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06月,邓华被新安排到四川省做副省长,无奈的他上交军装并离开部队,到地方后,他望着负责人平静地说:“既来之,则安之。”
邓华,1910年出生于清朝宣统年间,家乡是湖南省。青年时代的他,在参加学生运动中就曾立下豪言壮志:报效国家,挽救国家之兴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1927年,邓华加入共产党,并跟随红军部队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到了全国大解放。
1950年07月,由美帝国为首的朝鲜侵略战争全面爆发,没多久,敌军逼近中朝边境,已严重影响到我大中华地安危。英明的毛主席随即召开会议,主张抗美援朝,并得到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的极力支持。
于是,毛主席特意打电话约了邓华,彼此见面后,主席紧紧握着邓华的手说:“你去朝鲜参战,我放心!”奉命参战的邓华,同时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并协助彭德怀总司令的工作。
被任命后的邓华,几乎是天天手持朝鲜作战地图,并对战局进行仔细分析研究,他敏锐地发觉,美军很有可能施行海陆空联合作战方针,并从朝鲜东、西海岸的中部切入。邓华把这一预判告诉了毛主席,并得到主席的肯定。
同年08月底,兵团党委会在中南海召开,毛主席、彭德怀、邓华等重要中央领导人出席会议,就抗美援朝做出首次渡鸭绿江进行军事分析和安排。
会议中,主席明确指出派两个军、两个炮兵师首渡鸭绿江,而邓华指着朝鲜作战地图犀利分析道:“就目前作战局势看,朝鲜的平壤或者韩国的汉城,极有可能是美军大规模登陆的地带,我建议增加人马。”
毛主席听了,又同彭德怀等参会人员进行商议后,点头赞许了邓华的看法。会议最后,渡江兵力增加到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并有后备增援部队。
同年10月,在彭德怀总司令的率领下,我军浩浩荡荡的队伍从鸭绿江出发,正式开启援助朝鲜作战。
而美军就如同事先与我军商量好了一样,就从汉城的仁川大规模进军朝鲜,与我军从鸭绿江登陆军队“狭路相逢”。我军大快人心,全力歼灭敌人,给了美国军队一个响亮的开头战,也狠狠教训了美军想犯我中华的野心。
艰苦的战争到了1952年,抗美援朝总司令彭德怀因事回国,而留在朝鲜的副司令邓华,全面代替彭德怀的军事指挥工作,同时邓华也成了作战的代司令。
进入金秋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突然大规模组织由海、空军组成的登陆部队,意图从西海岸登陆。而代司令员邓华很快洞察出,敌人是想诱惑在上甘岭的我方军队出兵增援海岸线。
而敌人太小看代司令员的军事指挥了,因我军在大部队进入鸭绿江前,就已对东、西海岸做了充分部署,而提议者不是旁人,正是当时的副司令邓华。
面对敌人的假阵势,代司令无动于衷,只是叮嘱海岸线的军队做好防御即可。后来,联合国军方说出,此阵势的确是“模拟登陆”,其目的就是打乱我军队的全面部署。代司令的这一决定,有力守住了上甘岭阵地。
不久后,代司令邓华特意回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他同主席说起当初敌人的阴谋时,毛主席指出,就应该把敌人假登陆视作真登陆,不可让敌人有半点登陆的可能性。
代司令不停地点头并牢记心中。他回一线后,细心做了部署工作,使得美军再也没有登陆的机会,有力排除了我军队的后顾之忧。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邓华是彭德怀最得力的助手,彼此不仅是亲密战友,更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亲密”关系,使得日后的邓华摊上了大麻烦。
1953年,抗美援朝最终取得完美胜利,邓华凯旋归来,毛主席亲自迎接,并欢庆归国的战将们。1954年,邓华在中共中央的授予下,被任命为东北沈阳军区大司令员。
还没等到邓华司令到达沈阳,地方负责人就为其准备好了寝室。然而,等到司令到达沈阳,推门进入房间后,司令却生气地说了句:“这地方我能住吗?”
负责人听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望着新到的司令员并尴尬地笑笑说道:“这个地方,虽然曾经是日本关东军的司令部,但是,经过收拾后很是很宽敞的,您不要介意。”
大司令倒背着手,来回穿梭在宽大的房间里,抬头看着负责人说:“正是房间如此宽敞,我一个人住岂不是浪费?”一句话点醒了身边的负责人。
随后,负责人听了也是苦笑不得,只能说暂时先让司令住着,会尽快为他重新找个小点的房子。司令员告诫负责人说,自己出身贫苦家庭,现在日子刚刚好点,虽然能吃饱穿暖了,但也不能忘记革命的初衷,要时刻懂得不奢侈不浪费。负责人连连点并头并答应着。末了,司令员又补充说了句,如此宽敞的房子就改成招待所吧。
1955年,中共中央鉴于邓华的丰功伟绩,授予其开国上将军衔。
1960年,邓华接到通知,中央组织安排他去四川省担任副省长。他把所有军衣军章全部上交后,没几天,便毫不犹豫启程去了四川。
到了四川之后,副省长邓华特地前往金牛坝,登门拜望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李井泉见到邓华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组织安排您今后主抓农业工作,不过,在我心中您仍然是大司令,到了这小地方真是委屈您了。”而副省长却说:“没有什么,既来之,则安之。”
拜访完李井泉之后,副省长便立即到书店买了许多有关农业知识、农业机械技术等书籍。到了住所后,副省长便认真学习研究起来,而当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便虚心向身边人请教。
身边人打趣地说:“上有书记和常委,您这个副省长还能有多大实权呢?还不如安安静静地休养身体。”而副省长却说:“我拿着人民的钱,吃着人民的饭,就得为人民办实事。”
副省长经过耐心刻苦学习,便很快学会了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工具。每年他还给自己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到基层做深入调查,并时常提醒基层干部说:“农业机械制造,为的是提高农民的生产量,我们要时常到基层做实际调查,并收集意见。”
邓华副省长更是以身作则,亲自下乡做调查工作,他时常跑到田间地头与老农民一起拉家常,听取意见,回家后及时纪录到本本上。
副省长在四川走访调查的地方多达上百个,其中含盖了各县,乡,工厂等。为此,四川省委第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中表扬邓华说:“副省长来四川以来,走访的地方最多,深入了解的事情最多,他最具备发言权。”
转眼到了1968年的07月,邓华主负责四川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任农机组组长的工作。副省长邓华认为,当前农民生产需要实现机械化,而机械化的核心则需要动力。
于是,副省长决定提高柴油年产能力过万马力的计划。为此,副省长到处跑并申请此事。为了建工厂,副省长亲自参于选址。
盛夏的四川格外的热,副省长头顶烈日,时常需要走很长的一段山路,饿了就在路边的小吃店吃碗面条;下雨天副省长也顾不得休息,带着大家继续为建工厂而到处奔波。
一天在井研县,副省长邓华发高烧到了38℃多,身边的人都劝他及时休息,而他仍然坚持到工厂工作,到了晚上,副省长就立即感觉全身不适,随即处于昏迷状态。县委书记赶紧把邓华送往医院并彻夜守候着,第二天,省委赶紧派医生把副省长接到成都治疗。
在副省长忘我的干劲下,四川的农业机械厂一个又一个地建立。到了1975年,四川柴油机年生产力,从十几万马力增加到150万马力,副省长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他的目标。
1977年,农机修造厂在四川省县级以上,已多达近400家,而在副省长邓华刚到四川那年,其修造厂才不过20几家。副省长终于兑现了自我价值:拿农民的钱,就为农民办事。
同年,又是一个即将立秋的日子,副省长却迎来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人生大转折,他接到了一封任命书,慌忙打开一看,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任命书中赫然写着:任命邓华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不几天,副院长邓华参加了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因疾病缠身,他已感觉身体很吃不消了。但值得庆祝的是,他又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军委委员。
光荣任命结束后,邓华却住进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他好了很多。1980年,因病在上海休养的邓华突然得知,党中央为“军事俱乐部”的人员进行平反,其中就有他,邓华高兴地准备启程到北京来,不幸的是还未动身他就病世于上海,终年70岁。
邓华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荣辱与共,不过,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半点怨天尤人,而是迎难砥砺前行,他身上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