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未竟之业 孟知祥)
公元934年,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病逝,死了。
死的很仓促,死的很突然。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何况孟知祥英年早逝,何谈寿活百岁?
孟知祥的死,是秘不发丧,就是皇帝的死讯,在掌握后蜀朝廷机要的大臣的干预下,被封锁了起来。
当时孟知祥身边的近臣,有俩,一个是枢密使王处回,一个是丞相赵季良。
王处回呢,岁数比较小,年轻,他还没经历过龙驭上宾,皇帝骤崩的事情,孟知祥一死,王处回慌了,立刻就跑到了赵季良的家里,那是哭开了。
王处回哭什么呢?其一是孟知祥从割据到称帝,这些年来对蜀地士大夫们优厚善待,王处回感激他的恩德,难免落泪,其二呢,是王处回担心,这刚刚建立的政权,会因为孟知祥的突然离世而发生纷乱,要是有什么兵变啊,谋逆啊,先遭殃的是百姓,后遭殃的就是他们这些绵力薄材,不能缚鸡的文人。
王处回哭的挺厉害,这一下子就把赵季良的沉着冷静显了出来,君上兼老友猝然长逝,赵季良来不及伤心和难过,立刻拍着王处回的肩膀说:
蜀地也有藩镇,藩镇里也有各位节度使,他们都掌握重兵,都盯着朝廷呢,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立刻把储君拥立为皇帝,我们要做事,要行动起来,哭是没有用的。
您看,赵季良十分敏锐的找到了当下的要害,那就是孟知祥死了之后,一天没有新皇帝,底下这些藩镇节度使们就难免有非分之想,他们就想要整事儿,而一旦神器归位,天有新君,一切就会稳定下来。
(临危不乱 赵季良)
孟知祥病重的时候,早就把孟昶立为了太子,所以赵季良当机立断,立刻就拉着王处回,并带领一帮大臣,直接就把孟昶拥立为了新皇帝。
孟昶,原名叫做孟仁赞,孟知祥的第五个儿子。
孟昶前边的四个哥哥,两个早夭,两个资质平庸,孟昶呢,也不能说是惊世奇才,他也不是那种卓荦超伦,秀出班行的人物,他只能说在孟知祥的儿子里,表现算是比较好的,而且孟知祥当时是突然发病,匆忙之间立储,也就只能是随便挑一个,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孟昶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四五岁,这个岁数在皇帝圈里不能算小了,因为毕竟历史上个位数年龄登基的皇帝那是一抓一大把,比比皆是,可是,十四五岁也绝对达不到一个成熟独立的状态,何况孟昶在登基之前,他的履历基本上就是一张白纸,父亲孟知祥没有重用过他,没有把他放到利害的职位上去锻炼他,又因为是临时立储,突击称帝,孟昶也没有经年累月的接受过规范的皇帝职业教育,所以登基之后,他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单独处理政务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大臣帮他做。
要知道,在古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继承人的提前培养,是极为重要且很有必要的。
提早的确立储君,一方面可以提高他的威信和影响力,有了威信和影响力,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篡位和内乱的发生,而且在确立储君之后,皇帝也会动用全国的资源来对储君进行培养,目的是为了提高他的能力,使他以后可以承担皇帝的工作和责任。
在漫长的储君生涯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高尚的品德,打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政治能力,打磨军事思维,反正这段学习期很有必要,因为普通皇帝和开国皇帝的性质还不太一样,我们的历史中,凡开国皇帝,大多数都有不寻常的经历,有出身底层的,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以此实现阶级跨越的,如朱元璋,刘邦,石勒之流,有在朝廷中权谋算计而得天下的,如王莽,隋文帝,梁武帝之流,余下还有一些兵痞,流氓,军阀等等,反正无论如何,开国皇帝在做皇帝之前,在追求皇帝位置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拥有了知识,拥有了经验,拥有了认知,各方面已经得到了武装和强化,那么对他们来说,做皇帝,成为开国皇帝,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可是二代三代,这种靠着继承或者点卯成为皇帝,继承上一代皇帝的皇位的皇帝,他们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皇帝虽然也是人,但皇帝这份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还真不是谁都能干的,这不是扫地,搞卫生,搬砖,不是到电子厂里打螺丝这种人人都会,谁都能从事的工作,而是类似于飞机驾驶员这种只有少数人才能从事的工作。
(龙 象征权力 天子)
并且,这部分少数人,不仅仅要天赋异禀,硬件远远超过普通人,在后天还要经历长久的刻骨的训练,若非如此,这活儿你是干不了的。
我们说,孟知祥在兴教门之变前后,在庄宗和明宗两个时期打拼奋斗,他已经掌握了驾驶飞机的技术,可孟昶不一样,孟昶就像是坐在飞机里的一个乘客一样,孟知祥开飞机开到一半,突发疾病去世了,临死前他慌慌张张,随便就把乘客孟昶拉到驾驶位上让他接着开,那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当然了,开飞机和做皇帝总是不同的,作者可以拿两者之间来举例,但是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可比性,而且文明社会,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皇帝这种职业了,也不可能会再有。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种职业和身份,在古代的语境中,皇帝的职业也许会更有尊严,而非像奴隶,奴仆一样的生活,在属于他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他拥有创造性。
不过很显然,孟昶未必有这种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空降成为后蜀皇帝的孟昶,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目前处于一个无人可用的状态。
他父亲孟知祥,如果不论能力,只以私德来看的话,这个人还是挺好的,对部下好,对臣下好,对功臣更好,反正就是在执政风格这一块,是极尽包容优待,有时候臣下犯错啊,臣下骄纵一点啊,孟知祥是能容忍就容忍,能原谅就原谅,因为对孟知祥来说,新朝初立,最重要的就是拉拢人心,无论是从中原地区流入蜀地的士人,还是东西两川本地的官僚,都是他所必须争取的。
孟知祥优容招抚,类似于刘备综合症的这种做法,的确为后蜀的立国和稳固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可是这批已经被孟知祥惯坏甚至说是宠坏了的文臣武将们,到了孟昶的时代,立刻就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顽疾,尤以功臣为主,他们自恃功高,傲睨自若,颇有些傲上矜下的意味。
(目无主君 李仁罕)
矜下还可以容忍,但是傲上,就会被视为对皇权的蔑视,对孟昶的威胁。
而且,孟知祥留下的这帮功臣里,很多人的行为已经到了难以让新皇帝容忍的地步,他们有的不遵守法律,有的搞贪污,有的腐败,有的迫害百姓,有的兼并土地,掠夺良田,甚至肆意毁坏别人的陵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后蜀开国五将之一的李仁罕。
李仁罕,是虎将,硬核狠人,当年孟知祥就是派他平定了造反叛乱的康延孝,后来李仁罕还领兵在蜀地,和后唐军队长期对峙,可以说此人对后蜀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仁罕很狂,别说现在孟昶在位他就很狂妄,就是孟知祥活着的时候,他也是恃功自傲,有阵子他认为自己功劳大的不得了,还想要把前蜀灭亡后流落在蜀地的前蜀宫里的妃子娶了做老婆,后来还是担心孟知祥收拾他,才不了了之。
孟知祥活着的时候,能以仁德之风而压制住李仁罕,让他不好太过猖狂,可是这种仁德无形中也助长了李仁罕的嚣张气焰,到了孟昶接班即位之后,李仁罕就不装了,直接跑到宫里,强硬的要求孟昶把自己封为六军诸卫事,即后蜀全军的最高统帅,而且还颇有你孟昶掂量着办,你让我干这个工作,咱们相安无事,你不让我干,那你就肯定没好果子吃的架势。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少年壮志 孟昶)
李仁罕在军事方面算是一员猛将,那么他就一定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可是到了政治舞台上,他却悟不出狂徒难久,鲜克有终这么浅显的规律。
孟昶的确是年轻,没有背景,没有经验,也不过十四五岁,可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孟昶是个小年轻,他就往往要比中年人敢想敢干,比岁数大的更热血,换个老成沉稳的说不定还和你周旋周旋,就怕碰上孟昶这种生瓜蛋子,一言不合,人家才不惯着你,直接就要你的命。
的确,孟昶是一定要除掉李仁罕的,或者说,年轻的小皇帝必须以这种人头落地,血洒成都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地位。
孟昶确信,这个是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只能,只好通过杀戮来解决。
帝王之路绝不是温声细语,绝不是吃饭请客,不是循循善诱,规劝引导就能解决的,做帝王,就代表着你要比别人更坏,比别人更狠,比别人更冷酷,比别人更无情,别人做得到的,你孟昶要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孟昶也要做到。
你是年轻,但不代表你的手段不能老辣,你是没经验,可只要有了这一次,你就什么也不怕了。
古人云,胸怀宽广方能成大事,这是没错的,但是对帝王来说,果断决绝乃为丈夫。
更何况,这李仁罕,是主动来寻死的...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
杜月超.“黄家富贵”与后蜀宫廷花鸟画.中国书画报,2023
包雪梅.后蜀赵廷隐墓出土伎乐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