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耳鼻喉科研究所临床资料
"嗡嗡嗡"……这烦人的声音,就像有只蜜蜂在耳朵里安了家,不用外人说什么,自己就听得一清二楚。这种被称为"耳鸣"的毛病,让多少人苦不堪言!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三味宝贝——一味通络、一味滋补、一味消热,简单配合,还你耳根清净。

耳鸣这事儿,看似小毛病,实则不容小觑。
中医看耳鸣,不仅仅是"耳朵"出了问题,而是要追本溯源。《黄帝内经》有云:"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肾气充盈,听力自然灵敏;肾精亏虚,耳窍失养,便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北方寒冷地区的老年人,常因寒邪侵袭,肾阳不足而耳鸣;南方湿热地区的中青年人,则多因湿热上扰,肝火旺盛导致耳鸣。这与地理气候、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说到我那味"通络"的药,非川芎莫属。川芎性温,味辛,入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它能疏通耳部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记得去年,一位来自山东的退休教师向我求诊,她自述耳鸣如"风声",伴有头晕目眩。诊其脉沉细,舌淡苔薄,显然是血虚风动所致。我用川芎配合其他药物调治,不到半月,其耳鸣明显减轻。
川芎在民间有"活血第一药"之称,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实不只是耳鸣,头痛、痛经等多种病症都能用它调理。但川芎性温,阴虚火旺者需谨慎使用。
"补"这一味,我首选熟地黄。熟地甘温纯补,入肝肾经,是滋阴补肾的要药。许多耳鸣患者实则根源在肾,"肾虚则听力减"就是这个道理。

江浙一带的饮食习惯偏甜腻,加上现代人熬夜成风,损耗肾精,更需熟地这类滋补之品来调养。但切记,熟地性滋腻,脾胃虚弱、湿盛便溏者不宜多服。
我曾经接诊一位来自成都的中年女士,长期高压工作,耳鸣如"蝉鸣",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典型的肾阴亏虚!以熟地为主药调治后,不仅耳鸣好转,连带气色都变好了。
熟地黄与生地黄虽一字之差,功效却大相径庭。生地清热凉血,熟地滋阴补肾。这就如同同一个人,年轻时精力充沛外向,年长后沉稳内敛,性情大不相同。
再说"消"这一味——菊花。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对于肝火上炎、风热上扰型的耳鸣尤为适宜。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情绪易激动,肝火上炎的情况比比皆是。特别是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气候湿热,更易导致体内湿热积聚,上扰耳窍。
杭白菊、滁菊、贡菊各有特长。我常用杭白菊清热明目,贡菊长于疏风散热。至于哪种更适合,还需根据体质个性化选择。
一位来自广州的年轻企业家曾向我求助,他耳鸣如"蜂鸣",伴有眼睛干涩,脸色发红。诊其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明显是肝火旺盛所致。我用菊花配合其他清肝泻火药物调治,很快就见好转。
这三味药——川芎、熟地、菊花组合使用,可谓相得益彰。川芎通络,改善耳部血液循环;熟地滋补肾精,培元固本;菊花清热泻火,疏风明目。一通一补一消,各司其职,共奏和谐之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物组合和剂量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调整。寒证者重用川芎熟地,热证者多用菊花配伍清热药,气血两虚者三药并用,标本兼治。
耳鸣虽烦人,生活调理同样重要。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规律,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心情舒畅,避免暴怒等情绪刺激;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江南水乡的居民常有煮菊花茶的习惯,既能消暑,又能明目清肝。而北方民间则有揉搓耳垂的习惯,实则是在刺激耳部穴位,活络耳窍。这些生活智慧都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现代人过度使用耳机,音量过大,长时间佩戴,都可能导致耳鸣问题。建议大家控制使用时间,降低音量,给耳朵适当"放假"。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四季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春夏肝火易旺,宜多用菊花清热;秋冬肾气易虚,宜适当增加熟地滋补。顺应自然,事半功倍。
通过合理运用这三味药,配合生活调理,绝大多数耳鸣患者都能得到改善。若症状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请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愿天下所有被耳鸣困扰的朋友都能远离"嗡嗡声"的纠缠,重获耳根清净,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天下
一堆废话,一点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