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常,万物有序,人处其间,当察其理。
今有医道之学,论及生命之奥,不可不深思而明辨也。
中医之论,重无形之“精、气、神”与物质之“形”。
人之肉身,犹器之形,而精、气、神乃器之内涵。
国人尚内修,重此无形之力,盖因其关乎人之根本也。
精神者,魂之所依,志之所存,气之所聚,心之所向;气血者,运行周身,机括百骸,此皆为人之软实力,不可轻忽。
习医之初,必先明其研究之对象与范围。
中医之学,非独疗疾愈病、养生健体,亦兼顾精神与能量之调摄。
中医视人体,异于现代科学,其重观照生命之大背景,此即“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之理念也。
盖将人之健康与疾病,置于宏大时空架构中思之,非独察其局部之疾,乃综观天地之变、环境之迁对人之影响也。
试举一例,余尝居江苏,赴沪一夕,夜宿未安。
沪地在中国之东,较京为南,且为大城。
其气与江苏异,东方之气向外开泄,气温亦高,大城之气浮荡。
故余于沪地,觉气之不适,难以安寝。
及返江苏新庄,此地土气厚,气温较沪低,气敛而静,一觉至晨。
此乃地域与环境之变对人体之“开阖”影响也。
观夫人体,虽为小天地,然受环境之力甚巨。
环境之温、土之状态、气候之变,皆如全球经济之势,影响个体。
如全球经济上行,个体亦受益;经济下行,个体亦遭困。
人体之于环境,犹公司之于经济。
环境温暖,土气和厚,如经济繁荣,人体得养;环境恶劣,土气瘠薄,如经济萧条,人体受损。
且人体之健否,犹如公司之兴衰。
公司之兴,资金足,进货良,渠道畅,管理善;人体之健,气血充,经络通,脏腑和,精神定。
若公司资金匮乏,如人体气血虚;进货不佳,如人体营养失;渠道堵塞,如人体经络痹;管理不善,如人体脏腑乱;领导无定,如人体神不安。
此皆中医断病之理,以天地人事相参,察人体之变。
中医之妙,在于调和形神。
形者,身之体也;神者,心之灵也。
形神相济,方能安康。
今之人,多外求于物,内忘其神,心为形役,故病疾丛生。
或疲于奔命,损其气血;或忧思过度,耗其精神;或恣情纵欲,伤其脏腑。
凡此种种,皆因未明形神之要也。
养生之道,当顺天地之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自然之节律。
人应之者,春宜养阳,夏宜避暑,秋宜润燥,冬宜温藏。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志有调,乃养生之法。
然今之人,或夜以继日,逆时而动;或膏粱厚味,暴饮暴食;或喜怒无常,情志过激。
如此,安能无病?
中医施治,亦本于天人合一。
观天时,察地理,知人事,然后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皆因时、因地、因人而变。
用药如用兵,量体裁衣,随机应变。
非独用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法,亦皆循此理。
或调气血,或通经络,或安脏腑,或定精神,总以恢复人体之平衡为要。
且夫中医之传承,历千年而不衰,实因其蕴含天地之理,生命之慧。
古人习医,先修品德,次求学问。
德者,仁心也,以救人为志,不图私利;学者,博闻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今之学者,当承古人之德,继古人之学,发扬光大中医之道。
然中医之发展,亦面临诸多挑战。
现代科学之冲击,使中医之学或被误解;传承之不易,使真才实学者渐少。
当此之时,吾辈当坚守正道,以科学之法研究中医,以严谨之态传承中医,使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天人相应,形神相济,此中医之核心。
人若能明此理,顺天地之气,养形神之全,疾病何由而生?
愿世之众人,皆能重视中医,领悟其道,以保身之康泰,心之安宁也。
中医之学,博大精深,吾人当不断探索,永不止息,方能使此瑰宝永传于世,造福苍生。
有诗为证:
《中医妙理》
中医重意形为次,精气流身内蕴奇
天地人和参病理,阴阳气变断疾期
养生顺应时节序,施治权衡个体宜
瑰宝传承需守护,天人相济古今知