有石拱门,门楣上雕有一游龙戏珠,浮雕苍劲,且显古板。塔内有关公像,刀工细腻,风格豪放,仔细看过去,好像头像是后来补上的,或许曾经损毁或被盗过。
古塔正对着有一大清道光年间的石碑一通,为“衔草寺修建佛殿碑记”,字迹斑驳,只能依稀辨别少数。不过石塔旁边摆放着一石质雕龙碑额,龙纹雕刻古朴,线条粗犷,年代应在元或之前的遗存。
元代石塔还是有着不解之谜的,一般的塔均为佛塔,而此塔内供奉关帝,也就是关帝庙了,这是何人所为?又为什么祠关羽?如今也无人可解了。
墓塔林衔草寺历史悠久,当地人流传的故事里,寺庙鼎盛时,有房屋数十间之多,故而历代高僧的墓塔林遗存较多。
墓塔林位于峪中深处,一圈有封土的墓不少,其中墓塔仅存一幢,为浩公禅师寿塔,旁边有复公禅师塔铭,均埋入地下很深。
墓塔为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所建,据资料介绍塔原高6米有余,塔呈圆形,最粗处直径一米有余,塔原有九层,除顶层被人为毁坏,现存八层,埋于地下两层。
周边散落不少的墓碑和墓,从墓碑可知为历代僧人的。
衔草寺,曾经与灵岩寺齐名,已经1500年历史,如果没有这些仅存的遗迹和文物,或许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山东唯一印度僧人创建的佛教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