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突然读懂《卖炭翁》,从今天开始,出门要带点现金

阿芳评诗 2024-06-06 08:19:47

现如今,支付变得越来越便捷,各种快捷支付让我们已经不记得,上次带现金出门是什么时候。

然而,重读《卖炭翁》这个故事,你就会意识到带现金出门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小时候会觉得《卖炭翁》里面老人很惨,都冻得瑟瑟发抖,竟然还期盼着雪再下大一点,再多一尺厚。

因为,只有这样他炭才卖得出去。而这种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

更糟心的是,他辛苦烧炭卖炭,最终却没能换来钱,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穷人而言,这两件物品毫无用处,卖不出去又不能做成衣服穿,无法解决温饱。

我们对卖炭翁更多是同情,他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缩影,也是当今社会中,无法跟上时代的老年人的缩影。

现在,我们出门不带现金已是常态。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现金仍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让我们回到《卖炭翁》中,那位老人为什么要在南山耗费一年的时间烧制木炭?即使手被烧得乌黑,衣服破烂不堪,他也不肯放弃这份工作。

原因很简单:他需要这份工作来维持生计。

在当下,很多老人面临类似的生活困境。

他们大部分不愿意麻烦子女,而有退休金的老人也只是少部分。

他们在自家地里种些蔬果,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

但问题来了:他们没有手机,或者使用的是功能简单的老年机。面对各种电子支付,他们往往无所适从,弄不懂学不会。

那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做买卖呢?

为保证交易顺利进行,他们只能带现金出门。那么,只有遇到这样的人,才有交易的机会。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在城市中也屡见不鲜。

很久以前,我在早市买菜时,一个卖菜的阿姨拉着我小声说:“姑娘,能现金支付吗?”

当我疑惑不解,阿姨解释道:“收款码是女儿的,你扫码后钱都到她那里去了,我一分都拿不到。”

听完这些,我心里五味杂陈。又陆续询问其他几位老人,我发现他们的收款码也大多是子女的,自己的屈指可数。好一点的子女会把收益给老人,有的则直接以此为借口不给生活费。

仔细想想,这些老人和卖炭翁有什么区别?

在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出门扫扫码已是常态。可是,那些跟不上节奏的老人呢?他们显得格格不入,真的非常容易被这个社会淘汰。

正如《光明日报》所说,老年人过得体面,生活的便捷是社会正义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的非常建议大家带点现金身上。

当你遇到如《卖炭翁》一样的老人时,身上的现金可以帮助他们。

毕竟,善良是这个社会最大的美德。

0 阅读:0

阿芳评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