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鞅同期的变法,仅差一步就能让最弱的战国七雄之一真正强大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4-11-11 14:26:54

战国七雄中的韩是被公认最弱的一个诸侯国,疆域面积小,又被秦、楚、齐、魏等豪强包围着,有点像欧洲历史上多次被瓜分的波兰。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一举攻克韩国都新郑,俘虏韩废王韩安,韩第一个被灭亡。

秦国的强大,源自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但其实在同期的韩,也进行了一场变法,叫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是整个战国时期,韩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顶尖人才,后来的韩非子名气虽然很大,但仅限于思想学术,基本没干什么具体工作。

申不害担任韩国相的17年,是韩国力最强大的时期,史书记载:

“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对于最弱小的韩来说,别人不来攻打自己,就已经算是最好的成绩了。

一、17年没被打,已经是韩的事业巅峰了

韩是一个很悲催的诸侯国,四周的邻居全是同时期最厉害的强国。

1、西边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正是秦国开始砍人头的快速升级期。

2、北边的魏惠王治下,仍然是战国的头号强国,李悝变法的红利还没吃完,到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就是孙膑减灶诱杀庞涓的那一战)后才开始衰落。

3、东边的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婴、孙膑、田忌等大牛,在位后期更是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

4、南边的楚宣王,同样是有为君主,他抓住魏国由盛而衰的机会,让楚国重新强盛。

所以,夹在这四大强国中间的韩昭侯,在申不害主政的前355年到前338年去世期间,居然能17年不挨打,的确是一份相当了不起的答卷。

二、申不害变法的效果相当不错

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开始变法。韩的这场变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一个“术”字。

商鞅变法是一个“法”字,凡事都是法规最大,并且是变态严格地予以执行。

申不害变法的“术”字,其实就是君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再延伸一下,就是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基于观察和思考,来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所以,申不害变法的本质,也是加强集权,加强控制力。

1、他首先打击了那些不受控制的特权贵族,让韩昭侯乐得合不拢嘴。

2、加强各方面考核,军事训练水平上去了,耕田的干劲儿也上去了,国力蒸蒸日上。当时韩的宝剑和弓弩制造水平都是天下第一,就是一个例证。

3、在复杂的外交环境中,能保持清醒理智。

申不害任期内的韩,几乎分享了所有外部大战的甜头,哪怕是只喝一口汤,总之是有赚无赔。

三、仅差一步就能让韩真正强大

申不害的“术”治,仍然是“法”治的一种,因为你要考核别人,就得有标准,拿现在的话说,就是KPI,这个KPI的内容其实就是“法”。

但术治的主导要素是人,对君主的要求很高,一旦换了人,那考核的尺度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秦国的商鞅死了,法规法制继续照旧执行;申不害去世后,究竟如何把控“术”,就说不准了。

同样的法,秦可以数世照章办事,韩却不行,因为它要先衡量人。

比如,偷一头牛,在秦可能就是罚100金,谁都一样;在韩,如果偷牛的人曾经立过战功,可能就罚50金,或者这个人之前还偷过猪,就可能会罚150金。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差在执行环节上,申不害只差“完善执行”这一步,就能把韩带到强国范畴啦。

比如在执行层面上,给韩王配上一个类似宰相班子的制度,并给各考核领域进一步予以量化,就更完美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下,这应该就是最有效和合理的“法”、“术”结合吧。

当然,即使是今天的KPI,也会有大量应付差事和机械僵化的弊病。

在战国烽火连天的那个时代,偏执、严酷一点的做法,可能更有机会活命和发展。

韩非子评价申不害说:

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

他说申不害搞了17年变法,却没让韩称霸,真失败啊!

韩非子的理论水平确实高,但基于战国最弱的韩的无情现实,如果想生存发展,除了变法自强之外,还必须同时处理好与强国的关系。

历史如果有如果,我会建议韩,坚决依附于楚国,因为楚国和韩的边界线最长[呲牙]。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98

用户18xxx98

3
2024-12-28 08:27

韩国术治之后基本从君子之国变成了小人之国,陷入内耗之中。

南松聊过去历史

南松聊过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