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真正的聪明人,都愿意下“笨功夫”

小轩谈过去 2024-02-06 15:50:52

一个人头脑的聪明,往往是有遗传,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以“笨”著称,那么他的笨,就是遗传自他的父亲曾麟书。

曾麟书从小就很爱学习,无奈头脑实在太笨,在参加了17次乡试之后,直到47岁那年,才勉强考了个秀才。

而曾国藩,也是连考了七次,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中秀才,虽然比曾麟书,要强了不少,但和左宗棠这样的人相比,曾国藩的确显得比较笨。

然而,以“笨”著称的曾国藩却位列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排在以天资聪颖著称的左宗棠的前面,尽管曾国藩自己都承认“余性鲁钝”,但他却向世人证明了——愿意下“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分为四种,一种是像孔子那样的大圣人,他们总是先知先觉,具有不学而知、知行合一的完美天赋;第二种可以称之为贤人,学而知,知而行,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第三种,则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后知后觉,知行不一,只有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过上想要的生活;最后一种,则是既没有天赋,又没有学习能力,甚至连学习改变的意愿都没有,因此只能一辈子浑浑噩噩苟活于世。

那么曾国藩,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就属于第三种,资质普普通通,看上去甚至还有点笨。比如读书的时候,别人很快可以背诵的课文,曾国藩往往需要通宵达旦地死记硬背。

有天晚上,小偷躲在屋里算趁曾国藩休息之后再行窃,没想到曾国藩一整晚都在读同一篇课文,直到快要天亮也没有背下来,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先是把课文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对曾国藩大声呵斥:连我都不如,笨成这样你还读什么书?

不过,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聪明和天赋,所以在学习上,全靠最笨的方法,不读懂这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任务,就绝对不上床休息。

到了后来,那些比他聪明的同学,都止步于秀才,而曾国藩却成功登第,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其实所谓的聪明,往往只是小聪明,比如同样一件事儿,聪明人可能会绕过困难,用一些取巧走捷径方法很快完成,而笨一点的人,则会选择循序渐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走捷径虽然快,但基础不牢,笨一点虽然慢,但扎扎实实不留遗弊,所以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以“笨”著称,但他的小儿子曾纪鸿却非常聪明,比如练书法,曾纪鸿很快就能写得像模像样,但他总是急功近利,每种字体写上十天半月就想放弃,结果哪种书体都没掌握。

曾国藩于是教导儿子,说: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不可以求效太捷!他说临帖要慢慢来,越练手越笨拙,而且好像还越写越丑,这个时候写字的兴趣会越来越低,感觉自己被困住了一样,但只要坚持下去熬过这一阶段,就会有所突破。练习书法要“再进再困,再熬再奋”,才有“亨通精进之日”,而世间所有事情,都会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聪明人遇到障碍,往往会想办法越过这个困难,而所谓的笨人,则会不躲不避,直到把障碍攻克才继续前行,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困知勉行”。

练习书法是这样,打仗,也是这样,曾国藩打仗打的都是“呆仗”,他从不追求奇谋巧计,而是稳扎稳打,一辈子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也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但他所带领的湘军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就是“笨功夫”造就的奇迹。

在这个一切都讲效率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只想走捷径,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技巧和方法,造就了很多昙花一现的成功表象,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2 阅读:143

小轩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