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心悟,业重躬行

木火土金水文文 2024-12-11 04:49:08

今之世,学问之道,纷繁复杂,人皆欲求一技之长以立身。

然学之根本,在乎心也。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乃学之要诀,不可不察也。

夫学传统之术,如中医、易学、人智医学者,需有敏锐之感受与直觉。

一人以己心感生活,此乃从内心而发,其源在己,无有差谬。

今之教育,常设一统一之标准,于有限之范围内,述圣人之言、师长之教、书本之论。

且观今之网络、朋友圈,信息纷杂,每日皆有万端。

若吾人无内心之准则以统合,必将迷失于诸般答案之纷争中。

古人生活,简约而直当。

彼等相遇,如猫之互望,一眼便知可否亲近,无需赘言。

若人皆如此生活,其态若何?或诸事皆简,然今之人,见彼者时,或无情感之波动,对人对己,皆觉麻木。

此乃因从现有文化中学得只言片语,欲以玫瑰相赠,却不知其心意。

彼若受之,其笑何意?不笑又何意?人易陷入思考之困境,失却本真之感。

且论学习中医,其初当有静坐之训练,此乃极重要者。

方静坐之初,室内或有燥热之感,众人之心念浮动,进出频繁,气氛紧张。

静坐之时,脑内轰鸣,众人皆然,似有暗流涌动。然经此训练,可使心定。心不定者,学问无成。

今之众人,心常散乱,无觉知则易陷入迷茫。

彼等于日常之事,或玩电脑、或弄手机,此皆为散乱之态。

习中医、武术、打坐、书法、绘画等,皆需避免此种状态。

学习之过程,非徒为玩乐,需有觉知在焉。

若心被外物所牵,失却自我,再欲求学,则无所用矣。

心之训练,贵在养成习惯。

无事之时,勿使己处于散漫之境。

学习之时,需用心专一。

以中医为例,其所言气、神之类,无形无象,非言语所能尽述。

唯以心感之,方能明白。若心不能感,虽学亦无所得。

万物皆变,吾人之思想、情感、身体之感亦随之变。

唯其心在,方能感受万物之变。

现代人之问题,在于求物、求人之急切,或关注一事一物,念念难忘。

然若以外物为原点,必失却对自身与周遭之感受,此在中医谓之“形神分离”。

昔者打坐之静,乃《黄帝内经》所言之“形与神俱”,或曰“身心合一”。

无论习中医、武术,还是书画,皆需下功夫。

功夫者,非玄虚之谈,一需时间,二需用心。

吾人自幼及长,所学甚多,所历亦繁。

然心之用否,实关乎学问之成。譬如猪八戒吃人参果,食之虽速,然未品其味。

恋爱之事,亦需用心,不然则不能长久。

今之人,活于当下,有多少时间用于用心乎?思之与父母交谈,有否用心?若不用心,彼时之时光,如同虚设。

长此以往,心之用能渐失。

学之根本,在于心悟。

心若不悟,虽学富五车,亦不过死记硬背,无有生机。

古人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乃心与书通,领悟书中之妙也。

今之人读书,或为应试,或为炫耀,鲜有为求心悟者。如此读书,虽多无益。

业之成就,在于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习中医者,需临床实践,方能体会病理之变;习武者,需与人切磋,方能知晓招式之妙;习书画者,需不断挥毫,方能悟得笔墨之韵。

若徒有理论,而无实践,犹如纸上谈兵,终无所成。

且夫学问之道,非独在技艺之精,更在品德之修。

心正则学正,心邪则学邪。

今之学术造假者,心术不正,虽一时得名得利,然终为世人所唾弃。

古人治学,首重品德,次及学问。

德才兼备者,方能为世所用,造福苍生。

心之养也,需有宁静之境。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心。

今之社会,喧嚣浮躁,诱惑众多。

若欲学有成就,需寻一方宁静天地,使心远离尘嚣。

或于山林之间,或于书斋之内,静心思索,潜心学问。

学之过程,亦有渐进之序。

不可躐等而进,需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如建高楼,先固其基,而后层层而上。

初学时,需扎实基础,勿好高骛远。

基础既固,再求高深之学,方能得心应手。

且学需有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今之人,多有始无终,初时热情高涨,学之不久,便因困难而放弃。

若欲学有所成,需有坚韧不拔之志,持之以恒之心。

无论风雨,皆不辍学,方能达于学问之彼岸。

总之,学贵心悟,业重躬行。

心悟则学问有源,躬行则学问有果。

以心为导,以行为舟,航行于学问之海,方能达于智慧之彼岸。

愿世之学者,皆能明此理,用心于学,躬行于业,为己为人,皆有所成。

有诗为证:

《学道感怀》

传统研习凭感知,如今教育设规围

古人交往纯而简,现代情思昧且微

中医初修需静悟,凡心常练避尘飞

功夫不负勤学者,心悟躬行硕果辉

0 阅读:0
木火土金水文文

木火土金水文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