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万德军围攻莫斯科,苏军绝境反击,打破德军的不败神话

艾薇沧桑史 2025-01-30 20:54:3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41年的莫斯科,仿佛一座风暴中心。

德军180万大军压境,74个师、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1390架飞机,气势汹汹扑向苏联的心脏。

对比之下,苏军的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飞机,看起来实在是单薄无力。

可谁能想到,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较量,最终却让希特勒的铁骑折戟沉沙,连“不败神话”也一并被打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一开始,莫斯科方向就被德军列为“台风行动”的核心目标。

希特勒算盘打得精明:先用装甲集群撕开苏军防线,再迅速包围,最后直取莫斯科。

然而,这场战役并不像德军预想的那样顺风顺水。

苏联的反击,不仅粉碎了希特勒的野心,还让德军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冬将军”的威力。

战争的序幕从1941年9月下旬拉开。

基辅战役刚结束,德军第2装甲集群立刻北上,目标直指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

叶廖缅科,这位被称为“铁头娃”的苏军将领,曾豪言要“消灭古德里安”,结果却成了笑话。

他的部署漏洞百出,主力沿防线一字排开,留给德军充足的穿插空间。9月30日,德军率先突破苏军防线,短短两天推进近160公里。

叶廖缅科的误判让局势急转直下,布良斯克方面军死伤惨重,20万士兵非死即俘。

但失败并非毫无意义。

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顽抗争取了时间,让苏联统帅部得以调整部署。

古德里安虽攻占奥廖尔,却在图拉城下被苏军死死拖住。

图拉,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城,成为德国装甲洪流的第一道阻碍。

苏军利用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甚至因为T-34的出色表现,德国不得不废除正在研发的20吨级坦克计划,转向更重型的“豹”式坦克。

图拉之战虽只是侧翼战斗,却埋下了莫斯科战役最终失败的伏笔。

与此同时,北线的战斗也激烈异常。

德军第3、第4装甲集群趁士气正盛,撕开了苏军维亚济马防线。

苏军西方和预备方面军合计12个集团军,被德军围困在维亚济马西部的巨大包围圈中。

这一战,苏军67万余人被俘,堪称苏德战争初期最惨重的失败之一。

然而,包围圈内的苏军并未轻易屈服。

他们用血肉之躯拖住了德军的推进速度,为莫斯科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面对危机,斯大林将希望寄托在朱可夫身上。

这位强硬的将领临危受命,立刻着手重建防线。

他在莫斯科周边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民兵、数千个火力点,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更重要的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援军陆续抵达,为苏军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德军的进攻在11月中旬遇到了瓶颈。

暴雨过后,苏联的土地变成了泥泞的沼泽,“拉斯普季察”(泥泞季)让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

气温骤降到零下20度,德军士兵穿着单薄的夏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坦克发动机被冻住,武器卡壳,士兵冻伤人数激增。

此时的德军,物资短缺、士气低迷,已无力再发起有效进攻。

12月初,苏军反击开始了。

朱可夫指挥四个集团军,从多个方向对德军发起猛攻。

加里宁方面军佯攻北线,主力则集中在西南方向。

德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已是强弩之末。

苏军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再度发挥威力,将德军逐步击退。

到1942年1月,德军被迫撤退200公里,损失惨重。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是苏联战争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它不仅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还极大鼓舞了苏联人民的士气。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场胜利,整个二战的格局可能会被彻底改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0
艾薇沧桑史

艾薇沧桑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