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战场当逃兵,因过度好色被暗杀,为何史书夸他是社稷之才

小何小看历史 2025-01-27 04:25:54

公元879年,大唐帝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面对王仙芝、黄巢起义军的猛烈攻势,朝廷内部争吵不断。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位名叫王铎的宰相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出征平叛。然而,这位出身显赫的太原王氏子弟,不仅在战场上表现怯懦,逃离重镇江陵,更因生活奢靡、而广受诟病。令人深思的是,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却在《新唐书》中被誉为"社稷之才"。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最终因携带重金美女上任,在赴任途中惨遭魏博节度使之子乐从训劫杀,与家眷随从三百余人一同惨死,朝廷却因势微,连为其讨回公道都做不到。

显赫家世,平步青云见分晓

盛唐时期,太原王氏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李唐皇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王铎便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之中。在会昌年间,年轻的王铎凭借自己的才学成功考取进士,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当时的朝廷重臣白敏中看中了王铎的才能,将其收为门下幕僚。在白敏中的提携下,王铎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步入了朝廷核心圈子。

随着时间推移,王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开始主持科举考试。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他录用了一位叫韦保衡的考生,这个决定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增添了一份关键助力。

韦保衡后来成为了唐懿宗的女婿,被封为驸马都尉。有了这层特殊的关系,王铎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最终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在担任宰相期间,王铎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才能。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士族集团中建立起了极高的威望。即便在韦保衡遭到贬黜的时期,王铎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人脉,迅速重返权力中心。

朝廷内外的大臣们都认可王铎的能力,纷纷推荐他担任重要职务。这种广泛的支持不仅来自于他的家族背景,更源于他在为官期间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广泛人脉。

王铎深谙官场之道,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他不仅与朝中重臣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还善于平衡各方势力,这使他在朝廷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精心经营的人际关系网络,王铎在朝廷中逐渐积累起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在处理政务还是在选拔人才方面,他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赢得了众多官员的敬重。

自请出征江陵难保功亏一篑

乾符四年(877年),义军首领王仙芝和黄巢率领大军横扫江南,攻破重镇江陵。这一消息传到长安,朝廷上下顿时陷入一片慌乱。

年仅十五岁的唐僖宗急忙召集朝臣商议对策。面对席间剑拔弩张的争吵气氛,王铎突然起身,请求出任前线统帅平定叛乱。

在古代官场,"出将入相"是许多文官的理想,但通常都是先当将军后做宰相。王铎此举可谓反其道而行之,他已贵为宰相,却主动请缨担任军事统帅。

唐僖宗欣然应允,授予王铎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等头衔,并任命他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统领所有平叛武装力量。这一决定让其他大臣都哑口无言。

王铎抵达江陵后,确实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他招募抚慰流民,修缮兵甲装备,招募新的士卒充实军队,还组织人手加固城墙。

然而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王铎却显得畏首畏尾。他驻守江陵整整一年,却从未主动出击与叛军交战,只是被动地龟缩在城中。

乾符六年(879年),局势急转直下。黄巢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从桂州打到永州,又从永州杀到衡州,最后兵临潭州城下。

潭州守将李系是名将李晟的孙子,是王铎精心挑选的人才。但实战中李系表现得毫无章法,一战便被黄巢大军击溃,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尸体堆积如山,塞满了湘江。

眼见大势已去,王铎迅速做出了决定。他将守卫江陵的重任交给一个名叫刘汉宏的降将,自己则带着亲信仓皇逃离。

这个刘汉宏是个狂妄之徒,他自比汉高祖刘邦,声称自己曾经斩过白蛇,还大言不惭地说天下大乱非他莫属。但王铎离开后,刘汉宏立即暴露了真面目。

这位"刘邦转世"不仅没有守住江陵,反而趁机大肆劫掠城中财物。等到黄巢大军压境时,他更是弃城而逃,让这座重镇不战而降。

消息传到长安,震怒的唐僖宗立即下令罢免了王铎的宰相职务。王铎的军事指挥生涯,以一场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王铎的战场表现充分暴露了他在军事才能上的缺陷。他不仅缺乏基本的战略眼光,更没有统帅军队的胆识和能力,最终导致一座重要城市的失陷。

这场军事失利不仅让王铎个人蒙受耻辱,更给大唐的统治带来了严重打击。黄巢军队士气大振,开始了向长安进军的准备,而朝廷却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

美女环绕奢靡终致身死族灭

王铎在军事上表现不力,但在享乐方面却可谓登峰造极。他每次出行都带着数量惊人的美女随从,仿佛在复制后宫生活。

这些美女不是普通的侍女,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绝色佳人。王铎在军营中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将帅,不如说是一位流动的帝王。

他不仅带着大量美女,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更是数不胜数。在战争期间,当其他将领都在为军需物资发愁时,王铎却在为如何安置他的奢侈品操心。

有一次,王铎的一个下属看不过眼,想给他一个教训。这个被称为"促狭鬼"的下属突然跑来报告说王铎的夫人从京城赶来探望。

消息一出,原本搂着美人的王铎立刻慌了神。他连忙推开怀中的美人,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危机"。

这位"促狭鬼"见王铎慌乱的样子,便故意说道:"大人,黄巢从南边来,夫人从北边来,不如我们投降黄巢算了。"王铎这才意识到被戏弄了,随即又恢复了他的寻欢作乐。

这段轶事在当时的军营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笑谈。但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王铎在军营中的荒淫生活。

即便在战事吃紧的时候,王铎也没有收敛他的奢靡作风。他的帐中日日笙歌,夜夜笑语,仿佛与外面的战火隔绝在两个世界。

这种生活方式引起了朝廷的不满,特别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在评价王铎时,将其形容为"拥姬侍而侈服御"的典型。在乾隆看来,王铎不仅没有尽到军事统帅的职责,反而带头腐化军纪。

王铎对美色的痴迷不仅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更埋下了他最终身死族灭的祸根。当他被贬为沧景节度使时,依然故我地带着大批美女和财宝上路。

在当时动荡的环境下,这种高调的行事方式无异于自寻死路。魏博节度使乐彦祯的儿子乐从训,在得知王铎一行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和美女后,起了歹念。

乐从训带领人马半路拦截了王铎的车队。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养尊处优的王铎根本无力抵抗。

这场劫杀最终导致王铎及其家属、随从共三百多人惨遭杀害。他们的财物被劫掠一空,美女也落入了劫匪之手。

这个血腥的结局,某种程度上也是王铎奢靡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在那个藩镇割据、道路险恶的年代,如此高调地炫耀财富和美色,无异于在危险的道路上加速行驶。

更讽刺的是,即便王铎惨遭劫杀,朝廷却因为势微,不敢对凶手乐从训采取任何行动。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最终连个公道都讨不回。

功过聚讼千载意难平

王铎的一生充满争议,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乾隆皇帝眼中,王铎就是个无能的宰相,一个只会贪图享乐的昏官。

乾隆认为王铎没有任何建树,辅政期间毫无特长和政绩可言。统兵期间更是无能至极,空耗钱粮却未能取得任何战果。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王铎在江陵期间确实为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他修缮兵甲、招募士卒、修葺城墙,为抵抗叛军做了充分准备。

黄巢攻陷长安后,唐僖宗逃往蜀地避难。在这个危急关头,朝廷再次启用王铎担任平叛总指挥。这一决定背后,体现出朝廷对王铎能力的认可。

作为一个善于笼络人心的政治家,王铎发挥了他的特长。他四处传檄,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各个藩镇团结一致对抗叛军。

在他的努力下,涣散的军心逐渐凝聚,各地节度使重新找到了信心和希望。朱温之所以选择投降朝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王铎的政治手腕。

收复长安后,王铎主持分配战功,表现出了难得的公平公正。他的这种做法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护,进一步稳定了军心。

《新唐书》给予王铎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社稷之才"。在史官看来,如果没有王铎和郑畋的努力,大唐很可能就被黄巢建立的"大齐"所取代。

这个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在大唐已经腐朽不堪的情况下,像王铎这样的官员尽管有诸多缺点,却还在为维系朝廷的统治做出努力。

王铎第一次被罢免后,接替他的高骈同样无法阻止叛军的攻势,以至于两京都失陷了。这也从侧面证明,问题不在于王铎个人,而在于整个大唐的统治体系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乾隆对王铎的苛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帝王心态。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皇帝,要求臣子对他百分之百忠诚,容不得任何瑕疵。

即便在王铎遭遇不幸后,朝廷也未能为他讨回公道。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最终连个公平的评判都没有得到。

这个凄惨的结局,不仅是王铎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在藩镇专权、朝廷衰微的大唐末年,即便是位高权重如王铎,也难逃这个乱世的宿命。

0 阅读:0
小何小看历史

小何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