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迫使两巴分治后,为何对孟加拉不管不顾?印度:我自顾不暇

艾薇沧桑史 2025-01-28 20:56:5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印度历史上有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它在1971年挥师巴基斯坦,直接催生了一个新国家——孟加拉国。

然而,事情一成定局后,印度却像甩掉包袱一样,对孟加拉国不再过问,一副“你自求多福”的姿态。

要知道,这场战争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投入了几十万大军的硬仗,甚至改变了南亚的地缘政治版图。

可是,为什么印度在如此“慷慨”地帮助孟加拉国独立之后,又显得如此冷漠呢?

这事儿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47年。

当时,英属印度的大地上,历史的巨轮正疯狂碾压。

殖民者走得急,临走前还不忘丢下一颗定时炸弹——印巴分治。

所谓的“分治”,听上去像是在画地图,实际上却割裂了无数人的家园和命运。

孟加拉地区就是个典型例子。

一部分孟加拉人被划给了印度,形成了今天的西孟加拉邦;另一部分则被划给了巴基斯坦,成为了东巴基斯坦。

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划分,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印度虽然在分治中捞到了不少好处,但也被夹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

巴基斯坦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被分成了东巴和西巴两部分,像两只钳子一样夹在印度两侧。

印度对此自然不爽,毕竟夹在两头敌人中间,谁都不好受。

更重要的是,东巴和西巴虽然同属巴基斯坦,却文化迥异、矛盾重重。

西巴的核心是旁遮普人,而东巴的主体是孟加拉人。

语言、习俗、经济利益都对不上,自然也就难以合作。

印度看准了这个矛盾,开始悄悄下手。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

它发现,东巴虽然经济上贡献不小,但政治地位却被边缘化,西巴派来的官员在东巴横行霸道,甚至连当地的资源都被大举掠夺。

东巴的孟加拉人早就怨声载道,反抗的火种随时可能被点燃。

而印度,就成了那个“点火人”。

1971年,东巴的局势彻底失控,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巴基斯坦军队镇压的手段也越来越残暴。

这时,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抓住机会,大张旗鼓地支持东巴独立,甚至亲自出面游说西方国家,确保没人会插手这场“家务事”。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冬季。

由于大雪封山,中国无法从喜马拉雅山一侧驰援巴基斯坦,而美国和苏联也因为各自的利益算计,选择了袖手旁观。

于是,印度迅速调集30万大军,对巴基斯坦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

西巴的军队根本来不及支援东巴,短短几周内,印度就控制了东巴的局势。

紧接着,东巴宣布独立,孟加拉国横空出世。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次“大义出兵”,但真相却没那么简单。

印度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孟加拉国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地缘安全。

东巴一旦独立,巴基斯坦就失去了东翼,成为了一个单一的西巴国家。

这样一来,印度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再也不用担心两线作战的风险。

至于孟加拉国未来如何,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孟加拉国独立后,印度的态度让人有些意外。

虽然它在经济上对孟加拉国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心。

孟加拉国的人口密度极高,经济基础薄弱,独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尤其是1973年,印度还强行吞并了邻近的锡金,这让孟加拉国不寒而栗,担心自己也会步锡金的后尘。

为此,孟加拉国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自救”之路——疯狂扩充人口。

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但长期来看,却让孟加拉国陷入了更深的贫困泥潭。

今天的孟加拉国,虽然在纺织业上有所突破,但整体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印度对它的态度也始终是“若即若离”。

有人说,这是因为印度本身也有一堆烂摊子要收拾,实在无暇顾及孟加拉国;也有人认为,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对孟加拉国负责,它只是在棋盘上走了一步“妙棋”,让巴基斯坦元气大伤,同时为自己换来了战略上的喘息。

无论如何,历史从不轻易给人答案。

孟加拉国的独立,既是一场民族解放的胜利,也是一场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

而印度的冷漠,则让人不得不反思:在大国利益的博弈中,小国的命运究竟该由谁来主宰?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在孟加拉国的故事里,这位“姑娘”似乎从一开始就被强行安排了自己的角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6
艾薇沧桑史

艾薇沧桑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