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考好,家长以为“考砸了没关系”安慰到位,其实一开口就错

海雪聊教育 2023-09-08 08:41:02

我们告别了应试教育,迎来了素质教育,很多家长学会了多维度多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能力。

即使在面对孩子的考试分数不理想的时候,也能先稳住自己波澜起伏的情绪,先安慰孩子。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试验,假如孩子没考好,放学垂头丧气走进家门那一刻,身为家长的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是安慰孩子“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还是质问孩子为什么没考好,还是表扬“别人家孩子为什么每次都稳得很”呢?

我想,给出第一个答案的父母,肯定不在少数,很有可能占了绝大多数。

家长以为安慰到位了,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不仅心情不会感觉轻松,反而会有一种欲哭无泪的难受。

明明孩子的情绪很低落,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看见”的情绪,并且肯定孩子的感受,让他感到被共情了,低能量情绪才能真正向高能量情绪转化。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与孩子对话:

“我看到你情绪低落,是不是因为没有考好,心里很难过?”

大一点的孩子一般会死扛(因为输了里子,得保住面子):

“没有呀!还好吧!”

家长:“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考试只得82分,当时很难受,拿到试卷那一刻就哇哇大哭起来,老师都被吓到了!”

孩子听到这话,注意力应该马上被吸引过来了:

“还有这样的糗事,后来怎么收场的?”

家长:“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过哭完后心情就舒畅了,回到家后,就把那张试卷贴在书桌前的墙上,时时提醒自己要踏踏实实学习。”

通过这样分享过去的失败,让孩子感觉到考不好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

人生得得失失、浮浮沉沉是常有的事情,我们要学会与做不好的自己相处,更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能量高低之分。我们常常不喜欢的生气、哭泣、懊恼、失望等。

因为它们都是低能量情绪,让人感觉难受、消沉、内心没有力量,从而内耗自己。

我们要学会从如何转化低能量情绪,如何停止无休止的内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领路人。

引导孩子学会处理情绪、培养良好性格,其实比考试分数重要得千万倍。

为什么安慰孩子没关系,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摆脱内耗,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只跟参与者强调一点: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

而实验的结果是,所有参与者无一例外地,每个人的思维都出现强烈的反弹,很快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把它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来,也同样适用:

事实上往往是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越会去做;越不愿让孩子放在心上东西,孩子越是在意。

比如:叫孩子写作业不要动来动去,而结果是孩子小动作不停;让孩子不要玩水,而结果是孩子趁家长不注意越玩越嗨。

像这类的否定式句子,人们常常会自动屏蔽“不”“不要”类的否定词,而把后面的动作刻骨铭心地记在脑海里,然后暗示自己去行动。

这就是一种“负面强化”现象,那些常常把“没关系”、“不要紧”挂嘴边的家长,不但不能给孩子正向反馈,反而会让孩子朝着反方向成长。

正如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培养自信的孩子一样,常常这样表扬孩子:

“你真棒!”“你真优秀!”“你真聪明一样!”

不能说这样的表扬完全没有用,或者会起反作用。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这样的肯定也算是给孩子正向反馈,能起到鼓励作用。

只是随着孩子遇到的困难、挫折越多,给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越严重,他们越会陷入自我怀疑中难以自拔:

“为什么父母都夸我聪明,我的成绩却这么糟糕?”

“为什么我那么优秀,在同学面前却虐得无地自容?”

“为什么我那么棒,学习上却处处遇到难题?”

诸如此类的自我否定意念,在孩子脑海里会越来越多,在学习上便越学越没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潜意识里抗拒学习和考试。

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杀伤力远远超乎预期。

我们表扬、肯定、鼓励孩子时,要着眼于行为上,然后看到其取得的进步或成就。

比如孩子考试得一百分,我们不是夸孩子“你真棒”,因为这样表扬只会让孩子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当下一次没有考到一百分时,就会自我怀疑和否定,如果这样的经历经常发生,孩子就会慢慢放弃甚至躺平。

如果这样肯定孩子,结果会完成不一样:

“看到你的试卷整洁、干净,正确率百分之百,真为你的努力、细心、认真感到高兴!”

这样的意思就是暗示孩子,能考一百分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他认真、仔细、努力的优良品质。

这些品质决定性格,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将来是否能成功,学习成绩并不是决定性的,反而性格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真正本质,不是教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给孩子正向、积极的暗示,唤醒其内在的动力,让其自主自发地去做事情。

0 阅读:66

海雪聊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