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李煜的词,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
他从来不矫揉造作,也不无病呻吟,他的文字真实,描述真实,情感也很真实。
亡国之前,李煜的词浮华烂漫,主要可以分成四个大类,第一类是宫廷生活,第二类是男欢女爱,第三类是生活记录,第四类是闲情逸致。
其实这些内容倒没有什么好说的,虽然这段时期李煜的作品质量也很不错,但是他具有可替代性,没有李煜,也有数不清的花间词人,如果他的水平就这样了,那其实他在文学史,在艺术史上就不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在词方面的成就,主要来自于亡国之后。
国家灭亡,自己则成为俘虏,从皇帝到阶下囚的身份转变,从努力奋斗到破产清算,这种深刻且特殊的经历让他的词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悲伤,痛苦,阴沉,深远等等情绪开始体现,一下子这艺术水平就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地步。
所以与其说是李煜的词发生了变化,倒不如说,其实是他本人发生了变化。
亡国对于李煜当然不是好事,可是恰恰是因为他就是亡国之君,他才成为了李煜。
不过一项成就太耀眼的话,人们就会容易忽略掉李煜的其它特点,其实,不仅词,李煜在艺术圈简直是个全才。
比如,李煜发明了金错刀和撮襟书两种书法方式,金错刀简单古朴,但是苍劲有力,而撮襟书更是十分奇特,不用毛笔来写字,而用绢帛蘸墨,在铺开的大纸上挥毫。
这两种书法在当时风靡一时,甚至后来到了北宋年间也一直被人们视为精品,因此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除此之外,李煜还擅长研读古文,精于文物鉴赏,喜好绘画和音律,基本上艺术生能干的,就没有他不会的。
而且,他对这些艺术的探索不是那种票友阶段,不是说什么都学,但是学的不精,只懂个皮毛那种,相反,李煜是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一行都有其辉煌的成就,就拿音乐来说吧,这李煜不仅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和自己的皇后大周后修复了唐代就失传的名曲《霓裳羽衣曲》,可以说是很有天分了。
其实以上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是爱好,而且还是那种不占用上班时间的爱好。
您别管李煜下班之后琴棋书画玩到多晚,人家能给你保证上班的时候不耽误工作不就得了?
但是,除去这些内容之外,李煜还有个小爱好,不为人知,但是却十分值得一提,那就是他素好礼佛。
首先,李煜这个人吧,他性格是比较柔和的,脾气很好,不怎么发怒,也不爱杀人,执政的时候很温和,制定的法律也较为宽松。
南唐朝廷里有时候春决啊,秋决啊,处决犯人的时候,李煜都很不忍心,每次他做批示,要把一些犯人处决的时候,他都要难过的流下眼泪。
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尽可能的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李煜有事没事就亲临庭审一线,亲自办案,有大臣向李煜上书,说刑狱工作有专门的大臣来处理,您是皇帝,您天天往牢房里头跑,这算怎么回事儿啊,这不像话啊,李煜也不听,还是照旧要亲理案件。
后来李煜亡国,迁居北宋,最后客死他乡,很多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听闻李煜死讯,大家都哭的十分伤心,可见李煜做皇帝的时候,对百姓们还是挺不错的。
尤其他天生仁和,心地善良,所以他不可避免就会对佛法感兴趣,乃至于笃信佛教。
这种神秘的东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能给到李煜一种特殊的安慰,让处在北宋的威压之下艰难生存的李煜认为,自己所受到的屈辱,自己所面临的挑战,自己所经历的折磨,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有着超越当前时间和空间的未知且深邃的理由。
所以,李煜不仅自己喜好佛法,他还鼓励南唐治下的百姓们出家做和尚,同时还鼓励道士转行做和尚,为了积极推动自己的计划,李煜甚至制定了这样的政策,只要出家为僧,朝廷就每人赏赐两金。
那么对于老百姓来说,这钱那就简直是白来的,于是政策一经发布,光是南唐金陵内的僧人数量就增加到了数万人。
这古代的皇帝,灭佛的多,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甚至是和李煜的父亲李璟同时期的皇帝周世宗,他们都曾经发起过灭佛运动。
所谓灭佛,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强迫僧人还俗。
但是李煜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主动掏腰包鼓励百姓出家,甚至还专门为了这些出家的僧人大肆在南唐境内修建佛寺供他们居住,南唐境内当时一共有多少寺院,作者没统计过,但是光是在金陵城的皇宫内修建的寺院,就已经有十多所,这个数量恐怕也只有南梁武帝能媲美了。
在崇佛的问题上,李煜想的太单纯了,或者说他有些任性,他就觉得好像一个东西,他自己喜欢,他就希望臣民们都可以跟他一起参与进来,这么一来,李煜就能得到一种分享欲望上的满足快乐,可是实际上,这不过是李煜的一厢情愿罢了。
这佛寺啊,它们往往享有经济特权,僧人们不用劳动,不用工作,不用服兵役,不用服劳役,他们什么都不用干,但却能拥有大量的仆从和田产,这对本来就已经陷入发展困境的南唐军事和经济都会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
梁武帝也崇信佛法,但是他在崇佛的问题上就没有遭到后世太大的诟病。
因为,虽然“南朝四百八十寺”,可是这些在“烟雨中”的“楼台”,却为梁武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梁武帝吧,他一言不合就喜欢出家,就是说他动不动就从皇宫搬到寺里去,扬言要剃度修行,要放弃皇帝的身份,要做和尚去了。
梁武帝往寺里一跑他不出来了,那南梁的大臣们没办法,只好去寺里请皇帝回来接着主持工作,那么在把皇帝请回来的这个过程中,大臣们为了表示诚意,就得大把大把的向寺庙捐钱,把皇帝给“赎”出来。
而这一次都得好几亿的赎买,到最后肯定都落到了梁武帝本人的腰包。
然而,李煜崇佛,他是光花钱不进钱,纯属赔本的买卖。
您要知道,南唐一共就仨皇帝,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这仨皇帝,本身都不能算是特别奢靡,特别能花钱的那种君王,加之南唐立国在江南,此地商业繁华,发展极好,南唐一开始是不缺钱花的。
可是,从中主李璟开始,南唐开始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这就花去不少钱,李璟时期对后周称臣,李煜时期对北宋称臣,这既称臣必纳贡,年年又对外输出经济,南唐的财力就开始左支右绌了。
正是缺钱的时候,李煜大兴佛寺,百姓纷纷出家,僧人免于赋税的同时还大量兼并土地,南唐很快就陷入了贫困。
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李煜是南唐皇帝,他本人崇佛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那大臣们一看,自然要投其所好,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南唐的大臣们肉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整天开始吃斋念经,修身养性,目的就是为了在皇帝的面前猛刷好感。
李煜呢,也很容易被糊弄,以前他还搞搞科举,较为公平公正的选拔一些人才,后来则完全被蒙蔽,谁跟他爱好相同,他就启用谁,谁礼佛最虔诚,他就重用谁,以前他搞出澄心堂制度是为了选拔朝廷里真正堪为大用的优秀人才,现在被李煜这么一弄,朝廷里掌握大权的全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我们甚至可以说,李煜之后所面临的困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只是,李煜的佞佛,没有大兴土木,欺压百姓,残杀大臣来得那么快,这是一种不显而易见且不易察觉的慢性死亡。
所以在死亡来临之前,李煜一直对北宋持抵抗态度,他总是认为,一切还没有那么糟,办法总是有的。
而隔壁的北宋皇帝赵匡胤,当然也不会被南唐的几封表书就糊弄过去,对于南唐,北宋朝廷是一定要拿下的。
赵匡胤当年是柴荣的部下,柴荣一统天下的想法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赵匡胤,所以赵匡胤也追求统一,而在这种追求统一的理想的驱使下,赵匡胤很快消灭了南平,后蜀,武平,南汉这四个政权,接下来自然就要对南唐出手了。
不过有一点赵匡胤很纠结,那就是南唐的李煜吧,对他北宋执礼甚恭,赵匡胤一时半会找不到什么由头对南唐开战。
当然,一条哨棒打下无数军州的香孩儿不会因为没有理由就不对南唐出手,就如李煜也知道,偏安一隅对于南唐来说只是不切实际的美丽幻梦。
乱世洪流,李煜能站得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想要万世之基,真若难比登天。
帘外风轻扬,夏意微茫。绮裳难御午夜凉。醉里忘却身为囚,片刻情长。
孤影莫倚窗,万顷河山。去时匆匆归路茫。飞絮飘零夏已至,尘世天堂。
可是,事到如今,又能怎么做,又能做些什么呢?
要走哪一步,要做什么样的选择,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未来从不是注定的,我们后人读史,自然早早的就知道了结局。
议事者身在事外,依析厉害之情,任事者身在事中,当决厉害之虑。
于是乎,古人只好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交给上天。
参考资料:
《南唐书》、《续资治通鉴长编》
冯延巳与李煜词的悲剧色彩比较分析,《名作欣赏》 2023年第36期
李煜后期词的意象书写及其悲剧意识,《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广阔天地任鱼游
老天爷造的各种发动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