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路过武侯祠,留14字“羞辱”诸葛亮,却被12字回敬惊到下跪

方圆讲历史 2025-04-02 09:44:46
前言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每当说起演义的时候不得不提起的就是诸葛亮了。后世在说到诸葛亮的时候除了为他的逝世感到惋惜,同时也为他的深谋远虑和足智多谋感到敬仰。

诸葛亮在历史上绝对是拥有超高声望的,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后世还有一位文人在民间是能够与诸葛亮在同一地位的,此人就是大明那一位被朱元璋称为“子房”的刘伯温。在一千多年后的民间传说中这两位之间也发生了一件趣情。

一、偶然路过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一点才认识的诸葛亮,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让诸葛亮被刘备所注意到,之后开始了那让人羡慕的君臣之谊。对诸葛亮来说刘备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毕竟当年的诸葛亮要政绩没有政绩,要战功没有战功。

此时的刘备还不是像曹操一样身边已经有了好几位谋士,即使是诸葛亮能力并不出众他也能养着此人。刘备是不同的,此时的刘备正是创业的时候,他是十分需要一位谋士给予他帮助。

可以想象刘备对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一份信任,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放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正是因为顾念刘备的恩待,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蜀汉殚精竭虑,奋斗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是少主年少,并且能力不佳,但诸葛亮从未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

后世为什么会对他这样的感慨就是因为他身上的忠与义。诸葛亮的逝世也成为了后世的遗憾,在他逝世后,后人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表达对他的追思和怀念。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在文人的世界中,并未有什么最出众之说。

是以在后世口中也就真的出现了一位可以和诸葛亮并列的文人,他正是刘伯温。其实刘伯温和诸葛亮的身上有很多点都是很像的,这两人都神机妙算,并且都在民间拥有很高的声望。说到这大家也能够联想到,在民间关于这两人的故事有多少吧!

百姓们在表达对一个人的推崇时,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创造出很多有关于他的故事。这不在民间就流传了一则有关于诸葛亮和刘伯温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吧!

相传那是在大明已经建立后的一天,这一天刘伯温奉命外出,正好就路过了蜀地。众所周知蜀地对诸葛亮一直都是十分崇拜的,是以在当地也有不少的祠堂。

舟车劳顿的刘伯温就准备在当地休息休息,但也不能就在这大路上休息。于是他们就找到了一个祠堂,也是巧了,这个祠堂正好就是诸葛亮的祠堂。

刘伯温在进去后,看着墙上诸葛亮的祠堂和牌匾心中很不是滋味。本劳累心情就不好的刘伯温在看到这一祠堂后心情更差了,同时在他的心中也产生了几分不满之情,毕竟当年你诸葛亮的能力再出众,不也是只能让刘备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

想想我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到天下共主,怎么看能力也是比你诸葛亮更出众,功绩更高的。

想到这刘伯温的心境也不由地发生了变化,于是他就让仆役给自己拿来笔墨纸砚,在纸上刘伯温写下了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想要用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

写是写下了,但在刘伯温的心中依旧是不平的,毕竟自己的能力也很出众。但是大家却只知道诸葛亮。刘伯温看着头顶诸葛亮的牌匾来了心思,他让人将诸葛亮的牌匾给拿下来。就在此时将牌匾拿下的仆役前来告知刘伯温,说在牌匾的后面有一句话。

听到他这样说刘伯温也来了兴致他倒是要看看,诸葛亮的牌匾后面究竟写着什么。但当他定睛一看时,却惊得身上一生冷汗,之间在牌匾上同样也写着一句话:“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

这十四个字,正好回应了之前刘伯温留下的那一行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就像是知道后世会有人质疑他一样,所以留下了这样一行字。

诸葛亮果真是极有远见,前一句表明诸葛亮知道后世会出现刘伯温,后一句却直接让刘伯温陷入了深思,随后敬畏地下跪认错。

二、种种不同

在这之后刘伯温在提到诸葛亮的时候也都是满怀敬畏之心的,并且刘伯温还写了一篇名叫《平西蜀颂》的文章用来歌颂诸葛亮的功绩。两位名人之间相隔了一千多年,但依旧在民间故事中出现在一起,其实也正是出于百姓对这样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

众所周知在民间故事中,总是会有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这两人放在对立面更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致,必须要说的是这一故事是记载在民间传说中的,在正史中并未有所证实,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将这两人继续放在一起说。

其实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就能够发现在这两人的身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的,首先就是在阵营中地位不同。上文也说了诸葛亮出山后就得到了刘备的看重,是决定蜀汉走向的关键人物。

但刘伯温就不是这样的了,当时朱元璋的身边是不缺少谋士的,不要忘记还有李善长呢,李善长才是从最开始就一直跟随在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是半道才来投靠的。

朱元璋在用人方面是没话说的,即使这样他对刘伯温的计谋也都会听从。听从是一回事,然而,论及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刘伯温肯定是比不上李善长的。

简单来说就是刘伯温虽说对大明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但他不能说是原始股东,只能是半路加入的高级军师罢了。尤其是刘伯温的前半生还有过在元朝任职的经历。他在朝中的地位是不能和诸葛亮相比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左右整个国家。

三、局势不同

其次来看看朱元璋的成功,朱元璋那也是在历史上除了李世民外最会打仗的皇帝了,他自身的能力就很出众。与之相比刘备就逊色很多了尤其是受到演义的影响,其实在正史中刘备也是有战斗力的,不过他依旧不能和朱元璋相比。

刘备所处的局势不好也是他没有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之一,他起事的时候整个天下比较的好地盘都已经被人家瓜分完了。虽说朱元璋的起点比刘备低很多,但是朱元璋却处在一个好时机,占据了一个好地盘,并且在他的周围也不却能人。

其中不仅有像李善长、刘伯温这样能够出谋划策的,还有像徐达,常遇春等一众武将。虽说在后世的口中朱元璋都是一个冷酷残忍的名声,但他却是很会用人。单单是阵营来说刘备的阵营就远比不上朱元璋。

可能有人会说在刘备的身边也有不少的大将,赵云、关羽、张飞几人不都是吗?但看看刘备在战场的战果就能明白,他虽说手中有大将,但他并不懂得合理运用,甚至能说关羽被杀他都是要负责的。

朱元璋起事的时候整个元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的斗争倒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内部的原因“灭大元者,大元也”。

结语

刘伯温所处的大局势给了他机会,让在他明朝建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相比不得不感叹诸葛亮还是少了几分运气。

0 阅读:55
方圆讲历史

方圆讲历史

读书时,我被历史的魅力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